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1982年2月出生,任教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主要承担本科生公共课
《电路分析》和研究生学位课《数模集成电路与版图设计》的主讲任务,还曾主讲过《电子技术A》、《DSP技术》和《VHDL语言与FPGA实现》等课程。
坚持“因材施教,渗情而教,寓乐于学”的教学理念,深得学生的认可,每学年的教学测评91分以上,于2012年获得厦门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
等奖;至今共指导21名大四学生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其中,7名学生的论文获得了优辩机会;目前还担任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班班主任兼任本科生导
师,注重在思想交流、学业指导和科研启蒙等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于2009-2011年度荣获厦门大学本科生优秀导师荣誉称号。
座右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主要课程和教学质量:
2008.09-2009.06
第一学期 《电路分析》
智能科学系(本科) 2/ 48 教学测评:91.5
第二学期
《VHDL语言与FPGA实现》
电子工程系(研究生) 2/36
2009.09-2010.06
第一学期
《电路分析》
智能科学系(本科) 2/ 51 教学测评:93
第二学期
《电子技术A》 智能科学系(本科) 4/105
教学测评:93.3
《数模集成电路与版图设计》 电子工程系(研究生)
2/51
2010.09-2011.06
第一学期
《DSP技术》
电子工程系(本科) 2/48
第二学期
《数模集成电路与版图设计》 电子工程系(研究生) 2/48
2011.09-2012.06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电路分析》
计算机系(本科)
2/48
教学测评:95.8
《数模集成电路与版图设计》 电子工程系(研究生)
2/48
2012.09-2013.06
第一学期
《电路分析》
智能科学系(本科) 2/51 教学测评:95.3
第二学期
《电路分析》
电子工程系(本科) 4/120
《数模集成电路与版图设计》 电子工程系(研究生)
2/51
教学感悟:
执教五年中,我虚心向同事借鉴教学经验,积极和同学们交流意见,发现,要提高教学效果,除了认真备课做教案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同学们的学习自主性和认同感,那如何做?
(1)因材施教
以本科通修课《电路分析》为例,我分别给电子工程系、智能系、计算机系的低年级本科生上这门课。对于电工系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之后学习的
都是与电路相关的设计,所以《电路分析》是专业基石,不可忽视;而对于智能系、计算机系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人会认为我以后不会钻研电路设计,这门课不
重要。根据他们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体系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更重要的是,通过应用事例讲解让同学们了解《电路分析》这门课与他们的专业是如何紧
密联系的。所以,第一节课是最重要的一节课,我会告诉同学们,大学生除了要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就是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电路分析》是一门学习分析方法的课程,以电路为对象,如何寻找规律,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解决问题。之后,遇到不同的问题,面对的对象是不同的,但是解决
方法却可以借鉴。因此,授课时,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去学,正所谓“授以鱼不如授以渔”。
(2)渗情于教
现代教育理念中,师生之间不再是一种“上所施,下所效”的不平等关系。有不少同学有疑问,不敢问,甚至于不知道该问什么,担心老师“笑话”他。我在上课
时,要求同学们带“一纸一笔”,随堂根据知识重点设计一道题目,动员同学们动脑动笔在五分钟内分析,我通过现场观察每个学生的书写内容,大致可掌握大部分
同学容易误解的知识陷阱在哪儿,他们的思维误区在哪儿。解答中,先把不正确的思路指出来,说明这种思路的问题所在,再阐述正确的分析方法。经过几次测验兼
分析,同学们意识到老师愿意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有共同语言”,提问的积极性就高了。我个人认为,老师以平等的态度关心学生,以真诚和信任来打动学
生,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知识的火花才有机会绽放。
(3)寓乐于学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授课中,直接推导公式,相当于在同学们心里砌了一道墙;我会先设计一些问题,比如让大家讨论“把树叶和石头分
别扔进湖面会产生什么物理现象”,引出阻尼的概念,进而分析电路;或者,以“蚂蚁过河”形象解释复杂串并联电路的分析思路等等。在严谨而不失欢笑的环境
中,同学们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中。
我认为,老师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可使他们掌控好手中的船桨,更畅快地在科学海洋中探索。
教师感想:
