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标签:
科学实验教育杂谈 |
分类: 原创——资料珍藏 |
测量物体所受浮力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2个(2.5牛;1牛)、石块、水槽,泡沫,带刻度的量杯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一、测量下沉物体
1.选用2.5牛弹簧测力计: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
2. 检查弹簧测力计: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适当调整。用手轻轻抖动挂钩,确保与外壳无摩擦。
3.使用弹簧测力计。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一致。
读数时,视线要与弹簧测力计示数向平,读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单位正确。
4.将石块完全没入水中。
5.读出石块没入水中时的重力,单位正确。
6.“浮力=空气中重力—没入水中重力”
实验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浮力大小是下沉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减去物体完全没入水中的重量。
二、
1.选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1牛)。
2. 检查弹簧测力计: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适当调整。明确弹簧测力计每个刻度的大小。
3.用手轻轻抖动挂钩,确保与外壳无摩擦。
3.使用弹簧测力计,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一致。
读数时,视线要与弹簧测力计示数向平,读出泡沫(可大一些)在空气中的重力,单位正确。
4.
将泡沫没入水中,将泡沫完全没入水中。(课本上用橡皮泥固定有时无法固定)合作固定钩码。测量没入水中泡沫的重量。泡沫的质量由低到高多次实验。
5.测量排水量,用带刻度的量杯方便测量。泡沫由小到大多次实验。
实验结论: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沉入水中的体积有关,沉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取决于物体排开的水量。
给试管里的水加热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用烧杯取水,用烧杯往试管中倒水,倒入的水不要超过试管容量的1/3。
2.从试管底部套入试管夹,试管夹夹持的位置在距离试管口1/3处。手拿试管夹的长木柄处,不要用大拇指按在试管的短柄上。安装好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用一只手扶住灯身,另一只手拿下灯帽,把灯帽倒扣在桌子上。手持火柴棒,将火柴头沿火柴盒侧面由内向外,用力将火柴划燃。用火柴从灯芯底部向上点燃酒精灯。甩灭火柴,火柴梗放在污物桶中。
4.先检查试管外壁,如果有水珠用干抹布去掉水珠。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加热时要一直上下来回晃动使试管里的水受热均匀。试管要倾斜45°。试管口勿朝向有人的地方。观察加热过程中的现象。
5.加热完毕,试管放在试管架上。一手扶住灯体,一手拿着灯帽从侧面快速盖灭酒精灯火焰。火焰熄灭后再盖一次。试管冷却后要把试管夹从试管底部撤出并清洗试管。
实验结论:加热一会儿会看到试管内壁有小水珠,试管内水先冒小泡泡后冒大泡泡,水中的泡泡越冒越大,同时上升,当上升到水面时破裂。试管内壁的小水珠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水珠。水沸腾后有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说明水沸腾会快速的把水变成水蒸气。
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凉水、热水、红墨水、插玻璃管的橡皮塞、大塑料杯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平底烧瓶装满水,滴上一滴红墨水,瓶口盖上插细玻璃管的橡皮塞,注意要塞紧,红色水就升到细玻璃管中,在红色水液面处做一个记号。
2.放在盛热水的大塑料杯中,观察到玻璃管里的液面上升。
3.放进盛冷水的大塑料杯中,观察到玻璃管里的液面下降。
实验结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水受冷时体积收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橡皮泥1、垫圈若干、水槽1、水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讨论造船方案,怎样尽可以让自己的小船载重量大。
2.提供相同体积的橡皮泥,分组实验。
3.进行组际比赛,记录各小船的载重量。
4.总结概括载重比赛中的科学原理。
实验记录单
组别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载重量 |
|
|
|
|
|
|
|
|
我的发现 |
|
实验结论: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实验材料:酒精灯1、500毫升烧杯3个、500毫升清水1杯、500毫升浓盐水1杯、马铃薯1、药匙1、火柴1、铁片1、试管夹1。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把马铃薯分别标有1号杯的清水、2号杯的浓盐水中,观察沉浮。
2.学生观察比较两杯液体的不同。
3.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滴在铁片上,铁片用试管夹夹住,用酒精灯加热,辨别留下的物质。
实验结论:
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是浓盐水。
(盐水)
实验材料:盐、500毫升烧杯1、马铃薯1、玻璃棒1、药匙1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200毫升的水,把马铃薯放入观察沉浮。
2.放入一平勺的盐,搅拌至溶解,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3.重复第2个步骤,继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直至马铃薯浮起来。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水的量 |
食盐的量 |
沉浮情况 |
我们的发现 |
200毫升 |
|
|
|
200毫升 |
|
|
|
200毫升 |
|
|
|
200毫升 |
|
|
实验结论:在水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盐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测量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实验材料:弹簧秤1、钩码1盒、清水一杯、浓盐水一杯、浓糖水一杯、酒精一杯等
实验年级: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
2.分别测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的重力。
3.计算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
清水 |
浓盐水 |
浓糖水 |
酒精 |
在空气中的重力 |
|
|
|
|
在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拉力) |
|
|
|
|
受到的浮力 |
|
|
|
|
我们的发现 |
|
实验结论: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
实验材料:量筒、马铃薯、清水、浓盐水、天平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把马铃薯放在烧杯里,用天平称出马铃薯的重量。
2.把马铃薯放入量筒,利用测排开的水量的方法测出马铃薯的体积。
3.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清水,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清水的重量。
4.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浓盐水,并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浓盐水的重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实验记录单
