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读书笔记(十一)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钱梦龙《谈骨气》教学启示

(2018-07-17 23:53:10)
标签:

教师

语文

钱梦龙

分类: 读书笔记(书籍)

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

                     ----钱梦龙《谈骨气》教学启示

               刘传菠

教课文不等于教语文,教语文必须以课文为载体。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学好课文并不代表学好语文,但是选到课本里的课文是集文字、文学、文化为一体的典范的文学作品,学生学习这些作品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表现自己情感的,感悟如何作者如何通过文章来传承文化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必须以课文为桥梁,通过学习课文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运用这种方法和技巧来解读其他的文学作品,最终实现叶圣陶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

钱老执教的《谈骨气》这篇课文,并不拘泥于文本,而是带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切实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怎样读文章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应该怎样读,这是摆在学生面前十分严峻的话题,这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甚至是语文素养的提升。

很多教师在教授课文时,以本为本,引导学生大体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课文大意等等,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关照课文,学生一节课下来只能静态化地对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有所了解,但怎样解读文本,从哪些角度切入文本却没有清晰的认知,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不利的。钱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带领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入门技巧,这使学生面对一篇课文时更加从容。

钱老根据阅读的规律,把这节课分成三个大部分,首先是“课文写了什么”,这是针对课文内容的考查,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下一步深度阅读做一个铺垫;其次是“怎样写的”这是语文教学中,对文本语言形式探究的教学环节,品词品句,咬文嚼字是语文课永恒的主题,为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是“为什么这样写”,这是对文本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具体体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核,体会好文章是作者人格思想的写照,而非语言游戏。

钱老这三个阅读步骤,步步为营,层层深入,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更为重要地是践行了学生的阅读理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巧妙利用课外资源

   课外资源课内用,课内资源连课外,冲破了大语文和小语文的藩篱,强化了语文的外延,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钱老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撷取了课外三个事例加以补充。第一个是张海迪的事例,钱老把课外的张海迪引进了课内,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骨气”的理解,又达到训练的目的,可谓是一石三鸟,效果明显。第二个是朱自清的事例,钱老引用朱自清的事例,让学生对于“骨气”这一概念理解更深。第三是一连串的三个小故事,运用这三个小故事写一篇《也谈骨气》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写”来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练习议论文的能力。

   巧妙利用课外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用文本的理论解释课外的观点,强化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寓教育于无形

   无论哪门学科,都无法避开其教育性,脱离了教育性就失去这门学科的本质意义,语文也不例外。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肩负着人文性,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而人文性则是语文的重要属性。

   《谈骨气》这篇课文是吴晗谈中国人骨气的一篇议论文,钱老巧妙地运用“骨气”这个话题,让学生说说学生的骨气应该表现在什么地方,并且要用课文的道理来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能空说。如果只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话,这个问题就脱离了语文的范畴,似乎只是在进行简单的思想教育,但用课文的观点则彰显了语文的特色,这就是用语文的方式来承载思想教育,无形之中达到了教育目的。

四、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师在课堂经常提到的一个教学环节,如何践行这一理念却没了下文,我们通常把这样的难题抛给学生,没有指导,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至于学生最后完成的情况,却很少过问,这一教学活动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

钱老的《谈骨气》给我们生动地上了一课。初一的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对于这个文体还是心存抵触的,更不用说写作了。钱老首先引导学生克服恐惧的心理,通过巧妙的设计揭开了议论文的神秘面纱,化解了议论文读写的难点,让学生对议论文的一轮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后钱老还用三个故事和一个论点巧妙地结合起来,按照课文的模式训练作文,真正做到读写合一的无缝衔接,对于提高学生的写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