“师”为尊称,凝聚着世人对学者的敬仰,对知识的渴求。我有幸手执教鞭,站在三尺讲台上,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任务,倍感任重而道远。从选教材、写教案
到设计课件,从讲课、答疑到课后辅导,从知识传授、情感交流到师生互动,我用心投入,精心规划,以爱心为源动力进行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一)言传身教,树立积极人生观
大学是一个自由而多彩的平台,不仅是知识的摇篮,更是学习为人处世的练习场,是小家庭式生活与大社会式生活的中转站。不少同学进入大学前,很少真正思考过
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未来想要从事什么。2013年四月,公共卫生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小张(化名)发信告诉我,他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思,发现对嵌入式系统、音
频技术有深厚的兴趣,希望能得到我的学术指导。在和他的交流中,我意识到问题的根本,是他和导师的沟通出现了隔阂,他遇到难题后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了潜在
的反感和抵抗。我告诉他,人时刻处在“选择”的岔路口,徘徊、反复,只能耽误时间、耗费精力,你必须做决定;做了决定就不要轻言后悔、放弃,人生就是一个
“围城”,学会承担责任,学会解决问题,比起换另外一条看似五彩斑斓却一无所知的道路而言,离“成功”更近。小张接受了我的建议,及时和导师交流,安心投
入学习、科研工作之中。
在上课时,我会穿插的讲一些身边发生的事情,比如,我的一位本科同学沉迷于游戏却无法全身而退,他没有管理好自己,对之后的人生埋下了极大的隐患;我的另
一位本科同学,家境困难,通过努力学习拿一等奖学金并勤工助学,不仅自己完成了学业,获得了国外留学机会,更是资助家里的两个妹妹上大学。通过一个个鲜活
的对比,告诉同学们,学会管理自己,学会与人沟通,学会面对问题,学会承担责任,谱写的将是充满机会和希望的人生篇章。
(二)兢兢业业,授人以渔
本科毕业设计是连接基础知识和科研工作的桥梁,是同学们专业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通过和学生的沟通,根据学生能力、兴趣选择合适的课题方向,组织研
究生辅导本科生怎样查询文献,怎样看文献,如何做实验,如何分析实验结果。曾经有一个06级大四学生选择了我的研究方向却迟迟不和我联系,我多方打听到他
的联系方式后,他诧异于我的焦急,“老师,毕设不是花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完成了吗?为什么要怎么早做?”我庆幸于自己主动联系这个学生,否则,他错失一次宝
贵的能力训练机会,更可能失去毕业资格。我也意识到忽视毕业设计的同学大有人在,只是少有人这么极端的表现出来。因此,我平时给大一大二学生上课时就不断
地灌输科研理念,对大三学生则敲警钟——“多关注老师的研究课题,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对于在我课题组做毕设的大四学生,第一次见面我会明确告诉他们,
毕业设计训练不是简单地提交一篇文章,而是培养同学们的调研能力、编程能力、分析能力、撰写能力,即使不继续深造直接就业,面对业务问题,这些能力能够让
同学们高效地寻找出解决方案,为大家开辟一条通畅的职业生涯。迄今,由我指导毕业设计的大四学生,有继续求学的,有当公务员的,有进公司的,他们在各自的
岗位上表现都很棒,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三)教书育人,建立和谐关系
面对着学生时,我脑海中总会呈现我的大学班主任顾为兵老师为我们开班会的场景。她的心思为学生而牵动,为我们哭过,为我们笑过,在我们心中就是我们的顾妈
妈。我以她为榜样,希望能将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将自己的情谊感染学生,凭借自己的微薄能量照亮同学们前进之路。
我有幸担任2010级电子系本科2班的班主任,新生一入学,我建议学生发一份“个人简历”给我,包括毕业学校、兴趣爱好,梦想等,且附上照片,这样,我就
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认识每一个学生,并且了解他们各自的特点。比如有写到“我很喜欢大海,所以选择到了厦门大学”“找个时间用自己的钱去西藏”“我喜欢的体
育运动很多,准备加入乒协”;每个学期让班委统计一个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除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记录学生参加竞赛及课外活动的情况,例如孙奥林被
评为“军训优秀学员”,王曙光参加校级材料设计大赛获得一等奖,王通代表学校参加龙舟比赛获得第八名;去学生宿舍与学生交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有以
聚餐、打电话和邮件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思想和生活情况。
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离交卷还差30分钟时,我班上有个学生以上厕所为由离开考场,之后没有再回来继续考试。我打电话给他,被告之拉
肚子上医院了。等考试结束后我到寝室慰问,他一看到我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是真的拉肚子了,不信你看桌上的病历”,当他意识到我信任他时,就敞开心胸和
我谈起他的梦想,他的担心,他的困惑……
(四)不平凡的岗位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工作在一个不平凡的岗位上——
如果问我,“最开心的是什么时候?”我会告诉你,“每年教师节收到学生们祝福的时候!”
