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吃空饷更可怕的是缺乏组织化的管理
(2014-12-11 14:44:24)
有人向媒体反映,丹凤县园林绿化管理所3名职工入职两年多,未见其上过班,工资却照领不误,所以怀疑其吃空饷。其中1人为丹凤县林业局局长马某的爱人。对此,丹凤园林绿化管理所回应称,3人是公益性岗位招聘的工作人员,长期值夜班。丹凤县纪委称将调查此事。(12月10日《华商报》)
领着工资却不见其上班,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这3个人是在吃空饷?倒也未必。所谓吃空饷,内涵有二:平时不在岗;照旧领工资。唯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称为吃空饷。知情人称“未见其上过班”,毕竟只是旁观者的观察,由于工作时间与工作场所的不一致,很可能形成误认。正如相关负责人所回应的,3人长期值夜班,且直接到各自片区巡查,自然,别人就看不到他们上班了。
这当然是我们希望的样子。只不过,谁又能保证,陈某等三人没有吃空饷?尤其是,陈某还是县林业局局长的爱人,更容易给人带来想象空间:一旦与权力沾染,就有可能产生裙带关系,挂空名、吃空饷也往往“水到渠成”。何况,如果真如园林绿化管理所所长所说的,“一周到单位来报道一次”,那这么长时间以来,至少也有人见过他们。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显然,该所长的说法也让人怀疑。
揆诸新闻,不难发现,之所以有人怀疑三人吃空饷,除与自身观感有关外,实际上也与任职信息公开缺失有关。据悉,陈某等三人所任职的是公益性岗位,原则上,公益性岗位的应聘也要经过公开考试选拔,一旦工作岗位确定,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在内的任职信息都要公开。但遗憾的是,现在看来,三人被认为“不上班”、吃空饷,显然跟之前的任职信息公开没有做到位有关。如果别人了解他们的的工作时间与场所,就不会以“未见其上班”为由举报他们吃空饷。就此而言,任职信息缺乏公开,或是滋生吃空饷疑云的重要因由。
另外,负责人一边称“他们长期值夜班”,又一边说“也不排除他们不上班的可能性”。这个说法,也着实让人疑惑。且不说,“长期不上班”与“可能不上班”相互矛盾,“不排除他们不上班的可能性”是何意思?难道他们上不上班一所之长都不知道吗?上班签到或打卡,是最基本的工作制度,常态下,如果严格按照制度来,职员上不上班一查便知。所长不知道下属上不上班,要么说明,该单位的日常工作管理,非常混乱,要么说明,所长心虚,明知三人吃空饷却以一个含糊的说法敷衍过去。
长久以来,凡是有吃空饷的地方,一般都伴随着混乱的工作管理制度与权力“任性”,如果权力足够刚硬,日常管理足够严格,绝对不会出现吃空饷的现象。事实上,作为一种历史产物,造成吃空饷的原因从来是同构同源的。自秦以后,俸禄制代替分封制,吃空饷开始出现。最典型如我们周知的宋朝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就是因个体权力过大,买官卖官严重,加之组织化管理缺乏,终使天水一朝积贫积弱。
具体到此事,吃空饷的治理,不论是信息公开,还是日常工作管理,都要加强组织化治理:细化禁止规定,严格考核程序,完善处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唯如此,吃空饷疑云才能慢慢被廓清。
链接:http://news.sina.com.cn/s/2014-12-10/0217312663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