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与导读艺术》读书笔记(五) 刘传菠
(2017-12-08 23:02:59)分类: 读书笔记(书籍) |
15.要善于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并把概括的结果尽可能简明地表述出来,使之浓缩为一个理论术语。
16.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过程。这里,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其他要素(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只能是为之服务的外部条件。
17.正确的的学生观必须确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力的活生生的人。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主体”的地位和权力“还”给学生的前提。
18.我们学生习惯了嚼烂了喂,一旦要他们自己咀嚼、消化,肯定有个一时不适应的过程。我们尤其缺乏的是主动参与的意识,这就阻碍了他们认知潜能的释放,老师往往误以为他们能力差。因此,这时我们正确的态度不是把已经放开的手在缩回去,而应该进一步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到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去锻炼、提高自己。
19.教学内容和思路使学生有新鲜感,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探索的欲望;营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带有疑问或悬念进入教学过程;指点学习门径,使学生觉得入门不难,而且确能学有所得;为学生铺设知识、能力的台阶,使学生不断受到成功感的鼓舞。
20.语文素养真正高的学生,是考不倒的。他们基础扎实、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能读会写,这样的学生会考不过那些只会按照标准答案做题目的读死书者吗?
21.“工具性”才是语文课程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人文性”则并非语文课程所独有。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在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语文实践,不着痕迹地呈现的,语文课文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润物细无声”。
22.语文课真正的“两性统一”必须引导学生在“读”的实践中去体会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透过语言的品味去和作者的心灵对话。
23.“导”的重点是:控制对话的方向,营造对话的氛围,鼓舞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对话始终围绕当前的话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地进行。
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引导者,这个引导是是一种柔性的把控,让师生交流始终游离于文本中,不断鼓励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他们明显感受到每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