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有央视曝光毒学校才配引起常州政府重视?

(2016-04-20 11:28:28)

“一所不该建的学校”近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似乎又不能说是“近日”,因为一年前,问题就已经显露。只不过,彼时并没有引起太大风波。

央视的报道将这一问题更大范围地曝光于众:常州外国语学校自搬新址后,493名学生检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个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经检测,该校区地下水、空气均检出污染物。学校附近正在开挖的地块上曾是三家化工厂,专家称校区受到的污染与化工厂地块上污染物吻合。

问题被央视曝光后,18日凌晨,常州官方回应:市委、市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成立联合调查工作组,表示对环境污染“零容忍”, 本着对师生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迅速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处置,对存在的问题绝不姑息,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开。

“零容忍”、“高度负责”、“迅速认真”、“绝不姑息”,从这些词汇中,我仿佛看到了常州官方对毒地事件的痛心疾首,以及处理此事壮士断腕般地决心。

诚意看起来很足,但追溯当地政府此前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我很怀疑,掷地有声的表态,更像是一种惯用的公关话术。20142015年先后有学生家长两次投诉“毒地”对学生健康有害,但这并没有耽误毒地施工的进行;澎湃报道此事件后,当地官方报纸《常州日报》辟谣称,那里根本没有化工厂;今年3月份,常州环保局在学校周围执法,认为“没有臭味”。这样的执法与应对方式,着实与现在的高调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正是基于此,所以我才认为常州官方的高调表态只是一种话术技巧:用表态减轻来自舆论的压力,并力图挽回已经流失的公共形象。但表态不代表能解决问题,后续调查与问责如何,还需行动说话。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种高调的表态,似乎也与曝光污染事件的央视有关系。此前,1月份澎湃、新华网都对此事做过报道,2月底,财新网又继续跟进,但都没有引起太大关注,而且,财新网“常隆在搬迁过程中曾将大量危废(危险废物)埋于地下”的“指控”也遭到当地环保局否认。唯一产生的效果是,当地环保部门勒令毒地停止施工,学校停课,彼时虽然也引起环保部的注意,但并没有掀起太大风波,自然也没有被官方额外“照料”。

直至央视曝光,当地又是连夜召开会议,又是对污染“零容忍”,对比之前应对其他媒体的表现,这给人一种看人下菜的观感。难道,只有央视报道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只有央视关注的事件才是大事件?其他媒体为何就配不上当地官方的“高度重视”?

可见,舆情监督在地方官员眼中,也是分级别的,不同性质、级别的媒体揭露的问题能不能被地方官员重视,也要看资格。

但并不是只有级别足够高的媒体报道的问题才是真问题,才足够严重。问题就摆在那里,它不会因为是否被“大媒体”青睐或忽视而继续存在或消失。央视也好,其他媒体也好,只要还原的是事实真相,揭露的是真问题,就应该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如果什么事都等到央视来曝光,那不知有多少问题被无辜掩盖?

媒体屡次三番对常州毒地事件的报道,都没能撼动常州官方的傲慢,直到央视介入为止。地方政府应对舆情的态度,应该改一改了。

刊  沸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