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岁男孩模仿爸爸写情书的提醒

(2013-12-09 07:34:38)
标签:

天田新异

育儿

校园

教育

杂谈

分类: 育儿教育
谢谢倾湮推荐草根博客、谢谢编辑推荐博客首页、育儿博客首页!
6岁男孩模仿爸爸写情书的提醒
(公园小“情侣”:天田新异摄影)

 
   导读】长春某重点小学今年刚上一年级的6岁男生壮壮,最近上课不爱听讲,老溜号,正捉摸着“找媳妇”的事。这天,他给同班女生写了张“小灿:我xihuan你”的纸条,让前面的同学往前传给,结果被班主任老师发现。当老师把“情书”递给壮壮妈妈张女士时,几个歪歪扭扭的字,让她哭笑不得,“这么小就要谈恋爱?也太早点了吧?”班主任老师也说:“这孩子得管管,这么小就给女孩写情书”,同学们都笑他们是“好老公、好老婆”。但壮壮的举动却源自爸爸“喜欢就要大胆说出来,不说,她就成为别人媳妇了”的教诲。这个所谓的“早恋”故事,给年轻父母提了个醒,当您的孩子也遇到这种事情,您想不想干预?又如何干预?为此,笔者提出三点参考意见:
6岁男孩模仿爸爸写情书的提醒
 
    第一,不要轻易给孩子扣早恋帽子。在这个事例中,妈妈对孩子的举动轻易的扣上一顶“早恋”的帽子,老师把纸条看成是“情书”,这都是不科学的定性。首先,孩子还分不清友情与爱情。6岁的孩子既不懂得什么是恋爱,也不懂得情书为何物,更无男欢女爱的生理需求,写纸条纯粹是一种模仿行为,扣早恋的帽子过重,评价纸条为情书过高。其次,对早恋的科学性还存在争议。早恋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者暗恋,其特征是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其科学性存在争议。再次,孩子还没有情爱行为能力。早恋行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性心理转化为性行为的实践,虽然现在的孩子由于饮食条件好,身体发育比较快,性成熟也比较早,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性生理还尚未达到有性实践行为的程度,根本不是情爱行为。但需要注意的是轻易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会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二,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亲昵举动。时下年轻父母情感行为越来越放得开,日常生活中的亲昵举动更是家长便饭。夫妻间的这种亲昵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眼里,爸爸妈妈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虽然并不知道大人亲昵动作真正的含义,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尝试。在这个例子中,男孩的爸爸跟他说“喜欢就要大胆说出来,不说,他就成为别人媳妇了”,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孩子确认了真。男孩的爸爸还经常让孩子看到他写给爱人的“纸条”,小两口的拥抱场面也可能没有注意避讳孩子,正是来自父母的这些不当示范和引导,才导致了6岁孩子所谓的“早恋”模仿举动。因此,夫妻应避免在孩子面前有过度亲昵的示爱行为,更不能让孩子听到夫妻性生活的声音或撞见性生活场面,否则,孩子起初会认为爸爸欺负妈妈,但慢慢的会有孩子出于好奇窥视父母的爱爱活动。
    第三,不要让孩子接触情感类信息。现在文化市场除了情感类书籍、光碟随便买,网上的各种情感类文章、小说、视频、成人用品广告和电视影视作品等少儿不宜的信息随处可见。尤其现在的孩子学习上网的能力超强,即便是没有大人的指导,只要会使用鼠标就能浏览网页。绝大多数孩子在通过网络、电视、书刊、光碟都媒介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会间接获取一些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不能小视:一是要防止孩子被暴力情感影视作品“污染”。父母跟孩子一起看电视时,应尽量选择少儿节目或没有暴力和床戏的影视作品观赏。二是要防止孩子被网络不良信息“污染”。在家上互联网已经非常普遍,为便于掌握孩子的网络行踪,要么家长陪同孩子上网,要么把家中能上网的微机加装开机密码、安装“家庭上网小卫士”等网页限制软件,防止孩子隐匿自己的网络行踪。三是要防止孩子被成人娱乐场景“污染”。由于未成年人还没有像成年人那样拥有基本的判断能力,所以,我国规定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等成人娱乐场所。但实际在为数不多的网吧人群中,几乎都是未成年儿童,各种网络游戏的撕杀血溅情景触目惊心,孩子一旦孩子迷上网游、恋上网吧将很难矫正,父母应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总之,儿童的“早恋”举动更多的是在模仿成人的恋爱行为,父母对此不必惊慌失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只要尽量避免不良示范和不良信息对孩子的误导,孩子就会在文明环境中健康成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定有希望。文/天田新异

6岁男孩模仿爸爸写情书的提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