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为那一碗烙面——夜游礼泉袁家村

(2013-03-27 00:34:43)
标签:

旅行

咸阳

礼泉

烙面

袁家村

旅游

袁家村:位于咸阳礼泉县的烟霞镇九峻山下。之前是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村镇,受#寻找唐十八陵#活动方的邀请,这次走了陕西的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6县。而袁家村是这次行程的一个落脚点,于是傍晚时分我们住进了村子里。

 

农家大院的炕,吃着当地特色的农家菜,酒足饭饱之后本该好好休息。可我就因为别人一句话:“这个时候,村里老街上还应该有烙面”。就冷夜下跑进村子老街,只为寻那一碗烙面。

 

其实有一种情结,叫做吃得记忆。林语堂说:“吃好味道的东西最能给我以无上的快乐”。是啊,几年前我在咸阳的街边,也是傍晚饭后闲逛,偶然吃到那一碗香喷喷的烙面,当然也有陪我吃的人。嘿嘿,从此我对烙面念念不忘。之后几次去西安都没有再吃到,甚至好几个生活在西安的朋友都不知道有烙面。既然说这个时候村子老街上还能有烙面,我自然不会错过。

 

http://1804.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5/u84346141_13e6ae2bc8eg85_b.jpg

 

http://188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14/u84346141_13e6aeb8769g85_b.jpg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25/u84346141_13e6af4d322g86_b.jpg

 

出了住的农家大院,按着问路的方向,很容易就走进了袁家村的老街。一走进村子的老街,很让人意外,感觉一个关中的村子,应该是土房土路或者说自己印象中破落的样子。

可是这个老街不一样,我去的时候偏晚些,老街的一些店铺已经打烊了。也许正是人少,反让这条老街呈现出夜色下的宁静,托帅说这里有些像很早以前的丽江,细细体会,我觉得比丽江多了生活气息,也多了陕西人那种纯朴的味道。

慢慢散步般游走,石板路,老房子,作坊店,,,,,,老街透出各种味道,豆花的香,陈醋的香,茶水的香,麻花的香,肉丸的香,烙面的香,,,,,,这里的店制作着当地人生活的所需,也同时招待着游人,这让老街在生活中发展着经济,这种纯朴的方式,我喜欢,商业却不让人厌烦。

 

http://188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14/u84346141_13e6aeb64a9g86_b.jpg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15/u84346141_13e6aeb8009g86_b.jpg

 

http://185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5/u84346141_13e6ae31010g85_b.jpg

 

http://1804.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5/u84346141_13e6ae32f85g85_b.jpg

 

http://1864.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5/u84346141_13e6ae2edb2g86_b.jpg

 

http://1864.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5/u84346141_13e6ae30d1dg86_b.jpg

 

http://1864.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29/u84346141_13e6af8b367g86_b.jpg

 

http://188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6/u84346141_13e6ae3ee06g86_b.jpg

 

http://1874.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5/u84346141_13e6ae3286cg86_b.jpg

 

http://188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6/u84346141_13e6ae3bd83g85_b.jpg

 

http://185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29/u84346141_13e6af8ce66g86_b.jpg

 

http://1804.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6/u84346141_13e6ae3b56fg86_b.jpg

 

http://188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6/u84346141_13e6ae39906g86_b.jpg

 

http://1864.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6/u84346141_13e6ae3d219g86_b.jpg

 

http://188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7/u84346141_13e6b0001e9g86_b.jpg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16/u84346141_13e6aec5f73g86_b.jpg

 

http://188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15/u84346141_13e6aec7dbdg85_b.jpg

 

http://1864.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7/u84346141_13e6ae4212dg86_b.jpg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29/u84346141_13e6af95c0ag85_b.jpg

 

http://1874.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16/u84346141_13e6aecf766g85_b.jpg

 

走走停停的,不负我对烙面的那种情节,终是让我找到一家还未打烊的烙面店,兴奋的要了一大碗,都忘记自己的肚子已经是饱饱的了。吃到嘴里的瞬间,想起多年前吃烙面的情景,记忆就是这样一点点再次清晰。

 

等托帅,米粒,淘夫追上我的时候,我已经一碗吃进去了。为了证明我的味蕾是超级好的,我给他们买来,让他们也尝尝这个让我挂在嘴边的美食。结果就是他们一样大赞,哈哈哈吃的诱惑就是这样低。

 

在我们吃的时候,店里进来两个当地人,也是来吃面的。看着我们都拿着相机,就聊了起来,话题自然就是说烙面。他们说:他们天天都要吃上几碗,要是一天没吃,就会觉得这一天少了什么?做什么都没力气。也许他们说的夸张些,可是我能理解,一种生活习惯带给人的那种意念。看着他们吃的香,那种满足感就是一种幸福。

 

http://1874.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8/u84346141_13e6ae5bc64g85_b.jpg

 

http://1844.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16/u84346141_13e6aecdd92g85_b.jpg

 

http://188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7/u84346141_13e6ae494e7g86_b.jpg

 

http://183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8/u84346141_13e6ae5787eg85_b.jpg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7/u84346141_13e6ae4aebbg86_b.jpg

