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成员储昭灿老师市级一等奖论文(2022)
| 分类: 名师工作室:3.培养教师 |
浅谈《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中的几个问题
储昭灿
(安徽省岳西中学,czc20022002@163.com)
摘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引
组织学生系统地学习《基因工程》,能激发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产生浓厚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并对生物学前沿研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由于《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这一节涉及的部分问题难度大、专业性强,有些问题在教材中只进行了简单描述,适合高中学段的学习资料也相对较少,导致老师在这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备,也只能死记硬背式地学习。笔者认为,在教材安排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应再给出一些让高中学生能够看得懂的资料,系统地对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再设问、再补充和再拓展,促使学生为之进行思考式学习。
一、适度拓展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
新教材中对目的基因的阐述以及如何筛选合适的目的基因,通俗易懂。但在回答如何获取目的基因这个问题时,虽然涉及到对测序技术、序列数据库、序列对比工具等新技术的应用,但未进行详细介绍。
1.除了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还有许多其他方法
目前为止,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只有两大类:人工合成目的基因或通过各种方法从生物体中提取目的基因片段。新教材中也指出了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多种,“利用PCR技术获取和扩增目的基因”是当前的常用方法。
许多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现在已不再常用,但每一种方法都充满创造性思维,都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材料,建议老师在上课时,多介绍几种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
1.1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问题1:为什么要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人工合成目的基因是在没有模板的情况下,通过化学途径合成出所需DNA片段。
比如,为了合成一种生物体中没有的全新蛋白质,需要人工设计其氨基酸序列,再设计出相应DNA序列,这种情况下,没有DNA或可以与之互补配对的RNA模板可用,就要完全依靠化学途径来合成该DNA。
通过了解化学合成DNA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讨论活动,将DNA分子结构、DNA复制和DNA分子重组等知识形成有机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问题2:一次性合成一个较大DNA分子很难,应怎么设计合成过程?
1.1.1小片段粘接法
按照目的基因的序列,先合成一些小的(12~15个碱基)、可以互补的单链片段,互补配对成双链后,用DNA连接酶将这些双链片段按顺序连接起来(图1)。
问题3:联系细胞中DNA分子合成过程中,后续链上形成许多冈崎片段,这些片段之间的RNA单链引物会被降解,那暴露出来的单链DNA怎么形成双链结构?这对人工合成DNA有什么启发?
1.1.2补丁延长法
按照目的基因的序列,先合成大小不一的较短单链DNA片段,它们之间有互补区段,互补后,每条单链都不完整,但其3'端均可为Klenow DNA聚合酶提供延伸位点,从而将其延伸成完整的DNA双链结构(图2)。
1.1.3大片段酶促法
基本原理和小片段粘连法及补丁延长法类似,需要先合成40~50个碱基的DNA较大单链片段,然后按目的基因序列将这些单链互补并连接,不能互补的单链区域通过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补齐,形成完整DNA分子。
1.2获取“已知结构和功能清晰的目的基因”
不要人工合成,只需要在生物体中提取即可。如果所需目的基因在基因组较小的生物体中,获取相对较容易,否则较难。现以从细胞中获取目的基因为例来进行说明。
1.2.1从细胞中直接获取
这是最初的一种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常用“鸟枪法”——提取细胞中DNA,将细胞中的DNA用限制酶酶切成许多小DNA片段,再将这些片段与运载体相连接,分别导入不同受体细胞中,这些DNA片段随受体细胞分裂而复制,进而筛选到所需目的基因片段。
常用筛选方法有:“菌落原位杂交法”——利用可以和目的基因单链片段互补配对的、带标记的单链DNA或RNA探针来检测某一菌落中是否含有所需DNA;“外源基因产物功能检测法”,如,筛选某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培养基中加入该抗生素,然后到能够存活的受体菌群中去进一步选择所需DNA片段。
这种方法现在使用较少,但思路独特,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2.2通过分离出目的基因的mRNA,逆转录出目的基因片段
细胞质中mRNA种类繁多,如何找到人们所需要的某个特定mRNA分子就要有恰当的方法。
科学家想到一个简单又富有创意的办法——钓取目的基因的mRNA。
利用多聚胸腺嘧啶重复核苷酸链[只有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组成的长链,Oligo(dT)]结合到纤维素柱上,形成Oligo(dT)-纤维素柱,大多数mRNA的3'末端含有多聚腺嘌呤重复序列,将从细胞中提取到的RNA流经Oligo(dT)-纤维素柱,通过Oligo(dT)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重复序列和mRNA分子3'末端之间互补配对,将mRNA结合到纤维素柱上,其他RNA流走。再利用目的基因的特定序列制作的探针来定位其转录出来的mRNA,以之为模板逆转录出目的基因。
1.2.3从基因文库获取目的基因
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DNA片段分别导入不同受体菌群中,并可随受体菌繁殖而复制,这些受体菌群就称之为该种生物的基因文库。分为基因组文库(包含某种生物的所有基因)和部分基因文库(只含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cDNA文库(从生物体细胞中提取总mRNA,以它们为模板逆转录出相应DNA,构建该种生物的基因文库)就是常见的部分基因文库。结合这个问题,能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以及核基因转录成的RNA需经过进一步剪接才能形成成熟的mRNA。
问题4:构建出某一生物的cDNA文库为什么只是部分基因文库?用mRNA逆转录出的cDNA和转录出该mRNA的核基因之间有什么差异?