|
马铃薯 |
清水 |
浓盐水 |
体积(毫升) |
|
|
|
重量(克) |
|
|
|
实验结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马铃薯沉浮取决于它和同体积液体重量的关系。
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实验材料:衣服1、温度计1、书本1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测量书本在空气中的温度,测量时不要用手碰到温度计液泡,读数时注意屏住呼吸。
2.测量衣服在空气中的温度,测量时要注意不要把手放在衣服上。
3.将书本包在衣服内,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温度。
实验结论: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实验材料:能封口的塑料袋1、烧杯2、镊子1、冷水、热水
实验年级: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把塑料袋装入冷水,注意不要有气泡,用手摸一下水的温度。
2.把塑料袋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冷水袋在热水中的变化。
3.用镊子把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用手摸一下塑料袋中水的温度。
4.把这袋水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冷水在热水中慢慢浮起来,水变热后放入冷水中热水袋上浮。
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材料:试管1、试管夹1、天平1、酒精灯1、火柴1、气球皮1、啤酒1、冷水一杯
实验年级: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装满一试管冷水并把试管口用气球皮包紧,不要留有气泡,用皮筋扎紧。
2.用天平称出装满冷水的试管的重量。
3.把试管从底部套入试管夹到离试管口1/3处,手拿试管夹长柄,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冷水。
4.用天平称出加热后试管的重量。
5.把包了气球皮的试管先放入热水杯中,观察气球皮的变化,后放入冷水杯中,观察气球皮变化。
实验结论:加热前的冷水和加热后的热水重量没有改变,加热后热水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
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实验器材:烧瓶1、烧杯2、带塞子的玻璃管1、冷水、热水、红墨水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在烧瓶中装满滴加了红墨水的水,塞上带玻璃管的塞子,使水满上玻璃管,并在水的最高处做上记号。
2.把烧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
3.再把烧瓶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观察。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实验器材:锥形烧瓶1、大烧杯2、气球1、冷水、热水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在空锥形烧瓶口套上一个气球。
2.把套上气球的锥形烧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
3.取出锥形烧瓶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结论:在热水中时气球膨胀起来了,在冷水中时气球瘪下去了,说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
实验器材: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盒1、酒精灯1、火柴1、烧杯1、冷水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演示在常温下铜球能顺利地通过铜环。
2.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球,然后把加热后的铜球放在铜环上,观察现象。
3.将铜球取出放入水中冷却,再把冷却后的铜球套进铜环。
实验结论:加热前的铜球能通过铜环,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重新冷却后的铜球又能通过铜环,说明铜能热胀冷缩。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实验器材:铁丝1、火柴棒3、铁架台1、酒精灯1、蜡(或凡士林)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把金属条固定在铁架台上。
2.在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或凡士林)粘上一根火柴,火柴都向下悬挂。
3.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
4.观察哪根的火柴先掉下来。
实验结论: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实验器材:铁架台1、酒精灯1、火柴1、金属圆片2、蜡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在两片金属圆片上涂上蜡,有蜡的一面朝上,并先后固定在铁架台上。
2.用酒精灯在第一块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
3.在另一个金属圆片的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
实验结论:在金属圆片中心加热时蜡从中心开始先融化,然后逐渐向边缘融化。在金属圆片的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时蜡从加热点先开始融化,然后呈扇形状向金属圆片的另一侧逐渐融化。热都是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
实验器材:塑料勺1、木勺1、钢勺1、热水,金属传热演示器、酒精灯1、火柴1、蜡(或凡士林)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把塑料勺、木勺、钢勺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过一会用手分别感觉手柄的温度。
2.在金属传热演示器上粘上火柴,并用酒精灯加热一端。
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容易导热,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热。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不同,传热性能铜最快、铝其次、铁最慢。
实验器材:不锈钢杯1、陶瓷杯1、塑料杯1、热水、温度计3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在三个杯子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
2.用手摸三个杯子的外壁,感受温度的变化,同时测量三杯热水的温度。
3.几分钟后推测三杯水的温度是否一样,再次用温度计测量出各自的温度。
实验记录单
|
不锈钢杯 |
陶瓷杯 |
塑料杯 |
我们的发现 |
用手摸的感觉 |
|
|
|
|
开始水的温度 |
|
|
|
|
几分钟后水温 |
|
|
|
实验结论:刚倒入热水时用手摸,不锈钢杯的外壁感觉最烫。几分钟后测量,不锈钢杯中的热水温度最低。不锈钢、陶瓷、塑料的传热性能(保温性能)不同,传热性能好的则保温性能差。
做个保温杯
实验器材:带盖杯子5、毛巾1、温度计5、塑料泡沫、热水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
实验步骤:
1.在5个同样的不锈钢杯中倒入相同温度同样数量的热水,并分别测量出热水的温度。
2.一杯不盖盖子,一杯盖上盖子,一杯用不盖盖用毛巾包住,一杯盖上盖子后在外面包上毛巾,一杯盖上盖子嵌入泡沫塑料中
3.10分钟后同时测量出5个杯子中热水的温度。
实验记录单
|
开始温度 |
10分钟后温度 |
降温多少 |
我们的发现 |
无盖的杯子 |
|
|
|
|
杯上加盖 |
|
|
|
|
不加盖、外包毛巾 |
|
|
|
|
加盖、外包毛巾 |
|
|
|
|
杯子嵌入泡沫块中
|
|
|
|
实验结论:传热性能差的材料保温性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