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读书笔记(十一)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钱梦龙《谈骨气》教学启示
(2018-07-17 23:53:10)
标签:
教师语文钱梦龙 |
分类: 读书笔记(书籍) |
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
教课文不等于教语文,教语文必须以课文为载体。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学好课文并不代表学好语文,但是选到课本里的课文是集文字、文学、文化为一体的典范的文学作品,学生学习这些作品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表现自己情感的,感悟如何作者如何通过文章来传承文化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必须以课文为桥梁,通过学习课文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运用这种方法和技巧来解读其他的文学作品,最终实现叶圣陶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
钱老执教的《谈骨气》这篇课文,并不拘泥于文本,而是带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切实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怎样读文章
很多教师在教授课文时,以本为本,引导学生大体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课文大意等等,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关照课文,学生一节课下来只能静态化地对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有所了解,但怎样解读文本,从哪些角度切入文本却没有清晰的认知,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不利的。钱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带领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入门技巧,这使学生面对一篇课文时更加从容。
钱老根据阅读的规律,把这节课分成三个大部分,首先是“课文写了什么”,这是针对课文内容的考查,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下一步深度阅读做一个铺垫;其次是“怎样写的”这是语文教学中,对文本语言形式探究的教学环节,品词品句,咬文嚼字是语文课永恒的主题,为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是“为什么这样写”,这是对文本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具体体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核,体会好文章是作者人格思想的写照,而非语言游戏。
钱老这三个阅读步骤,步步为营,层层深入,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更为重要地是践行了学生的阅读理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巧妙利用课外资源
三、寓教育于无形
四、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师在课堂经常提到的一个教学环节,如何践行这一理念却没了下文,我们通常把这样的难题抛给学生,没有指导,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至于学生最后完成的情况,却很少过问,这一教学活动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
钱老的《谈骨气》给我们生动地上了一课。初一的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对于这个文体还是心存抵触的,更不用说写作了。钱老首先引导学生克服恐惧的心理,通过巧妙的设计揭开了议论文的神秘面纱,化解了议论文读写的难点,让学生对议论文的一轮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后钱老还用三个故事和一个论点巧妙地结合起来,按照课文的模式训练作文,真正做到读写合一的无缝衔接,对于提高学生的写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