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2017-03-14 10:09:06)
标签:
科学实验教育 |
分类: 原创——资料珍藏 |
用光影来计时
实验器材:细木棒1、尺1、指南针1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将一根细木棒竖直插在有阳光的地上。
2.测量记录细木棒影子的长度和方向。
3.每隔一定的时间重复测量一次。
实验记录单
时间 |
|
|
|
|
|
细木棒影子长度 |
|
|
|
|
|
细木棒影子方向 |
|
|
|
|
|
实验结论:上午,阳光下的物体影子会越来越短,正午达到最短,下午物体影子又会逐渐变长。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方向从西逐渐向北再向东。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滴漏实验
实验器材:盖上有小孔的饮料瓶1、量筒1、铁架台1、电子停表1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把一个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慢流出。
2.在瓶子里装300毫升的水,下面用量筒接住从瓶子中漏出的水。
3.观察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重复两次。
4.观察记录量筒的水积聚到10毫升和50毫升时,分别需要的时间。
5.观察记录漏完全部3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
6.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基本相同。量筒的水积聚到50毫升的时间比积聚到10毫升所需的时间的5倍还要多。漏完300毫升的水的时间比漏完100毫升水的时间的3倍还要多。水滴漏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会越来越慢。
实验记录单
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 |
量筒水积聚到10毫升需要的时间 |
量筒水积聚到50毫升需要的时间 |
漏完全部30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 |
|
|
|
|
我们的发现 |
|
实验器材:饮料瓶2、剪刀1、笔1、电子停表1、水等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讨论水钟设计方案(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是泄水型还是受水型?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
2.根据讨论结果制作一个滴漏,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记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3.依水位来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4.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检测我们的水钟计时是否比较准确。
5.改进水钟。
实验结论: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观察钟摆
实验器材:摆钟1、电子停表1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确定单摆怎样才算是摆动一次。
2.用电子停表测摆钟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3.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次数 |
|
|
|
实验结论: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都是60次。
实验器材:铁架台1、细棉线1、螺帽1、电子停表1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利用螺帽和线做一个摆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2.把摆锤拿到一定幅度,轻轻松手,让摆自由摆动,记录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
3.整理记录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4.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概括实验结论。
|
0—10秒 |
10—20秒 |
20—30秒 |
30—40秒 |
摆动次数 |
|
|
|
|
实验记录单
实验结论:同一个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相同。不同的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不同。
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研究
实验器材:铁架台1、细棉线1、钩码三个、秒表1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把细棉线做一个圆圈,固定在挂钩上,圆圈下端挂1个钩码,让摆小幅度自由摆动。
2.测出用1个钩码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3.测出用2个钩码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4.测出用3个钩码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
原来重量 |
两倍重量 |
三倍重量 |
我们的发现 |
第一次 |
|
|
|
|
第二次 |
|
|
|
|
第三次 |
|
|
|
实验结论: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无关。
摆绳的长短与摆的快慢的研究
实验器材:铁架台1、线1、钩码1、秒表1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把细棉线做一个较长圆圈,固定在挂钩上,圆圈下端一直挂1个钩码,让摆小幅度自由摆动。
2.测出摆绳较长时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2.摆绳对折,测出摆绳是原来长1/2时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3.摆绳再对折,测出摆绳是原来1/4时在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15秒内)
摆动的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我们的发现 |
原来绳长 |
|
|
|
|
原来1/2绳长 |
|
|
|
|
原来1/4绳长 |
|
|
|
实验结论:摆的快慢和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金属圆片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实验器材:铁架台1、线1、木条1、稍重一点的金属圆片1、图钉1、秒表1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用长木条做一个摆,然后测出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2.在长木条的最下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3.在长木条的中段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4.在长木条的最上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5.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实验结论:加金属圆片会影响摆摆动的速度。金属圆片在最下端时摆摆动的速度最慢。
实验记录单
|
没有金属圆片 |
金属圆片在最下端 |
金属圆片在中端 |
金属圆片在最上端 |
第一次 |
|
|
|
|
第二次 |
|
|
|
|
第三次 |
|
|
|
|
实验器材:卡纸制作的齿轮操纵器1、指针1、钟面1、摆锤1、线等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用我们制作好的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锤,组装一个齿轮操纵器。
2.在齿轮中间安装一个指针和钟面,标出时间刻度。
