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单元《加与减》单元分析及各课时教学设计

(2017-09-20 15:56:13)
分类: 2017--2018学年度上册
三单元教材分析及各课时教学设计
三单元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三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用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计算的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学生在计算时总是出现忘记进位、漏写退位点等计算上的错误,个别学生会出现相同数位没对齐的情况。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探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 正确书写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竖式格式。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计算练习。
(5)培养学生读题、寻找相应的数学信息去解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    捐书活动
首案编写:王淑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估算能力,学会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经历算法多样化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渗透爱心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发展估算意识。
2.算法多样化。
教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用竖式计算
126 +38= 87+124
2.一起回忆加法的笔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3.练一练用竖式计算:114+86 65+258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书是我们的好朋友,有的学生有很多书,他们积极地献出自己的爱心,把自己的书捐出去,这里有三、四年级捐书情况的统计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多媒体显示主题图,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2.生齐读情境图。
3.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4.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先自己估算,再和小组交流。
2.我们的估算正确吗?进入第二个问题: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估算。
(2)计算。
(3)说一说。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生独立解答。
(2)汇报。
4.验证估算结果:哪个年级捐的多?多多少本?
5.小结。
四、细化知识,看书17页,完成本页内容。
五、机动练习。18页的1题。
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
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1.118比103多15,104比109少5,95比98少3,5+3=8,15>8,三年级捐的多一些。
2.18+4+5=27,3+9+8=20,27>20,三年级捐的多一些。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估算:100+100+100=300(本) 120+100+100=320(本)
计算:
   118+104+95    118+104+95=317(本)
=222+95             100×3=300(本)
=317(本)         18+4-5=17(本)
                           300+17=317(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哪个年级捐的多?多多少本?(学生独立解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探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正确书写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竖式格式。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计算练习。
 
 
 
 
第二课时   运白菜
首案:王淑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9~~2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运白菜”的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过程中,思考、体会择优方法的方便之处,从而能灵活地选择最佳策略进行解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反复检验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和了解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并探索其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
教 法
讲授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学 法
类推学习法、小组合作、互帮互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李老师邀请到淘气与笑笑一起到郊外农场去秋游,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去玩玩吗?看!白菜地里农民伯伯正忙着收白菜。淘气与笑笑在这里找到许多数学信息,你猜猜他们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告诉大家。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先看主题图,自己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自己所提的数学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师:原来有850棵,运走两车后,求还剩多少棵?(师板书出完整的题目)能一步完成吗?(不行)该怎样列式?
(二)计算,解决问题
生1:850-256-280 
生2:850-280-256
      =562-256
      =314(棵) 
生3:850-(280+256)
生4:850-(256+280)
       =850-536 
       =314(棵) 
师:强调计算时要注意进退位问题,做到认真、细心。
师:说出式子中各数各步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生1和生2所提出850-256-280和850-280-256都表示从总棵数中去掉第一车后,再从剩下的棵数中再去掉第二车,得出最后的剩下棵数。
生3和生4提出850-(280+256)和850-(256+280)都表示从总棵数中去掉第一车和第两车的总棵数的和,得出最后的剩下棵数。
师: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你们能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连减”的两种计算方法。
三、练习:
试一试
1000-207-168           436-179-36
456-278-132             930-(80+480)
368-(168+127)      1000-185-145
(1)妈妈买了一件衣服和一顶帽子,付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指明学生说出如何列式,集体订正。
3.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368+235 (2)712-284 (3)94+438 (4)432-158
指明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4.小军的爸爸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每天收车时,小军都记录了当时里程表读数,共记录了五天。(单位:千米)
练一练1.
四、今天你们都有什么收获?谁愿意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无论用什么方法去计算,计算时注意进位与退位,做到认真、细心。
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运白菜(连减法)
   850-256-280                         850-(256+280)
=594-280                              =850-536
=314(棵)                           =314(棵)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走两车结合“运白菜”的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过程中,思考、体会择优方法的方便之处,从而能灵活地选择最佳策略进行解题。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反复检验的好习惯。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后还剩314棵白菜。
 
 
 
第三课时   节余多少钱
首案:王淑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1~~23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三位数加减混合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探索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学会理财的方法以及能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能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法
自学法、画图法、同桌合作、互相交流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约二亿三千万人,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一家人是如何节钱的。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八月结余了多少钱?”)
(4)探究“八月结余了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800+185-745或800-745+185,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三、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四、评价: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节余多少钱(加减混合法)
     800+185-745                800-745+185
  =985-745                      =55+185
  =240(元)                   =240(元)
答:八月份节余了240元。
 
教学反思: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三位数加减混合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探索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正确计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学会理财的方法以及能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里程表(一)
首案:王淑慧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3、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讲授新课
 里程\千米
 
北京——保定
 146
 
北京——石家庄
 277
 
北京——郑州
 689
 
北京——洛阳
 813
 
北京——西安
 1200
 (1)保定到石家庄多少千米?画一画,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说一说,画一画。
 (3)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在图中画一画算一算。
 (4)请你再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1、2、3、4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些难懂,学生刚刚接触,看不懂直观图里程表,更不会画图,所以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里程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学会用线段图来辅助理解两个量之间的包含关系和差值关系。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尝试,学生初步学会了把路线图变成线段图来理解的方法,为后面学习行程问题打下了基础,用线段图等辅助手段来帮助理解数学中两个量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手段。



里程表(二)
首案:王淑慧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3、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都做过车没?
 学生:做过。
 老师:那你们有观察过,汽车的里程表嘛?
 学生:没有。
 老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里程表吗?
 学生1:不知道啊!
 学生2:是汽车一天行驶的路程吗?
 老师:不是。
 学生3:好像是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吧?
 老师:恩,是的。就是起床从开始行驶到现在行驶的距离就是里程。
 老师:今天呢,我们就来解决一下有关于汽车的里程的问题。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度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数数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度数。同学们现在根据PPT上面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来讨论一下什么是里程。
 学生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路程,应该是........。
 老师:星期一出发时度数是35千米,回家时是160千米,160 - 35才是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学生2:我知道了,用当天的度数减去前一天的度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老师:恩,回答正确。
 二、玩中学,带领学生一起做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2)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解里程的含义。
 (3)让学生独立完成。
 (4)12月底比6月底多用了多少度电?同学们再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多用呢?有哪些原因呢?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1、2、3、4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把里程表的数据变成线段图中各点,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让学生初步理解里程的计算方法。教学中设计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使用没有0刻度的赤字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测量的长度是由两点间的刻度差来决定的,即起点和终点。然后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里程数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汽车行驶的里程数就是里程表上终点数据减去起点数据。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容易理解新知,学生学得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