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1中国杯帆船赛(第二天)

标签:
转载 |
29日
一大早爬起来出门吃早餐。
我是昨天就看见路边有肯德基,想当然的就跑过去,结果悲催了。
估计平时客人很少,此时店里就一个收银和跑堂,顾客多倒不多,也就十几个,但全是老外,都是参加帆船赛的。
服务员人少加上语言不通,那个慢啊,我前面排了三个人,平时两三分钟的事,今天竟然用了20分钟。
等餐盒拿到手里,一看发车时间就要到了,来不及吃啊,一路小跑往回跑,总算准时上了大巴,但车上又不允许就餐,发车前,我又跑下车突击吃了半个汉堡又被迫上车,一路饿到赛场。
路上结识了新华社的一个特约图片记者,相谈甚欢,主动约请他跟我们先行出海熟悉场地,顺便拍一些训练照片,然后赛前赶着送他回码头。这些照片极大丰富了我们船队的吹牛皮素材。
第一天正式比赛,我虽然赛前专门温习了赛程和规则,毕竟以前没参加过正式比赛,心里的确有点忐忑。
船长Martin则是第二次参加中国杯了,上次是作为水手,船队得了第二名,这次Martin是作为船长全程赞助了我们的参赛费用。
等我们开到外海,参赛船只的点点帆影已经布满海面,那种壮观真是前无古人,这应该是有史以来国内最大规模的帆船群,本次赛事增加了J80和Fareast26这两个同一组别,参赛船只达到空前的86艘。
中国杯因为场地紧邻香港,得地利之便,香港船友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帆船群体,所以本次参赛船只数量远超国内其他赛事。
一排11艘Fareast26,船厂赞助的新船
路遇拉风的新浪微博号
英国人,船长Mrartin
挂球帆的船队(我们后面)
第一场开始,我们J80和Fareast26两组别排在第三批,同时发船。
起航线是裁判船和一个大浮标之间的连接线,如不参加过比赛,在三亚训练中没条件模拟的。
此时起航线20多艘船只争夺位置异常激烈,上一组别的个别糊涂船队,迟到了还横在起航线上发呆,大家都在用英语大声呼叫相邻船只避让注意。我们以前在三亚都是天马行空一样的孤舟行船,何时见过此种场景,
等我们冲过起航线,各船就拉开距离,分别找好自己航线,总算松了一口气。
每次的航线都是比赛前才确定的,我们虽然昨天温习过场地,但并不清楚折返点位置。有些船带了GPS和海图,占了先机。
一路紧张的靠望远镜找航标,终于发现规律,出现挂球帆的地方就是折返点,那个拥挤啊,船与船间也就两米距离,比出发点更甚,船长水手都在大声吆喝提醒对方避让。
我们一转过去就是顺风,立刻要拉球帆,这时候,我拉升帆索,本拉料绳,赵在前舱挂杆,三个人紧张的不能行。
本是沿途一路拍照,此时Martin急了,呵斥我们不务正业。此后大家都消停了,此后阶段无照片。
刚歇口气,又到了第一圈的折返点,变顶风了,球帆要落下。
我们边转弯边落球帆,此时折返点船多的如过江之鲫,以前训练中何时见过此种场景啊,稍不留意,就被逼到后面,转弯损失一秒,恐怕就要被拖后50米。
等第二圈再次折返,船长Martin因为去年参加过比赛,熟悉赛道和规则,我们有了优势。等路上碰到王爷在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媒体船上大声询问成绩,先我们奇迹般的排名第三了(后来才知道是其他船因为航线不熟迷路了)。
一时士气大振,有点飘飘然了,以为后续赛程进前三名有望。
我们组别的J80和Fareast26是两种体量相近的小帆船,长度都是8米多,客户群体相近,是一种竞争状态。J80原版欧洲,Fareast26则是上海法伊的龙头产品,平时关于两种的优劣评价就很多,此次赛委会竟然把他们安排在同一级别,真是天意,存心要他俩同台竞技。
抗晕船午餐
远处的大亚湾核岛
收了前帆,午餐就在船上吃,赛委会统一提供的,西式面包加火腿,一个水果、一瓶碳酸饮料,油水很少,我戏称为“抗晕船食品”。
海上波浪涌动,容易晕船,吃多了油腻、荤腥更是受罪,以前夏天在三亚训练,早晨空腹就没事,中午吃饱,下午出海就非常难受,经常返航的时候感觉都忍耐到极限了。
饭后,我午睡的老毛病就犯了,眯着眼靠在座位上晃荡半个小时,直到对讲机里面广播第二场赛事通知。第一遍虽是柔和的女声,但我是英语不行,听得似懂非懂,主要靠第二遍汉语广播。
本怕我睡着了,赶快吆喝我,我赶快睁眼表示谢意。这中间一个多小时,船长Martin一直没离开舵位,无法休息,心里那是由衷的敬佩。
闲暇中用望远镜四望,赫然发觉远处岸边的巨大厂房和后面隐约闪现的圆形高柱,像个坟丘的穹顶,早就通知赛道在大亚湾,但当亲眼目睹,仍不能相信这就是传说中的大亚湾核电站。
心中突然莫名的有些恐惧,一下想起来了日本福岛的核泄漏,我的乖乖,我们离核电站如此之近。
第二场线路很快就公布了,变了赛道,但大家对规则也都熟悉了,结果我们全程跑下来,名次直落第七名。
此时天色已晚,计划中的第三场赛事取消,没有了扳本的机会,一时大家像霜打的茄子,开始默默的回程。
晚上喜来登又是颁奖晚会,换了个新主持人,还是双语,但活泼多了。
我是一直上火牙疼,丰盛的自住晚膳吃的呲牙咧嘴,暴敛天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