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餐桌浪费,还需更多细节操作
(2014-05-30 12:15:40)
为响应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减少高校餐桌的浪费现象,北京多家高校发起“光盘行动”并推出“半价菜”等活动。这其中,清华大学饮食服务中心规定,“适合按重量出售的饭菜均按两计算;基本伙菜品均可提供小份菜;馒头可按1/2和1/4出售”。(5月29日《新京报》)
从2013年初的“光盘行动”,到随后的八项规定,再到如今的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全社会节俭之风持久劲吹。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成主体与社会风气引领者,自然地,也不能置身事外。清华大学等高校发起的餐桌节约行动,可谓贴中了节俭养德的题中之义。
事实也正是如此。就笔者作为一个大学生的就餐经验来看,每次用完餐到收盘处送餐具时,几乎都能发现三个泔水桶被剩菜剩饭装满,而里面也不乏一些价格较贵的饭菜;打饭时,如果买的是盖浇,因为加米免费,有些男生会让服务员加些米,但最后又吃不掉,只得倒掉;也能发现,很多女生或是因为饭量本就小,或为身材计,馒头往往只吃掉一半,另一半也只能浪费。而从理性的调查数据,同样可以得出大学生餐桌浪费严重的认知,据有人推算,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数近2860万人,每年大学生们倒掉了可养活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
在这种背景下,清华、人大等高校及时响应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恰逢其时。这不仅是对资源的节约,更在于,它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勤俭节约价值的重申,所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而从道德的源流来说,有理论认为,勤俭持家、勤劳致富之类的经济道德,是一切道德形成的源头。也就是说,如果勤俭节约的经济道德都不被奉行,那整个社会的道德大厦也将岌岌可危。
高校提倡节俭,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值得点赞。不过,从具体操作来看,似还有改进之处。就譬如清华的“馒头可按1/4卖”的措施,操作起来会不会顺利无虞,还值得怀疑:如果一个馒头被掰成两瓣、四瓣,会不会影响学生的购买欲与食欲?所以,清华的做法似有矫枉过正之嫌。其实,为防止学生浪费,餐厅完全可以将馒头做小一点,既美观也达到了节俭的目的。而这也正是人大的做法。
还有,为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也不妨引入经济杠杆与激励机制,用“市场”手段来培育高校节约风气。比如,在维持廉价菜价位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高档菜的成本,提高价格。这样既避免了贫困学生利益受损,同时也能用高档菜来吸引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不浪费,是双赢之举。同时,也不妨推广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做法:对“光盘”的师生发放卡片,根据卡片数量进行餐厅就餐打折优惠卡兑换。也正是在这种激励之下,“该校食堂的残食垃圾每天因此减少3桶多。”效果卓然。
预防校园餐桌浪费,不仅需要口号引导,更需要多方主体的参与,与细节技术的精耕细作。只有通盘考量,系统筹划,或才能让勤俭节约的清凉之风,流行于每所象牙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