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林可胜》前言


杨义堂
《大医林可胜》是一部反映新加坡华侨、世界著名生理学家、中国生理学之父、中国抗战救护领导者林可胜先生一生伟大成就的长篇传记文学。
林可胜出生于新加坡,父亲是著名的新加坡华侨、厦门大学的原校长,8岁那年母亲去世,他被父亲送到英国苏格兰,跟着一个牧师过着饥饿孤独的生活,后来考入爱丁堡大学读生理学,获得了四个博士学位。林可胜回国以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教授,是协和医学院第一个华人系主任,发现了肠胃激素,创办了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国生理学》杂志,培养了很多学生,他还担任协和医学院执行院长,后来成为中国医学会的会长,被誉为“中国生理学之父”。
抗战爆发,林可胜把一双儿女转移到新加坡,义无反顾地回国参加抗战。他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战地救护经验,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大旗下,组建了一支救护总队,协和医学院的师生成为了这支救护队的骨干力量,美国医药援华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在资金、药品和器材等方面给予他们大力支持,海外捐助高达6600万美元,而同时期国民政府从美国争取得到的贷款每年却只有1500万美元。救护总队总部从武汉迁到长沙、祁阳、贵州等地,各种医疗队发展到150个,工作人员达到3400多人。林可胜还建起了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和重伤医院,培训军医数万人,组织了武汉大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常德细菌战、宜昌会战等战场的救护工作,还将八路军、新四军作为抗战整体进行救护,成为中国抗战救护的实际领导者,救助了上千万抗战救民。可以说,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武器、军队素质上全面落后,但是,中国军队的战地救护工作,一点也不逊于日军。日军占领新加坡后,强迫他父亲劝降,可林可胜坚决不投降。但是,由于林可胜不会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加上国民党上层对他向共产党部队赠送药品不满,林可胜被迫辞职。他又带领一些救护队员到缅甸担任中国远征军军医,并组织了两次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的战场救护工作,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林可胜组建国防医学院,鼓励一批师生留在大陆,这些人都成为新中国医学的奠基者。他去台湾后不久,不适应德日系医疗体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独自去了美国。在美国,他重新拾起了自己的生理学研究,在痛觉生理特别是在阿斯匹林镇痛机制研究方面有卓著贡献,其学术研究重新站到了国际生理学的前沿。
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以后,林可胜的名字和事迹在海峡两岸都消失了。对于台湾来说,林可胜在抗战期间资助共产党抗战,惹恼了国民党高层,他坚持欧美医疗体系,让德日体系的人很不满。对于大陆来说,他的红十字救护总队不是共产党领导的,他还担任过国民政府军医署署长,属于国民党高官,当年参加过抗战救护的英雄们都不敢提在贵阳图云关那一节。改革开放之后情况逐渐好转,但由于资料匮乏,一直鲜有人关注林可胜和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
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两岸红十字会在贵阳举办了纪念林可胜教授研讨会,在贵阳图云关建起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纪念园和纪念馆,北京协和医学院将一座大楼命名为可胜大楼。各方面也出版了一些关于林可胜和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的著作,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本书作者的《抗战救护队》、苏州大学池子华教授的《救死扶伤的圣歌》和贵州戴斌武的《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研究》等。同时,台湾也有一些研究作品问世。
相比较上述作品,《大医林可胜》因为站在前者的肩膀上,能够综采各家所长,有自己独特的优点:
一是全面展示了林可胜一生的全貌。过去对林可胜的研究主要是在他抗战时期组织抗战救护方面,对他其他阶段特别是去台湾和美国之后的情况语焉不详。本书对林可胜青少年时代在新加坡和英国的求学生活,北京协和医学院期间的科研和教学成就,抗战期间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的救护工作的巨大贡献,后期在台湾和美国的生活与科研,以及他晚年在牙买加去世的情况等都有详细的描写。正是因为他在海外长大,有父亲林文庆和二姨夫伍连德这些爱国华侨的影响,才养成了林可胜正直、善良、实事求是、爱国恤兵的品格,也形成了他不懂得人情世故的单纯性格,以至于被解除了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长职务,在担任国防医学院院长期间被赶走,在异国他乡的中美洲小国牙买加去世之后,骨灰不知道应该安放在哪里。让我们在无限敬仰和深深叹息之余,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大医林可胜。
二是资料最为详实。作者是林可胜研究的专家,在2015年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抗战救护队》,很有影响,获得了泰山文艺奖,这次为了写作新书,查阅了两岸林可胜研究的最新成果,去伪存真,有了许多新的突破。特别是通过多方努力,找到了林可胜先生的后人们,获得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作者通过中国红十字总会、贵州省红十字会得到了林可胜后人的联系方式,但是他们的后人都不回复邮件,后来经过在英国的留学生的帮助,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才了解了林可胜晚年在美国和牙买加的情况,以及林可胜的儿子吉姆、女儿艾菲以及孙子辈的情况,了解到林可胜博士的骨灰没有安葬,而是摆放在其孙子罗宾卧室里的现状。
三是专业性和可读性相结合。这部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面向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和和社会读者,首先要写得专业,让医务工作者们读到林可胜博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精神,要把林可胜博士在肠胃激素、痛觉研究和阿司匹林研究上的成就展示出来,不说外行话;同时,这部书是一部人物传记,要把人物写得鲜活,文字要优美流畅,故事要写的跌宕起伏。从总体来看,作者圆满完成了这个任务,向我们展示了林可胜作为从海外长大的一位华侨子弟,他成长的独特环境、不一样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对他命运造成的影响。让我们为他取得的成就而敬仰的同时,也为他因为正直而遭受的不公而深深惋惜,特别是在得知他去世之后没有安葬、灵魂无所依托时,作者发出声声呼唤:“愿大医林可胜精神永驻!愿伟大的民族救护英雄魂兮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