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源流和发展

杨义堂
孔子和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她一点也不高深和复杂,反倒是带着鲁国泥土的芬芳、血脉亲情的温暖和时代的痕迹。我来几分钟把孔子思想的源流和发展讲清楚。
孔子有一部书叫《春秋》,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俱,《春秋》代表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写的是鲁国12代国君242年的一个断代史。我有幸生活在孔子曾经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也接续孔子作《春秋》,写了整个鲁国历史,36代国君,860多年的历史,名字叫《鲁国春秋》。孔子思想的产生有两大源头和一个契机。
第一个源头是周礼。周公制礼作乐,他建立了一套用礼乐治理国家的制度,称作周礼,鲁国是周公的长子伯禽建立的国家,传承周礼最地道,历代鲁国国君也都以传承周礼为荣,说“先君周公制周礼”。到了春秋时期,周礼只有鲁国保存的最好,当时的人称赞说“周礼尽在鲁矣”。孔子出生在鲁国,传承周礼,把高高在上的作为国家制度的周礼变成了民间的生活礼仪,他还经常和弟子们在大树下表演,所以孔子说自己经常梦见周公,克己复礼。
第二个源头是鲁国原住民传承的孝悌。鲁国在周代之前是商奄故国,盘庚迁殷之前的商朝都城,属于东夷文化,讲究孝悌,实行三年之丧,为父母守孝三年。孔子的祖先是殷商后人,是宋国的贵族,逃难来到鲁国的,孔子也继承了孝悌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把孝悌思想推己及人,民胞物与,形成了“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提出的,在论语中次数最多,达到109次。
礼讲究的是秩序和尊卑,仁讲究的爱,仁者爱人,孔子又把礼的严格和仁的和谐统一起来,进一步形成了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人各行其道,各在其位,万物峥嵘,生生不息。
经过孔子和他弟子、再传弟子的努力,以及历代王朝的推动,发源于春秋时代鲁国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
这就是孔子和儒学的源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