如果问我,“最幸福的是什么时候?”我会告诉你,“当我的教学工作得到同学们认可的时候!”
如果问我,“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桃李天下!”
学生评价:
李琳老师,她上课充满激情,精心准备的课件让同学们轻松掌握课程的重点,“求真务实”就是对她贴切的写照。《电路分析》授课内容比较紧凑,但李老师经常穿
插地谈及一些人生感悟,电子技术相关的趣闻,或以发生在她身边的事情来激励我们要把握好大学时光,做有意义的事。最让人喜欢和印象深刻的当属李老师孩童般
腼腆的笑容了。虽然她上课的时候思路清晰、严谨,但每当和同学们互动解题的时候,她总会因我们的马虎和疑惑报以看似无奈而又童稚般的笑容,令人倍感亲切。
——2012级智能系本科生邱立楷
李琳老师是受同学们喜爱的好老师。在课堂上,她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她用她丰富的学识阅历,带我们在电路的世界里遨游。她勤恳,却不失学术的谨慎,她愿意
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制作ppt,只为用更好更易懂的语言,帮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知识难点。在课后,身为班主任的她,不忘关心同学们的生活,
了解同学们的状况,解决同学们遇到的问题。李琳老师不仅仅是一位好老师,更是我们的好朋友、大姐姐,陪伴着我们成长。
——2010级电子系本科生吴文鑫
李
琳老师讲课突出重点,内容详细,条理清晰。态度认真负责,极有耐心,是我们心中可亲的老师。在生活上,李琳老师总是以自己的经验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
难题;在科研上,李琳老师用自身的学术积淀给予我正确的指导和方向。李琳老师是我学业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是我最敬佩和最喜爱的老师!
——2010级电子系研究生王薇
教师语录:
【1】在大学里不同阶段学习方法不一样:本科生,自主式学习,解决问题;硕士生,探索式学习,发现问题;博士生,创新式学习,创造问题。
【2】老师,就像一盏导航灯,照亮着航行的方向,而同学们则是身强力壮的划桨手,只有积极主动地划动船桨,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3】大学是一个自由而多彩的平台,不仅是知识的摇篮,更是学习为人处世的练习场,是小家庭式生活与大社会式生活的中转站。
【4】研读文献需专心,执行实验需用心,撰写文章需细心。
【5】恨,只需要一个偏激的借口;爱,却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6】上课,就像烹饪,众口难调,你不一定爱“吃”这道菜,但可以学一学做菜的方法。
【7】多问问自己,你是谁,你会什么,想要什么,你努力了吗?
【8】抱怨的时候,想一想,如果你是对方,会怎样做?——换位思考,理解万岁
【9】一路绿灯的人生不一定完整。红灯的等待,是为了绿灯的通行更顺畅。
【10】学会管理自己,学会与人沟通,学会面对问题,学会承担责任。
http://s9/mw690/7d0f0e24g7cdbba415538&690
http://s7/mw690/7d0f0e24ge09546c83c96&690
http://s2/mw690/7d0f0e24ge095471c853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