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做一件好事,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存入公交公司为员工所开的“道德银行”账户中,当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量,还能兑换相应的奖品。今年8月份起,浦东公交金高公司推出了这项“好人好事不白干”的活动,得到员工积极响应。(据《东方早报》11月11日)
虽然说道德的本质是个体自治,但道德的范畴又不仅仅限于自治——道德的“生效”,还需借力同声共气的集体环境。于此,社会学家涂尔干早已给出解释:集体的角色不仅仅在于在人们相互契约的普遍性中确立一种绝对命令,还在于它积极主动地涉入了每一规范的形成过程。放在“道德银行”的语境中来理解这句话就是,个体在参与“道德银行”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对“道德契约”的心理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将道德践履达至持久规范的“公共准则”。无疑,“道德银行”在此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培育平台的角色。
不过,也有人对这种道德培育方式狐疑满腹,“道德货币化,这是不是过于功利?”“道德都可以买卖,那还有什么不能买卖?”
我倒觉得,这未免过于矫情。
一方面,不管你承不承认,道德在各种行业、各种场合已经越来越稀缺:为了多增加收入,医生可以过度诊疗;为了修补“心理创伤”,幼师可以频频虐童;为了争抢一个座位,乘客可以不分长序、不顾礼数拔拳相向……我们一边执着于“道德靠自觉”的心理认同却一面迷惘于“道德总是不自觉”的道德生态,而如果继续让这般“道德悖论”纠缠下去,“道德重建”恐怕只能流于空谈。
因之,与其谈论道德,不如践行道德——哪怕它最终被证明并不可行。“道德银行”就是一种践履方式。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道德银行”设立的本意。必须明确,“道德银行
”的重心落在道德培育而非物质奖励。换言之,“道德银行”所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暗示,一种价值认同。而这也正是《山东省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的本意:通过一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制度化渠道,建成公序良俗的平台,并通过道德感染,形成道德接力,最终让公共道德喷薄而出,沛然莫之能御。
社会的进步,不是靠一帮精英去触碰道德的上限,而是靠普通人一起,一点点抬高道德的下限。我们可作如是观:浦东公交金高公司推出的“道德银行”也是抬高道德下限的尝试。
链接:http://news.sohu.com/20121111/n357246406.shtml
刊于《北京晨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