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星新闻评论访谈:“坚持写作是一种意识形态”

(2020-10-25 17:27:56)

 

1. 看到一个话题,既有正面赞同又有反面质疑,也有许多建议。在篇幅有限的前提下,是分多为多篇深入论述还是浓缩在一篇中显示精简语言?

 

通常而言一篇文章只能呈现一个核心观点。对一个话题,你如果赞同,通篇就要围绕“你何以赞同”论述;如果说是质疑或反对,论证方式也是如此。一篇评论最忌讳的是同时阐述几个观点,东一棒槌西一榔头,产生的视觉效果就是行散神也散,那么,这就是一篇失败的作品。

 

也就是说“将多个观点浓缩在一篇文章”是不可取的。如果仅仅作为一种训练,你可以分成几篇来论述你的观点。不过,文章也有第一落点、第二落点之分,建议找最有力的那个落点来组织文章。当然,如果你有足够敏锐的洞察力,能察别人所未察,且能形成充分论证,更好。

 

2. 如何从每天的海量信息中去发掘那些不是“一眼可见的热点”,却又极具评论价值的选题呢?

 

这涉及你对选题的判断有评论价值的选题一般能够切中大众痛点能够引发舆论共鸣可能会涉及社会不公权力乱为、私权被侵犯,市场规则不被遵守等,但前提是话题必须有典范意义。新媒体时代,关于焦虑、中产、数字化时代隐私之类的话题也经常引发关注。但我不建议初学者执着于寻找“不是一眼可见但极具评论价值的选题”,初学者最重要的是在正确价值判断基础上,把一个观点论证充分。

 

3. 新闻评论的结构框架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我认为评论有一定的套路但一味囿于套路的评论一定不是好评论。真正好的的评论,是在对这个话题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下笔能够兴之所至,自然为文,而不是为了填结构、填框架。

 

如果说非要找一些评论写作的结构与框架,我认为还是自己多摸索,每个人风格不一样,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但有一点我认为很重要:一篇规范的评论,对核心观点的论证,应该占到这篇文章篇幅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也就是说,就形式而论,你的观点,最好在第二段就要抛出来,不能晚于第三段。当然,这只是一个通常意义的标准,也并非金科玉律,在一些人看来也并非正确,但我觉得写作者应当具有“核心观点”的意识。

 

另外,新媒体评论写作不必有太多格式上的拘束。但将一个观点论述清楚,还是基本要求。

 

4. 如何让自己写的新闻评论的角度更加新颖?新闻评论的角度应该如何去拿捏?

 

我认为两篇评论放在一起,如果角度不同,比拼的是谁的视角更深刻;如果两篇角度一致,比的则是谁的论证更绵密,谁的绣花功夫做得更好。

 

很多初学者总是想问怎样让自己的评论角度更新颖但就我的从业经验来看,评论写作中,能写出新颖观点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大家比拼的还是在同一个角度下,谁的论证更好,更绵密,更有力。

 

不建议初学者纠结于角度。如果对选题的价值判断不够充分的话,一味纠结于角度的新颖,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文章写偏了,没写到点上。

 

5. 如何有效地让写出的新闻评论吸引眼球,与众不同?

 

前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老师说过一句话“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切中要害的分析,丰满而扎实的论证,泛着智慧的光芒,也是极为动人心魄的。”送给大家。

 

6. 想到一个不错的评论角度,但是在下笔写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思维的瓶颈,应该如何去突破呢?

 

还是我前面说的所谓思维的瓶颈还是因为你对这个话题没有吃透写作起来不得要领好的评论一定是流淌出来的而不是“憋出来”的。而这取决于写作者前期大量的积累与现场搜集解读资料的能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一万个小时专家”的概念,我认为,要写好一篇评论,不妨做一个“十万字专家”,当你就这个话题阅读了十万字,并且能够吃透,大概就不会遇到思维瓶颈的问题了。

 

另外如果从技术上来讲的话,要想避免思维瓶颈,就要做到提前谋篇布局,读完资料、下笔之前,从宏观上对文章有一个把控,这既可以保证你的写作过程比较流畅,也可以避免写作中漏掉一些关键的细节。历史家言“高处着眼,细处下手”,说得也是这个意思。

 

7. 在学习评论名家的文章时,如何从简单的模仿中跳出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没有捷径多练多写多研究建议在话题选择与写作过程中,多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发挥优势。比如社会学专业的,可以多找能与社会学理论结合的话题来写;学法律的,多找一些法律话题。当然,理论不可生搬硬套,要在吃透的基础上自然运用。

 

写作风格可能部分取决于自己的阅读背景但最终还是要多练多写。没有勤奋地笔耕,风格就是空谈,就是游谈无根。

 

8. 老师大学时的两次比赛拿冠军,现在又在评论、编辑一线,写评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需要如何培养?

 

学生时代的事往事如烟了哈哈我更注重当下。写作需要的能力很多,我的能力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还在不断学习中。我觉得,要想写好评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坚持。坚持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习惯,一种人格,一种意识形态。凡专精一也,必有动人之处。

 

9. 评论员和编辑的身份怎么转换?或者说两个角色的思维方式有什么区别?

 

评论员跟编辑是互补的:要编出好的稿子,需要你有一定的文本判断能力,包括角度、论证以及文笔等,这就是评论员的角色;而编辑别人稿件也是一种对勘、一种学习,一个是知识上的,另一个是写作方法的。这几年的训练,让我很受益。

 

至于两种思维的区别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评论员与优秀的评论编辑都要有一种大局观就是要具备对话题文本的正确判断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做评论员与做评论编辑殊途而同归没有本质区别

 

10. 跨专业考研新闻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我本人本科研究生都是历史专业,就不硬着头皮回答这个问题了。不过,既然选择跨专业考研,大概就要用上百分之百的力气去准备。别给自己留后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