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迟到的旧闻:2011深圳中国杯帆船赛札记(第一天)

标签:
转载 |
28日
28日早晨八点半,我和高红(Gardon)、余本勇(本)、赵丙庆(赵教练)赶早班机抵达深圳,船长Martin(英国人)和我们的编外队友老陈已于昨日先期抵达。
我们出机场刚打上车,路上邂逅的鸿洲船队的美女就来电,他们有顺风车可搭。可此时我们的出粗车司机悻悻的说,他已经在机场排队两个小时了,恻隐之心发作,只好作罢,就以实际行动拉动内需了。
GPS显示,我们从机场到大梅沙的酒店距离超过60公里。
我虽来过数次,但对道路不熟,一路茫然的看下来,除了高架林立、建筑新奇之外,没感到太多变化。
鸟瞰赛场(圆弧形是深圳海上运动中心,北侧是万科浪骑会)
红帆是我们船队
左起:Martin,本,我,赵
一转入大梅沙蜿蜒的海滨山路,风景立刻绚丽起来,山区公路的起伏变化,加上视点提高,与三亚的滨海路相比,景致更是不同,倒很像大连的海滨旅游公路。
上次来大梅沙还是08年底,我专门到深圳去看“万科十七英里”和“第五园”,这俩个中国地产史上的标杆项目,当时就惊讶这条滨海山路的旖旎风光。
一到酒店,就看到通勤大巴候在路边,本想放下行李立即赶过去,又考虑到赛场没有就餐的地方,我建议就地吃麦当劳,开口就被大家讥讽,于是在先期赶到的老陈带领下,五个人到盐田港旁边的海鲜城吃点午餐。
等菜的间隙,顺便看了看海鲜的价格,比三亚贵了60%,简单几个家常菜下来,有一条鱼,一人一个生蚝,就搞了300多块,回头想想千里迢迢从三亚到深圳吃海鲜有点搞笑。
回程路上还是在麦当劳给远在码头的船长Martin买了套餐。
饭后,沿着滨海公路一路挂着GPS去找万科的浪骑会码头,竟然又是40公里。
路况出奇的好,像这些郊区偏远的的公路平整、干净,两边都有道牙、绿化和交通标示,相比三亚出城后道路的荒蛮、破败,可见深圳城市实力的确要强得多。
终于看见湛蓝的海,赛场就在眼前,瞭望塔高耸,桅杆林立,彩旗飘扬,心情也莫名兴奋起来。
和船长Martin会和,先奉上麦当劳,估计老头快饿晕了。Gardon、本和船长他们直接用英语交流,可怜见的,我和赵傻傻的陪着。NND,学了十几年,过了4级的英语如此恶心,都还给老师了,于是又把学校的家人挨个问候了一遍。
不幸接踵而至,Martin带来通知,赛委会为迎接下午香港比赛船队的到来,提前封港了,一点钟以后码头所有船只不允许出海,擦,我们就晚到了十几分钟,连船也不能上了。
又是一番捶胸顿足,对中午浪费时间去吃那顿高价海鲜更是后悔莫及。说什么都晚了,几个人无奈的只好在港区慢慢溜达参观。
中间老陈开了小差,怎么也找不到,没想到老陈突然来电:“快上船,赛委会给十分钟时间出海,过时不候”。这老哥,不知怎么就越过警戒区,偷偷溜到船上,而且说服了管理人员。
一阵狂奔,上船就马上解缆发动机器,先逃出港口再说,要是晚了怕现场管理的人员反悔。
奔出海来,大家都长舒一口气,挂上帆,关掉发动机,流程操练了数十次,熟练无比。
深圳的海跟三亚一样的墨蓝,非常洁净,风不大,波平浪静,倒有些发愁比赛起来不够给力。
我们随意漂泊了一个多小时,先熟悉了Fareast26新船的一些细节改进,中间进行了几次换帆训练,然后就远远看见省港拉力赛的帆影出现在天际线上。
我们突然想看看冠军是那艘船,又是漫长的等待,望山跑死马在海上也是真理。我们徘徊在终点线的浮标附近,终于第一艘大帆船冲过终点,帆上标识HKG800(我们事后查询是庞辉的自力二号,但奇怪的他们是第一个冲线,但晚上公布的成绩竟然是第七名),裁判船响起了洪亮的汽笛声,我们和冠军船上都响起了欢呼声。
Gardon用手机在船上拍照,现场发博,抢了官方媒体的风头。
等到第七艘船冲过终点,此时太阳已经西斜,我们需要返航了,为了避免影响参赛船只进港,我们被引导进紧邻的万科浪骑会码头停泊。
万科浪骑会停泊的游艇比鸿洲还多,很多船型以前都没见过,大家一时起了兴致,开着马达在港口里面一个泊位一个泊位的晃荡,直到把所有船看了个遍,才停到最里面的泊位。
新华社记者拍的图片
奇怪的是,共享一条航道出入的万科浪骑会与紧邻的深圳海上运动中心之间,竟然没有成型的步行道路,我们愣是踩着草坪和沙砾回到场地,中间还被保安阻挡,我们说明是参赛队员才得以放行。
此时深圳海上运动中心码头上,回港的参赛船只正受到拉拉队、粉丝和媒体的热烈欢迎,岸边的舞台上,来助兴的演员正狂歌劲舞,场地边缘,四个大塑料冰桶镇满了进口的“波尔”啤酒随意取饮,口感甚好,估计也是赞助商。
巨拉风的新浪号
晚上老陈开车返程,几个外地人黑灯瞎火的挂着GPS摸回来,来不及赶回酒店换洗,就赶快扎进喜来登的会场,晚八点有颁奖晚会。
冷餐会餐标是198块,点心、肉菜较多,奇怪的是酒店在海边但海鲜几乎没有,跟三亚那些星级酒店比,算一般,想想这是深圳,也能理解。
颁奖晚会又是美女双语主持,颁发当日辛普森省港拉力赛的各组别名次,听得那个累啊,真是催人学习啊。我是初次参赛,对很多久负盛名船队还不是很了解,一大半是老外,我只好等回宿舍上网百度来补课。
在会场碰到三亚来的鸿洲、自由岛两个船队的队员,赵和他们平时就很熟,此时他乡遇故知,更是亲热得不得了。本则当起了临时翻译,介绍外国船员和我们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