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人幸福
(2014-12-24 12:19:19)
在省城新华书店、外文书店有一群特殊的读书者,他们是拾荒者,是电焊工,是保安,是暂时找不到工作的无业人员。他们以书店为据点,几乎每天都去看书。他们爱惜书,从不敢弄脏书。读书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有些人甚至把读书当成自己的生活(本报昨日20-22版)
记者为我们重点介绍了两个读书人:拾荒者赵雨民,电焊工张鹏飞。他们没有正式稳定的工作,生活清苦,甚至难以果腹,然而他们把读书看得特别重,甚至直言,“看书,就是我的主要生活”。这股爱书劲儿,让我汗颜。
相较于他们,我仍在求学,没有生活压力,平时写些稿子,就足以支持自己的日常开支。一个星期两三节课之外,其他都是闲暇时间。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看书,不说多了,每个月至少能看5-6本书。但由于自己的怠惰,与缺乏看书的定性,很多时间都被浪费掉了,很多买了很久的书也都没看。内心虽常怀愧疚,甚至罪恶感,但终究难以改观。今天看到这些贫穷的爱书者,我更加内疚了。
但,究竟什么是好日子?有了钱,有了足够的钱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吗?恐怕不是。过日子,过好日子,好好过日子,不能说钱不重要,但钱肯定不是最重要的那个。如果有钱就能过好日子,为什么那么多富豪坦言“自己过得并不快乐”,为什么那么多靠违法乱纪攫取万贯家财的的贪官惶惶不可终日,甚至选择自杀?说白了,所谓好日子与否,还是得看你的内心有没有达成一种宁静,也就是有没有与自己和谐相处。
这些在书店看书的贫穷的兄弟们,过得是不是好日子?我觉得是。因为与书为伴,他们过得很舒服,很自在,并不觉得窘迫——这就是好日子。是拾荒者赵雨民幸福,还是首富马云幸福?这个真不好说。
几年前,《南方周末》曾刊登过一个老师的来信,信的大意是:他在德国留学,邻居是一名管道工,特别喜欢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经常向这位来自中国的邻居请教老子、庄子的问题。有一次这位老师非常好奇地问他为何如此喜欢哲学时,这位管道工彬彬有礼地答道,“先生,当我在黑暗的下水道里工作时,回味着昨晚看的黑格尔,连污水都变得美好起来。”说实话,我看到很多鸡汤文,都没有感动。但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的脸麻了好一阵儿。我在想,当赵雨民拾荒时,是不是也会因想起昨天看到的《大明首辅》而嘴角微微上扬?
钱穆先生说:“我自七岁起,无一日不读书。我今年九十三岁了,十年前眼睛看不见了,但仍每日求有所闻。”这句话读来让人可敬可叹。一般人虽难以达到日日读书的境界,但每个月拿出几天看看书,总归不过分。只可惜,在这个连机场书店都成为最后阅读绿洲的年代,读书,哪怕翻翻书,都已变得越来越奢侈。“有功夫读书,谓之福。”(张潮)现代人,大多没福。
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wb/20141222/v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