从构建好的基因文库中,可根据实际应用,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目的基因。
1.2.4利用PCR获取目的基因
用这一技术获取目的基因是指在不用限制酶酶切的情况下,根据目的基因片段两端的一小段序列(以每条链的3'末端序列设计引物对),就可以通过PCR仪来复制出所需目的基因片段。然后再利用这一技术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大量扩增,增加其数量。当然,用此方法获取目的基因和扩增目的基因是两个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区别。
2.对PCR技术中两个关键问题的理解
教材中对PCR的一些介绍并不具体,需要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加以明晰。如:教材中有“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2种引物”这句话,那学生需要了解下列相关问题,才能较深层次地理解PCR。
2.1关于PCR所用引物问题
2.1.1设计引物的理由
DNA聚合酶不能起始合成DNA链——只能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已有的引物(一段RNA或DNA单链)的3'端。这样,学生就知道为什么进行PCR时要设计引物对了,同时,还可以拓展两个问题:
问题5:细胞内DNA复制所用引物为什么是RNA单链?
问题6:能否给必修1中的“端粒学说”——细胞分裂会导致染色体端粒长度变短,给出合理解释?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和必修1中的“端粒学说”、必修2中的“DNA分子复制”相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2.1.2怎么设计引物对
问题7:为什么要对待扩增DNA两端进行测序?
待扩增的DNA中每条链的3'端是引物的结合位点,根据每条模板链的3'端序列设计好特异性引物,就可以在反应体系中让子链从5'→3'端延伸,从而复制出一个完整的DNA分子。即,DNA聚合酶要引物为之提供3'端位点。
2.1.3引物对的设计要求
每一引物长度一般需要20~30bp,太短则特异性差,太长没有必要;两种引物之间不能相互配对成双链;引物自身不能折叠形成双链。
2.2关于PCR过程中“复性”理解
DNA热变性后,经过缓慢降温可以再配对成双链结构而“复性”,所以,要跟学生讲清楚PCR过程中所讲的“复性”是指让引物对结合到各自模板链的3'端,不能理解为让DNA双链恢复。
二、如何理解“重组质粒”和“基因表达载体”
1.在什么情况下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这一问题,教材及一些资料中的描述都不是很清楚。
如新教材P81的农杆菌转化法示意图中,将目的基因和Ti质粒相连接写成“构建表达载体”,实际上这一操作并非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要理解好这一问题,需要对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以什么方式稳定存在、复制及表达有较好的认识。新教材P72中“携带外源DNA片段的质粒进入受体细胞后,能在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或整合到受体DNA上,随受体DNA同步复制。”的这句话,应该解读为下面两种情况:
1.1能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DNA上——无需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如:农杆菌转化法是将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中,利用T-DNA能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中,从而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这就无需目的基因以“表达载体”的形式在受体细胞中存在。
1.2不能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DNA上——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如果不能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的DNA上,就只能以基因表达载体的形式存在于受体细胞中,以保证其能稳定存在并且随受体细胞的分裂而复制、在受体(的某些)细胞中表达目的基因。
2.怎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重点理解“启动子”
常用质粒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在基因工程所涉及的操作中,属于核心技术。
用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质粒除了要有复制原点,还要有四大基本元件:一至多个抗性基因(充当标记基因)、适宜的启动子、目的基因、终止子。其中,重点是如何理解目的基因首端的启动子。
问题8:启动子是什么?启动子有什么作用?
教材中指出:“会在载体中人工构建诱导型启动子,当诱导物存在时,可以激活或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学生要理解这个问题,则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以下问题:
2.1启动子
启动子是一段特殊的DNA序列,在基因上游,RNA聚合酶识别并与之结合后,以基因中3'端在启动子端的单链为模板,转录出相应的mRNA。
知道了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就能理解另一个关于构建表达载体的问题:
问题9:为什么目的基因不能反接?
2.2启动子的类型
问题10:除诱导型启动子,启动子还有哪些类型?
还有组成型启动子和组织特异型启动子。
其中,建议重点给学生介绍一点关于组织特异型启动子,因为在后边会讲到“生物反应器”,学生就能结合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知识,更好地理解“乳腺生物反应器”或“膀胱生物反应器”。
组成型启动子也是常用的启动子,与诱导型启动子不同,能使目的基因在所有组织细胞中启动表达;也不同于组织特异型启动子,组成型启动子使目的基因的表达具有持续性,但没有时空特异性。
讨论
通过对教材的再处理,收集、开发高中学段学生能看懂的材料,组织学生系统地学习一些关于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意义重大。
首先,基因工程技术是当前无可争议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结合这一领域的发展史以及相关技术思路、方法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引导更多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高端人才。
其次,人类对基因工程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更多的人对基因工程技术有一定的认知,意识到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给人们解决诸多问题。比如:制药、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解决能源问题、提供各种生产原料、改良农作物等等。通过更多地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思路,并认同基因工程技术对人类有积极作用。
再次,怎么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基因工程的安全性,怎么面对基因工程带来的各种伦理问题,基因污染问题等,也要求对更多的人进行相关知识普及。另外,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建立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将来用所学知识造福人类,而不是利用新技术从事危害人类及自然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乔艳红.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J].中学生物教学,2017,10(x):44~46.
[2]李文学.浅议目的基因的获取[J].中学生物教学,2015,(1~2):34~35.
[3]于丽丽.浅谈基因工程中获取目的基因的几种方法[J].文理导航,2015,10:12.
[4]汪娜,艾燕.“目的基因的获取”概念教学优化策略[J].生物学通报,2013,48(5):25~26.
[5]刘宽,李剑,段钰晶,王幼平,方玉洁.植物非生物逆境诱导型启动子研究进展[J/OL],分子植物育种.
[6]胡廷章,罗凯,甘丽萍,石汝杰.植物基因启动子的类型及其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1):149~15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