3.轻轻拨动摆锤,看看“摆钟”能否自由地运转起来。
4.调整好每个部件的位置,使它们能协调运作。
现象和结论: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摆钟的几个部件主要是:齿轮操纵器、摆锤、垂体、齿轮。
实验器材:手电筒1、乒乓球(或地球仪)1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提出昼夜交替的各种假说。(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c地球自转。d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2.讨论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乒乓球模拟地球,在乒乓球上选一个点作为我们的观察点。)
3.模拟假说a:乒乓球不动,手电筒围绕着乒乓球转动。
4.模拟假说b:手电筒不动,乒乓球围绕着手电筒转动。
5.模拟假说c: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
6.模拟假说d: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的同时围绕手电筒转动。
7.画出实验的示意图来,用箭头线表示手电筒和乒乓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8.分析和归纳。
实验记录单
|
内容 |
实验示意图 |
有无昼夜交替 |
假说a |
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
|
|
假说b |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
|
|
假说c |
地球自转。 |
|
|
假说d |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
|
|
假说e |
|
|
|
|
|
|
|
实验结论: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实验器材:铁架台1、细线1、钩码1、可转动的圆形底盘(或餐桌转盘)1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
3.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然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圆底盘,观察摆摆动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4.再做一次圆底盘转动的实验。
5.记录实验现象。交流和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附:摆的方向的实验记录单
附件1
摆的方向的实验记录单
底盘和摆架转动情况 |
摆摆动方向(第一次) |
摆摆动方向(第二次) |
未转动时 |
前后来回 |
前后来回 |
缓慢而平稳地转动90度后 |
|
|
缓慢而平稳地转动180度后 |
|
|
缓慢而平稳地转动360度后 |
|
|
我们的结论 |
|
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代表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纸片等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上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并确认它们的位置关系。
2.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
3.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
4.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
5.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 即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阳”。然后大家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看到太阳。
6.总结实验发现。
实验结论: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也就不同。按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北京将先迎来黎明,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乌鲁木齐将先迎来黎明。
对北极星“不动”的解释
实验器材:皮球1、代表人与北极星的纸片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用皮球来代表地球,在皮球上贴几个小纸片,分别代表居住在地球上的“人”。
2.在黑板上贴一颗星,代表天空中的“北极星”。
3.让皮球自转起来,把转动的中心点对准黑板上的星,使每个小纸片上的“人”看到北极星并保持“北极星”不动。
实验结论:能看到“北极星”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时有一个假想的轴—“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实验器材:木杆2、木尺1、小木条6、红色圆纸片1、蓝色圆纸片2、双面胶、粉笔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心放一个红色的圆纸片,代表太阳。
2.把两根木竿分别立在离圆圈远近不同的地方。
3.在木竿的顶端分别贴上两个蓝色的圆纸片,代表远近不同的两颗星。
4.在远处的星上,横着挂上一个木尺,并在木尺上每隔10厘米竖着贴上一个木条。
5.同学在圆圈上背对着红色圆点转动一周,表示“地球”围着“太阳”公转一周。
6.站在A、B两点,仔细观察两颗星,并分别记下1号星相对于2号星的位置。
7.再做一次,把两根木竿立在离我们更远一些的地方,仍然在A、B两点观察两颗星的位置。
8.讨论交流。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观测次数 |
公转到A点时 |
公转到B点时 |
在A、B两点观察1号星的视觉差 |
第一次(近时) |
1号星在2号星(
|
1号星在2号星(
|
(
|
第二次(远时) |
1号星在2号星(
|
1号星在2号星(
|
(
|
实验结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发生恒星的周年视差。
四季成因的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电灯(或蜡烛)1、地球仪4、同样长的小标杆4、直尺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把四个地球仪摆成一圈,在圈中放一盏灯当作太阳。
2.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
3.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
4.在北半球同一地点上(如日照)都立上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观察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
四季成因模拟实验记录
公转地点 |
杆影长短 |
季节判断 |
A |
|
|
B |
|
|
C |
|
|
D |
|
|
实验结论:地球公转至不同位置,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使气温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
实验器材:地球仪1、手电筒1、中间挖孔的两面色彩不一的纸板、纸张等。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手电筒正对着地球仪照射,分别让地球仪北极、南极倾向手电筒。)
2.直观模型演示。(用一个纸板表示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在纸板中间剪一个和地球仪大小差不多的圆,在纸的一面涂上黄色,另一面涂上黑色。把地球仪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的纸板中,让北极圈处在黄色纸板一面。)
3.如果地轴倾斜度更大会怎样,学生做实验或简单推理。
实验结论:地轴的倾斜造成北极和南极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前一篇: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后一篇:我家庭教育中的毒素以及排毒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