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由读到诵,既是促进是个学习实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共性到个性的方法路径,同时也是一种考察诗歌学习是否渐次达到学习目标的外在效果,读和诵,既是学习诗歌的方法,也是诗歌学习的目标。
2. 有读到诵,意味着由“试水”到“入水”,由“凫水”到“潜水”,直至潜行诗境,游乎诗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涵泳诗歌了。
3. 要求学生想象着自己就是诗人,想象此时自己就在“那个背景”中,用自己认为最得意的方式诵读全诗。学生学生一旦有感于诗中流动的情绪,一旦能完成角色转换和情景位移,就极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诵读方式。
4. 由意象到意境,是由“象”到“意”的追寻,是由“景”到“情”的延续,是由“物”到“心”的转换,是由“形”到“神”的塑造。
5. 一首诗的情感往往是多个意象综合表达的结果,很难说这个意象表达的是这个情感,那个意象表达的是那个情感,这个答案不是来自学生深切的体悟,学生只是给予各类资料做出一个模糊的不确切的判断而已。
6. 意象只是涵泳诗歌的一个切入口,一个生发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责任,在于由此出发,带领学生进入意象背后的诗境中去,通过对待诗境的深切体悟进而品味诗人那时那地的内心情感。
7. 借助丰富的想象联想,进入诗歌情景中去,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中去,进而好像自己就成了诗人。这个“进入”,这个角色转换,就是体验的过程,就是涵泳的过程,就是诗歌学习不至于表面化形式化的应有过程。
-----江红森《涵泳功夫兴味长》
1. 浅层阅读只是记住文本内容、语言、思想,而这些又无法在真实语言实践中运用,这只是占有式而非存在式的学习,不能深化理解文本。
2. 不让思维在浅层平滑,一是在语境的揣摩中深化思维,从前后语境、意脉语境,文化意境等揣摩语句潜隐的思想或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这样,可让学生避免离开句,句不离篇的孤立分析,以及没有玩味文本的笼统抽象的分析。
3.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满足于信息筛选的初级阅读水平,掌握信息整合后的提炼。概括等能力,实现更高一层的理想思考。
4. 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回味文本,寻找自己与文本的情感共同点:请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你对文章的感受;文章那一句话你最有感触?说说你的理由;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证明文章的某些观点吗?还可以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你最想对作者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说”这样,学生找到作者,文章与自己的共鸣点,从而进入深层次的阅读感悟与体认。
这三个教学设计是针对文本设置的,第一个是由果索因,学生用一个关键词概括自己的感受,这个感受就是“果”,这个“果”有可能是感性的,还有可能是理性的,但无论感性还是理性,都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第二个是由部分到整体。那一句话表面是文本中的一句话,其实理解这句话不然要涉及到整篇文章的意脉,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第三侧重于运用。学贵于用,用是理解文本的最高境界,只有充分感悟、理解文本才能运用。
5. 学生在品味语文语句的同时,能将之运用在自己的语境中,从而深化了言语理解和认知。
---石修银《语文浅层次阅读的表现及矫正》
1. 教师上课,不能因循守旧,过分依赖教参,而应该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文本独特的理解来另辟蹊径,特别是可以抓住文中的某一个字、词、句子来组织课堂教学,把重点讲实了,难点讲透了,学生的主体性凸显了,那么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甚至是高效课堂。
2. 任何积极的阅读,一定是读者调动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生活体验,用心追问文本的意义--自己切身感知到的意义,而不是别人给出的结论。从调动个体经验,进行主动加工的角度说,阅读就是“建构”,每一位读者建构意义有所不同,这就是不同的“对话”。
---王漫《一言之辩 激活课堂》
2018.0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