 

http://185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7/u84346141_13e6ae4c86bg86_b.jpg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7/u84346141_13e6ae4e2dfg86_b.jpg

 

http://188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8/u84346141_13e6ae52ef6g86_b.jpg

 

吃饱了逛逛老街,再去另一条时尚的现代街的酒吧,咖啡小店坐坐,这乡村和都市的生活就都体验到了,哈哈哈一点都不冲突。

 

http://1804.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16/u84346141_13e6aecb0ebg86_b.jpg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8/u84346141_13e6ae5ebccg85_b.jpg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8/u84346141_13e6ae5ff5fg85_b.jpg

 

http://1832.img.pp.sohu.com.cn/images/2013/3/26/22/4/u84346141_13e6ae25f7dg85_b.jpg

 

在网上找来关于烙面的资料,就算是我的介绍吧,哈哈哈

烙面,古称饼面/汤饼/煎饼等,其历史可追溯至距今4000年的商末周初,形成并鼎盛于大唐,被誉为“中华面食皇后”“世界面食之鼻祖”早在秦朝时就有“大秦第一面”之称。

唐王李世民晚餐尤喜食烙面,也曾几度被历代王朝封为御用食品,更是中国传统养生面食的代表之首。

礼泉烙面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称之为“泖(音:miao,一声)”,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烙面汤浇之。然后调上作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西红柿,虾皮、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

在古城咸阳说起关中面食,每人都会历数一大串。而提起礼泉烙面,许多人只闻其名,未曾浅尝;更有甚者,对烙面为何物却闻所未闻,茫然不晓。然而此面在礼泉县却是大红大紫,无人不知,无人不吃,亦无人不爱吃,风头之盛甚至影响到了相邻的乾县和永寿县。

烙面由于存在的区域较小,面食里面只能算作小品种,然而其历史悠久,来头之大吓人一跳。据考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人因此称烙面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由此算来,礼泉烙面当之无愧是方便面的老祖宗了

烙面的做法:

一 调面

一般每年到春节前夕,礼泉的家家户户便开始制作烙面,当地人称之为“摊烙面”。烙面的制作,常常以家庭为单位,夫妻二人搭帮合作,男女劳力相互搭配。先将数十斤面粉倒入瓦盆,然后开始徐徐加水调面。由于面粉量较大,调面是一种比较耗费体力的工作,一边加水,一面揉面,反复抓洗,这样做的目的是把面中的面筋全部洗出,形成面糊,如此反复,最终要和(huo)稠搅匀,越匀越好,全凭一份耐力的功夫。逐渐加水,再和再搅再搓,直至成为无块的糊状,然后放置一边,大约24小时,等待面糊形成更加均匀的糊状,这一步又称为“恒(xing)面”。

二 摊面

在家中,一般是女人摊烙面。所谓烙面,就是通过火的烙烤而形成煎饼一样的面食。恒(xing)好面后,将面糊用特制的面板儿,从瓦盆中捞起,然后沿铁锅淋入,逐渐沿锅的周边摊开,直到既圆又薄为止。用微火加热,烙烤至熟,过程和做煎饼相仿。传统上,摊烙面一般用麦草烧火,火性温和,这样烙面会不焦不糊,内外皆熟,现在由于锅灶起火技术改进,火力可以控制,也可以煤火、炭火、劈柴火加热。烙熟的面饼薄光透亮,麦香扑鼻,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晾展。

三 晾面

烙好的面由于温度较高,饱含水分,不利于保存,这样需一张张把它拿出,搭在绷紧的绳索之上,晾置于阴凉的厅堂之中,待凉干后,开始折叠成手掌宽的长条,这个工作一家人通力合作,烙面一条条码好,放于木板上。

四 压叠

叠好的烙面,集中起来,用木板压好,枕上石块等重量大的实物,将烙面压瓷压实。

五 切面

以上调面、摊面、叠压需花用一整天时间,第二天,拿出这些被压瓷实的长条形烙面,在案上、木板上逐条横切为细丝。随着近年来,烙面的商品化,有的已经采用机器切刀,这样提高了效率。切好的面,整齐码放于大竹筐中,更有叠如葵花,或如蒲团的样子,十分好看。最后苫上印花布,放置屋中阴凉处,至此,烙面的前期制作全部结束。成品烙面遂可每日取食,能供全家食用许多时日,少则将近十天,多则半月有余。

六 浇汤

烙面的食用方式是浇汤,又称“浇汤面”。食用过程中,最关键就是烙面汤的烹制。烹汤一般用肉汤、骨汤,配以胡椒、花椒、桂皮、及五香大料、油、盐、酱、陈醋、鸡精等调味品巧妙搭配,再加入自家特制油泼辣子,放入豆腐丁、肉燥子,便制成一锅色泽艳红、香辣诱人的烙面红汤。 汤烧开后锅底扔进一块劈柴,使汤一直保持小滚。食用时一手端碗,另一手从篮中用三指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内,加上切成细丝的蒜苗韭菜及摊成薄饼切成菱形块状的鸡蛋片等,再将滚热浓汤浇上,即开始食用。其面筋薄细润,其汤浓煎辣香,个中美味,自有食者才能体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