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何以滋养每一个人
(2025-03-26 17:38:18)分类: 自言自语 |
之前网上一篇文章《孩子不想上学,我们该怎么办?》(魏谜底,三联生活周刊)受到极大关注。对于一些跟生活、工作有关联的,有价值的文字,我习惯会先收藏再去回看。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话题,关于孩子厌学的话题。现在我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作为父母也亲身体验过某些经历,对这篇文章的观点是认同的。
从小我们就会说这样的话:家是温暖的港湾,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现在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家,更不是每个家都是这样的生活样态。一个人、一个家在社会时代的洪流中真是渺小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样子的“家”。尽管多数的家是相似的、温馨的,但也越来越多产生了不少离异、重组、分居的不一样的“家”。生活在不同“家”里的成员,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状态。不是说,“家”就应该是一种样子,相似的、传统的样子,非主流的“家”就不能温暖幸福。事实上,也许是很多人还没有准备好或者还没有具备让那些“非主流”的“家”同样美好的能量、能力。
过去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时,总会说一句话,人不能独立于所处的时代(无法超越他的时代)。现在我想说,事实上,人也不能独立于所处的“家”。当然,我的愿望是,无论怎样形态的“家”都应该营造好,让它滋养每一个成员。
当前人们为何更关注“家”“家庭教育”“原生态家庭”,可能是我们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我们都在首先作为家庭一员时,便逐渐埋下了日后所有结果的原因。
《孩子不想上学,我们该怎么办?》这篇文章介绍,2025年2月18日到22日,《三联生活周刊》自制家庭治疗纪录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它主要记录了2024年7月《三联生活周刊》联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发起的一次家庭工作坊。对于这些痛苦中的家庭而言,问题往往是从“孩子不上学”开始的。这也是一个家庭前往儿童精神专科就诊的起点。
在林红看来,孩子不上学,可能只是一种可以被观测到的“症状”。尽管身陷其中的孩子往往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的心理阶段。更令人无奈的是,还有很多已经进入诊室的家庭,仍寄希望于医生给孩子吃几片药,做几次治疗,孩子就能回到过去听话、顺从的状态,继续按照父母设定目标前进。
往往孩子到了这个地步这时,父母更多展露出他们的无辜和无奈。有的母亲会问,那我为孩子忙前忙后,操碎了心,难道我错了?父亲也抱怨,我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在外打拼,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那是我错了?可如果所有人都没错,为什么孩子就是不上学了,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得抑郁症?
文章指出:巨大的内疚、压力,混杂着家庭成员间的埋怨、疏离,一个家庭就此陷入令人绝望的混乱,处于最弱势地位的孩子状况也一天天糟糕下去。
本文在讲述事件中也介绍了不少相关心理学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一群精神病理学家在观察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期似乎与其父母的婚姻冲突密切相关。一旦父母激烈争吵,子女就会发病,他们似乎是在把生病当作维持家庭稳定的灭火器。他们把这些研究与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间的互相影响相联系,创造出了家庭系统的概念。也就是说,家庭并不是一个个孤立个体的总和,而是一个类似生物的完整有机体,有其独特的结构、规则和目标,也有它独特的运转模式。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家们建立了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方案,把治疗的对象从患病的个体拓展到家庭,如果家庭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那么通过相应的手段改变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个体的病理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我是比较认可这样的系统式家庭治疗这种理念。对每个人来说,“家”这个我们从中出生、长大的地方,就是我们接触和理解“家庭”这个概念的起点,也是人认识自我、与他人建立连接和情感关系时,随身携带的关键资源。我们对它既依赖又厌恶,遇到个人发展和关系障碍,会把全部的责任推卸给它,但在心底最隐秘的角落,又向它投诸着无穷的爱的渴望。
文章写道:在很多人眼里,家庭只是一个具备生产性质的黑箱,投入一对男女,产出一个孩子,评价它运作得是否良好,唯一指标也是孩子,传统社会里是看这个孩子是否能如期结婚生子,进入再生产的循环,在信奉优绩主义的现代社会,又得看这个孩子能否在竞争中胜出,“卷”赢所有人,总之
现在我也常常会感慨,“家”到底意味着什么?它能带给其中每一个成员什么?什么样的“家”才算是好的?大众对“家”的期待正确吗?都多人戏说婚姻就是开盲盒,还有许多人开始拒绝婚姻。
本文还有一个观点:孩子的病、家庭的痛,其实也是在提示每个家庭成员应该去做出的改变。“一些孩子是在用他们的症状,用他们自己承受的巨大痛苦,来推动整个家庭的改变”。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港湾,每个人都需要温暖的“家”。当“家”出了问题,每个人都要去修复它。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应该首当其冲,担负主要责任。所以,如果父母遇到了孩子的麻烦、麻烦的孩子,首先要想到,从自身改变起,做好父亲的角色、母亲的角色、妻子的角色、丈夫的角色,经营好夫妻关系。当然这远非说的这般容易,但首先是真正从灵魂深处认识到,孩子的问题首先是父母的问题。
正如文末一位网友留言:孩子只是家庭的镜子,请家长发现问题不要为难孩子,先去反思,感谢“一场病”,治愈之后才能“摇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