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小溪塔街头上演了一出现代版《墙头记》: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82岁老人,育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原本住在二儿子家,但子女们最近因赡养问题起了纠纷,导致老人在24日晚上被二儿媳赶出了家门。老人坐着轮椅露宿小溪塔街头,身边摆放着一副棺材,经过附近群众及民警联系后,老人的两位女儿和一位儿子赶到现场。据大女儿赵女士介绍说:此前,五兄妹曾因老人的赡养问题打过官司,老人被判给了大儿子。其后因为家庭矛盾,子女们又商定让老人住在二儿子家里,其他人每月支付500元养老费。这次老人被赶出门后,子女们需要再“一起商量个结果”。然而,到25日晚,五位子女仍未达成一致意见,而他们中也没有人将老人接回家中,只是因为不愿老人继续被围观,才把老人转移到了附近的一处家属楼院子旁的角落里(见上图),直到26日中午,在老人连续两晚露宿街头之后,才商定出由大儿子暂将老人接回家中居住的结果。新闻链接
我国是孝文化故里,众多华夏子孙在孝风濡染下,使代代老人幸福生活在大家庭中,几世同堂,子孝孙贤,共享天伦,由此中国的孝道便被广泛称颂为“东方文明”。但遗憾的是在我们这个文明的国度里,还时常发生违背道德伦理的不孝之事。笔者老家山东有一部著名的梆子戏叫《墙头记》,是根据蒲松龄的同名俚曲改编而成的地方剧目,后被拍成电影并改编成多个戏种。该剧描写的是一位年近八旬的张木匠,辛辛苦苦的把两个儿子拉扯大,但因两个儿子不孝,两个儿媳不贤,成家后在赡养问题上相互推诿,致使张木匠老来遭受百般虐待,最后经被推上了“墙头”,引出一段人间悲喜剧。这部剧之所以几十年久演不衰,是因为它曾为千家万户带来欢笑,并在笑过之后发人深思。虽然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但《墙头记》里的故事却还是不断有人在生活中上演。湖北宜昌小溪塔的这位82岁老人,虽然没有像张木匠那样被五位子女放在墙头上,但也因发生养老纠纷,把老人弃置街头达两天之久,老人的遭遇与剧中的张木匠是何其相似?
近年来,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老人被弃养的案例应该有所减少,但被子女弃养的悲剧还是时常见诸报端:报载,枞阳县80岁的朱老汉共育有8个子女,其中4个儿子成家后与老人生活在一个村,4个女儿在安庆城区做生意,在儿女们家境都比较宽裕的情况下遭遇赡养难题。再如,山东德州七旬老人鲍某的4个子女成家后,有两个子女不仅不赡养老人,小儿子还经常对老人大打出手,有关方面调解拘留都于事无补,老人最后不得不求助法律援助中心。老人被弃养既不是子女穷的叮当响无赡养能力,也不是因为老人的财产分配不公或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有的弃养老人的子女富得流油,却不闻年迈父母衣食无着;有的住着富丽堂皇的宅子,却让老人风餐露宿,说到家还是因为“和尚多了没水吃”。想想这些老人历经十月怀胎的辛苦,忍受一朝分娩的剧痛,省吃俭用的把子女养大,本希望多子多福,指望子女养老送终,却到头来反被子女弃养,实在是令人寒心。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笔者在此加一句叫“环境筑品行”。这位82岁老人的五个子女也早已膝下有儿女的人父人母,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他们在做,孩子们也在看,难道就不怕自己的劣行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他们忘了在没有孝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一定不会有多少孝心,五位子女对待老人的态度,岂不是在告诉他们的后代将来如何对待自己吗?换句话说,老人的五位子女是在为自己的老年赡养问题砌“墙头”。新浪社会新闻在转载这篇新闻的同时,也报道了《乌克兰女孩嫁入河南,丈夫死后守寡赡养公婆》的故事,这位从“感动我家”到感动全市的“洋媳妇”,最近被评为“最美新乡人”(见底图),连远道嫁来“洋媳妇”都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有的国人却做不到,这些人是在愧对中华文明古国子孙的美誉。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老龄化,如何赡养老人,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已经不只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谴责不孝子女的同时,也要配套《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执行法规,使该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落到实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老年人集中供养机制体制推进速度,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要重视加强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国人的伦理和道德意识,减少现代文明对孝文化的冲击,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家庭养老作用,使现代版《墙头记》少一些舞台和演员。文/天田新异
图/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