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治污背后的权利困境
(2014-04-28 08:13:30)
淮安柴米河为区域主要排涝河道,河道两边居住着大量居民。据村民反映,柴米河最近几年河水越来越脏,发绿的河水常年散发着阵阵怪味。4月25日,省市政风热线联动直播走进淮安。住在河面的陈女士带着一瓶河水走进了直播现场,并当场向环保局局长下跪,请求尽快治理柴米河污染问题。(4月27日《南京日报》)
传统中国,下跪本是一种礼节,既代表尊重,也表达敬畏,朱熹谓“因跪而益致其恭也”。而今,信息时代的到来,下跪也随之被解构为揶揄味儿十足的词儿,跪求女神驻足,跪求神曲链接,没有了纾尊降贵的人格贬抑,多的是普大喜奔的戏谑调侃。但若下跪频频出现于公共治理视野中,以权利的卑躬屈膝换取权力的垂青同情,还是显得有点悲怆。
就譬如这次在节目现场跪求治污的陈女士,拿着污水样本上场,声泪俱下地诉说着沿河居民的遭遇,尤其是那句“我们死了无所谓,关键是小孩”,更是让人动容。或正基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她才做出向环保局长下跪的动作。在位阶更高的生存权益面前,尊严又算得了什么呢?同时下跪这一动作,无疑是权益诉求的极致表达,非下跪无以抒情,非下跪无以维权,唯如此,或才能真正打动环保官员,助其走出污染困境。
实际上,记者此前的暗访,也正契合了这层担忧。记者向淮安市环保局反映,工作人员却以“属地管理”搪塞;循此“建议”,记者又来到负有直接治理责任的青浦区环保局,得到的答复更是雷人,“你们可以打投诉电话,打市长热线,打12365、12369都行。只要你们加大投诉力度,问题才能解决。像我们这样小小的环保局,能有多大作为?”
非搪塞即推诿,这已然突破了应然的公共治理逻辑。且不论法律对政府与环保部门关于治污责任的明确规定,即便从最朴素的共同体感情上讲,“墨水河”沿河居民常年遭受污染之苦,同为一城居民,本应心理攸同,为之焦急奔走,却怎奈他们冷眼旁观,极尽推诿扯皮之能事,甚至从他们举重若轻的答复中,还能读出点幸灾乐祸的意味,这无疑让人寒心。
跪求治污,几多悲怆。在公共平台上以下跪求治污,或许会换来久违的环境权,但这毕竟是是以牺牲人格权为代价的。在这场拆东墙补西墙式的权利博弈中,无论如何,陈女士都不是赢家。什么时候,公共环境的治理,居民权益的维护,能够置于法治、民主、有序的框架内,
链接:http://business.sohu.com/20140427/n3988683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