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从北大考取美国全额奖学金,现在美国读经济学博士。儿子从小到大好学上进、品学兼优、生活规律、吃苦耐劳,独立生活能力很强。他在小学当学习委员、中学当班长、大学做学生会主席和党支部书记。业余时间担任某大学校刊匿名改稿人。曾用自己的奖学金资助过两名贫困生。儿子的健康成长不仅是我和太太的骄傲,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也把儿子作为教育自己孩子的榜样。
因工作需要我和太太分居两地。我在部队工作很少回家,几乎没有时间辅导孩子,一直为没能参加过一次儿子的家长会感到内疚。所以,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有朋友问我怎么把孩子培养的这么优秀,我只能调侃道“孩子哭了抱给娘”。
太太从事公安工作,也是个大忙人。出发执行任务是家常便饭,对儿子的照顾也时常“断链”。用太太的话说,“儿子是脖子上挂着钥匙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儿子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总结起来原因很多,除了学校的正规教育外,太太的循循善诱和母子间朋友般的平等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笔者简要总结太太教育孩子的一些有益做法,为网友们提供一些可能的借鉴。
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是太太培养儿子的重要功课之一。儿子刚学会说话时,最爱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和“跟我学”英语少儿节目。每天天气预报节目开播,他都会端坐在电视机前模仿着播音员播报城市天气。一天,太太发现儿子能在城市画面出现的同时说出这个城市的名字,由于吐字不清,常常把“成都”说成“蚕豆”,太太就伸出大拇指鼓励儿子说:“宝宝真聪明,能把全国的城市名称背下来,长大后肯定有出息”,孩子受到表扬,学东西就更加起劲,到上幼儿园时已认识不少汉字,掌握了不少英语单词。
由于太太工作繁忙,就提前把儿子送到了幼儿园,当时幼儿园嫌他太小不想收。儿子就对阿姨说:“阿姨,妈妈要上班,我听话,还会认字”,老师考问几个问题,儿子都对答如流,就这样儿子被留在了幼儿园。在幼儿园儿子年龄最小,胆子也特别小,平时喜欢自己玩,上课不敢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太太在与幼儿老师的交谈中得知儿子不敢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就鼓励儿子说:“宝宝最勇敢,妈妈很想宝宝在老师提问时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之后每次去幼儿园接他,都会问及“今天老师提问的什么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为什么这样回答呀?”等等,在太太的鼓励下,儿子在幼儿园不仅学习进步很快,也在与小朋友们的相处和玩耍中逐步活泼起来,每次老师提问,他都抢着回答问题。
儿子上小学时其他功课都是满分,唯有数学考的不太好,太太敏锐的意识到儿子对数学不兴趣不高。为了让儿子知道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她没有进行过多的说教,而是利用星期天带他上街买菜,特意挑有零头的菜价和数量买,称完菜让儿子付钱,儿子问“给多少“?太太说“算算看”,儿子算来算去最终没算对。于是就太太顺势启发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连菜价都算不出来,让同学们知道了多没面子?如果不学好数学,长大了卖菜都不合格,还能做大事?你说数学是不是很重要?”儿子说“知道了,我一定学好数学”。此后,儿子的数学考试再也没有丢过分。
儿子上中学一年级时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在中上游,为了鼓励他提高学习成绩,太太经常利用周末一家人团聚的机会交流各自取得的成绩,当儿子对我和太太在单位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表现出羡慕的表情时,太太都会借机给儿子灌输“争第一,扛红旗”的思想。让儿子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大家的生活环境都差不多,潜能也不相上下,争第一只是比别的同学多一点努力,不会多费多少劲,拿不到第一也省不了多少功夫,其实,排名第一和倒第一之间就差那么一点点的努力。当儿子考试名次取得进步时,太太都会特意做出安排给他祝贺。有时我们一家三口还会开展“争先创优”竞赛活动,儿子唯恐落后,学习的自觉性就更强了。每当儿子考试丢了分,他都会自觉的查找出错原因,把教训写在纸上压在玻璃板下,每天做作业时都提醒自己引以为戒。一般情况下,儿子不犯同样的错误。
简要总结: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实践证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靠“直述式”的说教效果并不理想,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循循善诱,站在孩子能理解的高度平等沟通,孩子对父母教导的接受度会相对较高,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就会事半功倍。
感谢《环球博客》圈子管理员“冰花花”成功推荐至草根名博首页青葱校园栏目,
谢谢圈子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