[转载]孔子圣迹图·文字解说(一)

标签:
转载 |
孔子有很多弟子,其中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他对孔子很尊敬,孔子的一言一行,他都铭记于心,无论孔子去哪里他都跟着去,不离左右,因此留下“圣行颜随” 的故事。
孔门七十七贤人中有颜氏子弟八人,都是鲁国人,而且都是孔子母亲的亲戚。颜回父子一生都追随孔子,颜回是孔子的子侄辈。
鲁襄公二十年(前553年),叔梁纥与一位颜氏女子(名徵在)在尼山迎神会上相识相爱。不久颜徵在怀孕。 第二年两人依当时习俗到尼山祈祷,颜徵在在一个山洞中生下一子,这就是孔子。孔予生下来头顶中央隆起像丘陵,所以就取名叫“丘”,字仲尼,从姓为孔氏。(注:现代学者确认孔子生辰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 子,即夏历八月廿七日。)
后人为孔子编纂的灵异故事,说孔子降生的前一天傍晚,有麒麟降临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面写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意在告知众人:孔子不是一个凡人,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
颜徵在十分惊讶,把一彩绣帕系在麒麟的犄角上,表达谢意。麒麟直到天亮才走。从此“麟吐玉书”作为家中喜得责子的祥瑞之兆,广泛流传。
后人为孔子编纂的灵异故事,说孔子出生的晚上,有两条苍龙自天而降,绕护看孔家,还有五位神仙在天乐奏鸣中降临孔家院中。此故事以后成为祥瑞题材“二龙五老”。
后人为孔子编纂的灵异故事,说孔子出生时,母亲颜氏在房中听到天上有仙人奏乐,还听到空中有人说:“天感生盛子,故降以和乐之音。”又传说孔子生下来就与凡人不同,身上有四十九种标记:如日角月准、河目海口等,胸间还有“制作定世符”文字等。
孔子五六岁时,观看过一次郊祭会,印象很深,此后便时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扮演主祭人的模样行事。母亲颜氏问:“小孩子怎么玩这种游戏。”“我这是在学习呢?”孔子说。母亲颜氏说: “你这么认真学习,难道长大了去做管庙的官吗?”“我不做管庙的官,”孔子仰起脸说, “我要像父亲那样,做个人人敬仰的大夫。”
少年孔子进乡学(官办学校)读书,当时能进乡学读书的都是贵族子弟,一般人家的子弟是没有资格进乡学读书的。孔子母亲颜氏虽然生活清贫,因为叔梁纥曾任过陬邑大夫,故少年孔子有资格进乡学读书。
孔子幼时丧父,母亲家境贫寒,地位低下。少年时丧母,十几岁时就在季氏手下放牧牛羊,因尽心尽力,所牧养的牲畜茁壮,数量增多。
鲁昭公十年(前532年),孔子20岁,担任季孙氏的委吏,也就是管理仓库进出账目的小官,孔子做事认真,称量、算数、记账都很准确。
鲁昭公十年的一天,孔子的儿子出生了。鲁昭公仰慕孔子,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收到鲤鱼后,认为这是国君对自己的殊荣,感到万分荣幸,立即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并把鲁昭公送来的鲤鱼供奉起来,作为一种精神鼓励。后来演变成“孔门不食鲤”的习俗。
孔子二十九岁时到卫国,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反复练习一支乐曲。师襄子觉得孔子弹得很好,便三次劝他练习其他乐曲。但孔子说自己还没领会此曲的志趣神韵、还没有体察出此乐曲的作者是谁,还没有感受到作曲者的精神风貌。
有一天,孔子练习此曲后站起身来,凭窗远望许久,才恍然大悟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和风貌了!这支乐曲子,除周文王外没有人能作得出来!”此语一出,师襄子立刻站起来,向着孔子连连作揖道:“您真是圣人呀,此曲正是《文王操》呀!”
孔子在洛邑考察期间,曾入觐参观周王室太庙,他每事必问,不厌其烦地向庙执事者请教有关周礼及典章文物的知识。因此有人讥嘲孔子,说: “谁说陬邑来的那个小子懂得古礼?看他在太庙里对什么都感觉新鲜,无事不问!”事后,有人把此话转告孔子,孔子说:“欲求知必有所问。我问,正是为了学习制度和礼仪啊!”
