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课中学习 在讲课中收获 在反思中成长
(2014-04-22 20:47:53)分类: 教育随笔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教学反思
五莲县实验学校
4月18日,我在五莲县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研讨会上执教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 我知道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懂得了教学就是在备课中学习,在讲课中收获,在反思中成长。
一、在备课中学习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为了上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在备课中我收获最多的是知识。
4月17日——18日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研讨会在我们实验学校举行,李校长让我讲一节语文公开课。在我眼里,公开课的历练最能磨砺我们自己,但是这种历练似乎是五年前的事情了,这五年的甘于平庸,享受安逸,竟使我在接到讲课任务时有些担心,有些茫然,但看到校长对我信任的目光,我没有理由不接受。
因为我们六年级教学进度很快,在教材中只有《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课还没有讲了,这本来是留着年级磨课时讲的。接到讲课任务后,我马上读课文,刚读了一遍课文,我觉得这课似乎很好讲,作者思路很清晰。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总结观点。但是随着我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以心会文时,我觉得这篇课文太难讲了,这是一篇议论文,从教十七年来我是第一次教议论文。我压力挺大。压力不仅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上。这次可是张伟教授来我们学校评课,张伟教授对讲课老师要求很高,这次讲课的主题是读写结合,怎么才能在课堂中突出这一点呢,我绞尽脑汁:研读文本,领会意图,参考资料,把握重难点,设计教案……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忙碌的,似乎走路时也在想哪个环节应该加上些什么会更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当教案第一次成形时,反观自己备课,觉得自己根本达不到这一境界,为了达到这一境界,我又认真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什么是议论文。学习了张伟教授的球形教学理论,我查阅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发现5-6年级根本没有对议论文相关要求。课后小练笔,也只是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但是我想如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只设计这一个仿文摹写的读写结合点一定不行,怎样才能做到读中蕴写,篇中寻机,促成写作的发展点呢?我又利用晚上的时间,依次查阅了有关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和块状设计,包括课堂把握的重难点,这三个具体事例的背景资料,我暗暗地想:带着这些想法和设计,不怕课上不好。我一遍遍的修改教案,我觉得还是不满意,总觉得有些地方不是很流畅,没有亮点,明天就讲课了,这样一定不会出彩的。在讲课前的那天晚上我冥思苦想,辗转反侧,一夜未眠,凌晨两点我突发灵感,是呀,既然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那么围绕着题目能不能再设计一些关于问号和真理的读写结合点呢?于是我又在这里设计了两个问题:“读一读,同学们想一想在他们头脑中,仅仅冒出的是这几个问号吗?要知道真理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他们还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大家想象一下他这二十年里是怎样紧紧的抓住问号不放,反复进行试验和研究的?”我赶紧起床修改教案,制作课件,凌晨六点我终于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写了下来。
二、在讲课中收获
记得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好课”是从课堂实践中熔炼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行,这是教育行为修炼的颠扑不破的法则。在磨课讲课中我收获最多的是感动。
4月15日,我用四班的学生试讲,《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首次在李校长、王主任、我们年级语文教师面前亮相。第一讲我觉得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课后,李校长和王主任对我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细化到每一句语言该怎么说。李校长说:“这篇文章很难讲,我看到你在努力了,但是在课中你的读写结合训练点还挖掘的不够深,希望你再好好静下心来细细的读读文本,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王主任对我说:“教师讲课时语言要简练,不要重复。你的有些教学环节看起来环环相扣,非常完美,但缺失了学生最可贵的灵动,你需要自己的理解。”同年级的老师对我说:“要注意字词教学的环节。在讲课时要注意你的表情,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有时你似乎有些拘谨。”听着这些金玉良言,我十分感动。我马上付诸行动,对教案进行修改。
4月16日,我用三班的学生再次试讲,令我非常感动的是李校长在百忙之中又来听课。听完课后,她又细致给我分析评课,她告诉我:“如果一节好的语文课欠缺了点欣赏和评价。那是不完美的。对话要对到一定的层次和高度……”李校长足足讲了一节课的时间。她还让我们年级所有的老师群策群力,努力磨好这一节课。这使我再次深深的被感动。
此时的我,面对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头脑的风暴中竭力挣扎,“读中蕴写”、“篇中寻机”与“学后综训”等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在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在老师们无私的帮助下,第三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趁热打铁地诞生了。
这样的磨练持续了一个星期,直到4月18日第二节课在报告厅我用我们班的学生上课时,我自己才将思维的大珠与小珠提炼了出来,终于听到了珍珠次第落玉盘的声音,当然,在悦耳的乐音中也夹杂着很多不和谐的噪音。
在讲课中,我体会到了讲课是一种锤炼,你会锤去一些糟粕,炼出许多精华。磨课的过程虽历经艰辛,但乐在其中,且其乐无穷。在这次讲课中我也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的深刻含义。
三、在反思中成长
著名教授叶澜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在反思中我收获最多的是思考。
在听到张伟教授肯定的评价和委婉的建议时,我也在深刻反思这一堂课:
本课是议论文的教学,整堂课,我采用“点(体)—揭(题)—梳(文)—悟(言)—补(例)—写(例)”的教学思路来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我在点明文体,揭示课题之后,先让学生概括了三个小故事的内容,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我还着力通过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小故事的共同之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在接下来的设计中,充分凸显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级紧紧抓住核心论点,紧扣“?”和“!”,到三个例子中去寻找相对应的“问题”和“发现真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为了讨论而设的讨论,朗读也根据教材的特色没有进行多元朗读训练,师生交流也尽力做到简洁快速。
(二)读写结合高效
(三)在遗憾中反思
课堂需要反思,在遗憾中反思。首先我准备的很不充分,基本功不扎实,字词教学不到位,没有很好的使用评价性语言,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个人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词语教学时,面对学生的困惑,对于“锲而不舍”和“漩涡”两个词语,没有很好的进行强化训练,为了省时间,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带过,语文的词语教学不扎实。在指导学生写“域”字时,指导不到位,没有针对性的指导,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少注意到这一点,所以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在今后我一定要多研究汉字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在使用评价性语言方面,我有时为了节约时间,竟然忘记了对学生精彩的回答做出评价,以至让人觉得是为了走环节而上课,脱离学生,使课堂显得有些单调。例如在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的其他科学史上的一些具体事例时,安佰鸣同学介绍的鲁班发明锯的故事很生动具体,我却没有给他任何的评价。学生回答的很精彩,因为老师的紧张,导致学生的精彩回答似珠玉落地无声,实在是不应该。今后我一定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学会使用评价性语言。
这次讲课我经历了一次思想与行动的蜕变,反思平时的教学,很多时候拿到一个文本并不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潜心会文,更多的是以一个教者的眼光迫不及待地去预设教学过程,因此在课堂上生成的更多的是一些刻板呆滞的东西。《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文本是阅读的客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在这次讲课中,对于文本核心的探寻,我既要在宏观上把握读写结合的方向,又要在微观上注意文本的结构,更要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择选。我有很多的地方还做得不是至善至美。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深入学情,精解教材,善于反思,找到更理想的语文读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