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举报是治污的一把利器
(2013-11-20 09:01:09)
15日,《大同市环境污染举报奖励暂行办法》通过大同市政府审议。今后,市民如果发现身边有环境安全事故隐患、环境违法行为,可通过电话、书信等进行举报,相关部门核查后将根据环境违法行为的轻重,依规给予举报人300—10000元不等的奖励。(据《山西晚报》19日报道)
环境污染,委实可恶。于居民而言,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是起码的环境权,因污染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是对居民环境权的侵犯,怎可容忍?对一座城市来说,若终日雾霾袭城,污水横流,想必也实难吸引人才与资本。显然,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一点也不美好。
实际上,保护环境,也正是《环境保护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居民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举报。而此次大同颁布《环境污染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以“经济杠杆”撬动民间力量,无疑更能激发民众保护环境的热情,将民间“正能量”开发出来。
大同鼓励通过民间举报的方式来治污,优势明显。一者,民间举报成本低。只需一封邮件、一个电话或一次来访,就可以下情上达,无需耗费过多精力,可以说是“零成本”。二者,民间举报效率高。为数众多的社区居民,可以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监督,举报污染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儿。“众人拾柴火焰高”,撒网式监督,显然发现污染的概率也很大。此前有媒体称“民间举报成环境治理‘第三方力量’”,恐怕与民间举报的低成本、高效率不无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民间举报,毕竟是一种“事后”监督,做不到防患于未然;而且,它只是政府监督的一种补充,不可全部依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也就明确了,制度,仍是环境保护最可靠的保障。
民间举报,作为制度治污的有效补充,若能完满落地,功莫大焉。但在复杂的治污链条上,举报只是一个环节,如何处理举报内容,还需监管部门认真核实鉴定。毕竟,民间举报,因信息缺漏,难免导致误判,形成“误伤”。通过制度治污的“再过滤”,或许更能确保民间举报的准确性。
链接:
http://www.s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3-11/19/c_118193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