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一份孝心温暖这个寒冬

(2014-01-15 08:46:41)

              

 

冬季的早晨寒意深深,但在屯留县路村乡姜庄村一孔破旧的窑洞里,却洋溢着暖暖的温情:王新堂早早起床,做好热腾腾的早饭后,伺候瘫痪的叔叔王文明起床。之后,吃完早饭后,王新堂把叔叔扶上轮椅,收拾房间……13日,62岁的王新堂和70岁的王文明叔侄俩又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本报昨日9版报道)

 

从稚气未脱的18岁少年,到年逾60岁的花甲老人,王新堂用40年的身体力行,诠释了“忠孝”一词的含义。40年意味着什么?不妨先看看刀尔登是如何感慨30年的,“三十年,足够让帝位更替,将军下野,诗人告别了天才,画家磨损了眼睛,种子长成大树,儿子变成父亲,连剃头匠,也不知换了多少把剃刀哩。”王新堂不是将军,亦非画家,更未能成为父亲,但他对叔叔的情与义,在幻变的生命岁月里,却从未消减。何况,他经历的,是更漫长的40年。

  是的,40年的风雨与困顿,并未压垮王新堂对叔叔的承诺与坚守。从漫长的求医问药,到日常的康复训练,王新堂一路陪伴,精心打理着叔叔的生活。“半个医生”的调侃,也见证着他对叔叔护理的精细。而这还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王新堂需同时照顾双亲与叔叔、两头跑的压力下做到的。若非孝心笃定,恐怕难以两全。

  这也说明,所谓孝心与善良,从来就是自生自发的,它发乎内心,源自血液,与外在环境无关。从人性上讲,“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后代本就该亲亲尊尊、躬操井臼。而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伦理下,由父母,到宗族,再到整个社会,孝道也是共通的。王新堂对叔叔的不离不弃,也正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践行。

  温馨的故事,令我们感动,但细细掂量,是否也会疑惑,本应该稀松平常的忠孝善良故事,为何能够成为新闻?新闻总是与稀缺性相关,立足点在于“新”,这么说,王新堂式的忠孝故事,在这个社会,可能已并不多见。而我们之所以采写这则新闻,其实也正是基于对传统伦理沦陷的焦虑。

  不孝之事还少吗?最普通的“常回家看看”尚且不提,很多子女对父母轻则骂,重则打,甚至还有人将老母亲赶至猪圈,连最起码的尊严都给一并摧毁。传统伦理溃散,仁义孝道不存,已然整个社会不能承受之重。若不能及时找到恰当的人性出口,伦理的溃散,还将更加剧烈。

  也正是在这种斑驳背景下,王新堂的故事,才更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要知道,他40年如一日照顾的,并非生他养他的父母,而是关系远一步的族叔。对族叔都如此尽心,遑论父母之孝了。而且,他以终生未娶的个人遗恨,践履着对一份孝心的坚守。这需要何等勇气!

  “日子过得清苦,但也有希望”。涂满人性底色的生活,有德行的生活,就是有希望的生活。儒家 “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将“立德”排在第一位,就说明,德行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安身立命所在。对王新堂而言,尽孝便是立德,更是立功,他的德与功,闪烁着的人性之美,比太阳还要光辉,毋宁说,他本身就是爱的光辉。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让我们感动。

 

  山西晚报:http://roll.sohu.com/20140115/n393522643.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