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闲置”的背后是凌乱的运转机制
(2014-08-29 09:26:10)
安徽驻台州商会投资约2000万元购置52辆崭新校车,原本计划在温岭成立一家校车公司,以解决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接送难题,但却因为市场需求不足,这个热情的计划被浇了“冰桶”。这批崭新的校车被“撂荒”在城西街道芷胜庄村里快一年了,甚至成了一些人解决内急的“公厕”。村里人说,这俩月再不挪走,这块地就要施工了。(8月28日《新华社》)
本来,商会一片冰心,欲以真金白银支援农民工子弟教育事业,怎奈,当车已置齐,却遭遇政府审批掣肘,崭新校车明珠投暗,让人唏嘘。虽然事情真相还未明朗,但既然是资源错配,就说明,围绕在此事上的运作、处理机制,一定出现了某些问题。
据悉,当初商会之所以投资、购置校车,是源于有民工子弟学校校长的请求,“校车接送的运营投入非常大,希望商会能帮帮忙”。商会应允,固然有逐利考量,但既涉及教育,尤其是资源紧缺的农民工子弟教育,就有公益属性,若能事成,当然是好事儿。
至于政府,最开始对此事也并不排斥,“教育局的工作人员都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还让商会的人递交一份可行性方案。”应当说,双方都有促成此事的好意。事实上,依法成立的民间校车运营单位,本就是《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校车供应渠道之一。《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依法设立的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企业、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以及根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设立的校车运营单位,可以提供校车服务。
只不过,任何一项合作的达成与实施,仅有意向与热情还远远不够。科学调研、缜密分析以及最真诚的合作态度,才是做成一件事儿的关键。但诉诸报道,我们发现,校车之所以沦为“公厕”,不论是管理者政府,还是投资方商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运作瑕疵,也由此导致资源的低水平浪费。
这边厢,教育部门经过“摸底调查”,认为农民工子弟学校校车供应充足,已不需要添置校车;那边厢,还未正式拿到审批合同,商会就急哄哄上马52辆新校车。这两个问题,恰恰是值得我们质疑与反思的地方。
教育部门关于“已不需要校车”的说法其实很吊诡:农民工子弟学校明明申明对校车还有需求,为何教育部门的“摸底调查”却说“温岭校车运力已经足够”?按理说,需不需要校车,最有发言权的就是直接管理校务的校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另一方面,“运力足够”,并不代表运营成本无压力,各地农民工子弟学校多为民办,办学经费紧张是无欺事实。投资注入,添置校车,意味着学校负担减轻。有何不可?诛心度之,教育部门的结论,是不是还夹杂着其他利益的考量?
至于商会,审批未下,购置先行,或是有对教育部门的“倒逼”考量。但一个缺乏明确契约的商业合作,永远都不符合理智的投资逻辑。且不论这一荒唐举动对校车资源构成的浪费,单从商业价值来说,也意味着大笔损失。
此外,校车之所以闲置农村一年,还说明,不论是当地政府,还是商会,都缺乏一个理性的纠偏意识与纠偏机制。就比如对商会来说,既然早已达不成合作,与其让新校车低水平闲置,不如另辟新路,寻求与其他地方政府、学校合作。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总有用得着的地方。即便微利,也总比让其沦为“公厕”强。
由此看来,校车闲置一年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双方协调、纠偏机制严重无序的问题。若能科学规划,恪守契约精神,及时启动纠偏机制,52辆新校车或不致于成为被严重浪费的资源。
链接:http://news.qq.com/a/20140828/002622.htm?tu_biz=1.1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