鲁昭公七年,鲁国大夫孟僖子陪同鲁昭公去楚国访问,因其不熟悉礼仪而出了洋相,回国后决心补上这一课,找懂礼仪的人学习。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孟僖子临死前,要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予为师,学习礼仪。这一年孔子三十四岁。孟僖子死后,孟懿子成为孟氏家族宗长,他将孔子引荐给鲁昭公。鲁昭公赐孔子一乘车、两匹马和一个驾车奴。由南宫敬叔陪同孔子前往东周都城雒邑(洛阳),考察周王室的礼仪、文物、典章、制度。南宫敬叔一直追随孔子,后来成为孔子的女婿,是七十二贤人之一。
孔子在东都洛邑考察期间,因要阅读周王室藏书,必须拜会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老子)。孔子第四次拜访,才见到老聃,允许阅读和抄录了周王室收藏的一批重要文书典籍。
后来,孔子重新编纂这些文献,成为经典,即《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加上一本出自鲁宗社的《春秋》(鲁国编年史),成为儒学的五种基本经典。
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奔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以后孔子还多次拜会过老聃(老子),得到许多有益的教诲。
孔子在东都洛邑考察期间,拜访了著名的博学者、音乐大师苌弘,向他请教乐理。苌弘见到孔子后,对周朝贵卿刘文公说,孔子生有异相……仪表非凡,志存高远, “言称先王,躬礼谦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前途远大。刘文公说: “如今周王室衰微,各国诸侯都忙于以力相争,孔丘不过一介布衣,出身微贱,将来不可能成为圣人。”苌弘说: “尧舜文武之道,已被今人抛弃。当今之世礼乐崩丧,应该出现圣者,正其道统!”孔子听说他们的谈论后,回应说: “我又怎敢期望成为圣人呢?我不过是礼乐的信徒而已。”
孔子观赏东流之水。子贡向孔子请教: “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它浩浩荡荡、川流不息,好像道;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以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
孔子参观周王室太庙时看到欹(q)器,便说:“欹器装满水就会翻仰,会自动倾斜倒出多余的水,然后可以自动恢复直立状态。”弟子们一试果然如此。孔子说:“没有什么东西能满而不覆的!”子路问:“有没有装满水又不倾覆的办法?”孔子说:“把水舀出来,减少一些就可以啦!满招损,谦受益,这道理就在此器之上啊!”
鲁国有争抢猎物,用于祭祀的风俗,孔子在鲁国做官时也喜欢打猎,也去争抢猎物。对于此事,孟子对他的弟子万章的质疑作过解释:孔子在鲁国担任祭司(主薄)时,用文书规定了不同祭祀所用祭器的数量,也不用珍奇的猎物作为祭品。孔子之所以去争夺猎物,是为了从众随俗。
孔子四十二岁时,鲁定公当政,季孙氏僭(jiàn)越公室大臣们,掌握了祭祀、征伐等国家政事,孔子看不惯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不求做官,专心修诗书,定礼乐。而此时的弟子门人却越来越多了。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始终不能得到重用。晚年的孔子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竹简的皮条多次断开。读书读到了这种程度,孔子谦虚地说: “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公元前501年,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想拉拢孔子,但孔子不肯见他。阳虎便趁孔子不在家时,派人送去一只蒸熟的小猪。因为当时有“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的礼仪,阳虎料定孔子肯定会上门拜谢,便可与孔子深谈了。
殊不知孔子也专找阳虎不在家时才去拜谢。碰巧的是,孔子回家路上偏偏与阳虎相遇,他想回避,却被阳虎叫住。阳虎问: “怀揣绝技,却让国家迷乱,这是仁吗?”孔子答:“不是。”阳虎又问:“本来希望有所作为,却屡失良机,这是智吗?”孔子日:“不是。”阳虎又说:“时光在流逝,机会不会再来。”孔子答: “说得对,我将出仕了。”。”
孔子中午在家中抚琴,闵子在室外细听,这时曾子来访,闵子告诉他说: “这琴声是先生在抚琴,乐声清澈,意境非常美,为何会突然出现幽静之音,不知夫子为何有会这种感受?”于是两人拜会老师,并谈起刚才对琴声的感受。孔子说: “你们所说是对的,刚才我看见猫正在悄悄捉老鼠,因而弹琴的心境变了,这段曲子让你们听见了。”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与晏婴在齐国、鲁国边境打猎,顺便来到鲁国。齐景公问孔子: “秦国地小且偏僻,穆公为何能称霸?”孔子答道: “秦国虽小,志向却很远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符合正义。秦穆公亲自拔擢奴隶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囚禁中解放出来,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国政大权都交给他。用这种任贤的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于天下也是应当的,只当个霸主还算是小呢!”
孔子观看乡级射箭选拔,有感而发,说: “注重修身的人做事犹如射箭,每箭必中者是贤人!如果心术不正,怎能射中?”《诗经》说:射箭击中目标的人,可以请射箭射击不中目标的人喝酒。
孔子去齐国,路过泰山,听到一个妇女悲痛的哭声,便让子路去问。子路见一位妇人在一座新坟前哭祭,便问是何人去世。妇人悲切说,是儿子。她家从远方迁居此山中,不料此山中有猛虎,她公公、丈夫、儿子都相继丧命于虎口。子路问: “那为何不离开这里?”妇人说: “只为这深山老林中没有苛捐杂税啊!”子路把妇人的话告知孔子。孔子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然后很严肃地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苛政凶猛过于老虎啊!”
孔子三十六岁那年第二次到齐国,齐景公接见他,请他入上座。孔子认为给他设的座规格太高了,请求降一等。齐景公再三要孔子入上座,说: “先生今天来到这里,寡人认为是极大的荣幸。怎么肯让先生坐在下面,这不是让你远离寡人吗!”孔子说“齐侯如此看重外臣,是君王对臣的恩赐。然臣不过是一介平民,怎么敢与齐侯一起坐?齐侯虽不以为然,但不合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