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基础教育”研究再出发(叶澜)
(2018-11-23 08:07:11)分类: 教育言论摘录 |
《人民教育》2018年第13-14期
叶澜
中国社会继续发展面临新任务:
一是社会发展指向和谐、民主
二是经济发展突出创新、质量
三是市场经济加强规范、诚信
四是中国社会各地区空间布局大转换,城镇化提速与美丽乡村建设并举
五是国家软实力发展提上日程
没有问题意识,生命活力就会萎缩,内生力就会削弱。内生力与困难、问题、目标联系在一起
学科育人价值的全面深度研究
学科育人价值是学校育人价值的基础性构成。
(一)“新基础教育”研究育人目标关注的核心构成
第一,培养积极主动、健康发展的人生态度。
第二,个体人格的养成与公民素养的自觉健全。
第三,基础学习力的养成和自主拓展性学习需求与能力的培养。
第四,独立思考、批判性发现和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不确定、变动性增强的世态中实现自我发展的生存能力之养成。
第五,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融入和改变身边世界的能力,与人为善、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生态度,以自觉创造并可能拥有幸福人生。
(二)学科育人价值的全方位开发
第一,教师的全面素养和学科育人价值开发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第二,学科教学内容育人价值的系统研究和配套落实。
第三,教学过程多元、多形态互动推进育人价值的开发。(教师在课前清晰把握知识的内容结构,是为了在课堂上把关注、研究的重心放在学生资源和各种互动的真实、有质量开展上。)
第四,学科拓展性活动育人价值的灵活创生。
综合活动的特殊性:它是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以主题和项目(不是学科)为活动构架,以学生的全程参与(包括策划、组织和总结交流等)、主动承担责任、产生积极发展效应为开展活动的原则。
构建“自然”“社会”与“学生成长”内在相通的学校综合活动节奏
“节”是生命或事物发展的节点,体现了系统内转换的临界点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前了不起的创造
我用四句话概括表达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最高境界——“自然而然”:
(1)厚朴如树。扎根于土,坚实不移;不图虚名,不玩花样;成全生命,舒展成长。
(2)温润如玉。经久积淀,化为内质;光自心出,放得温润;自在自如,悦己养人。
(3)灵动如水。不畏高山,不惧险阻;一往直前,无怨无悔;坦荡灵动,得大自在。
(4)绚丽如风。生命多姿,五彩缤纷;精神奋发,涅槃重生;爱心不变,欢乐永存。
成为更具胜任力的老师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
站在课程的高度去设计课堂教学——构建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生活 李虹霞
教学设计:大道至简
第一,着力于学习目标的设计,必须让学生有清晰的方向,让师生都明确这将带给学生怎样的变化。
第二,设计好“学习活动”
1.
2.
3.
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进行逆向思考。
要学会站在课程的高度设计自己的课堂
从主题学习出发
与其他学科教师一道,整合学习资源,淡化学科边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主题式融合课程”
好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好的实施和评价
1.
2.
国家课程从教师课程形态化归学生课程——生本教育20年之策略
课堂变革的关键在哪里?在培养方式的变革。培养方式变革的抓手在哪里?我们认为,在于国家课程的“两极转化”:一是国家课程转化为教师课程,二是教师课程转化为学生课程。
教师是否具备课程的转化能力,将直接决定课堂的面貌。
教师课程转变为学生课程:“根+空”的设计
课程的根,同大自然中植物的根含义相通。特点是:一接地气,也就是能连接人学习成长的起点,也能连接知识发生的出发点;二能长成大树,足以完成整个成长过程。
空:生长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作用:
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教师在对人的培养整体考虑下提出来的。
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不不过分的指导。
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
四是即使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够自学。
继续沿着语言技术分析的道路,学生将失去大量运用语言文字实践的兴趣、时间和机会,在零阅读或低阅读的状态中盘桓,而使语文素养得不到提升,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也丧失了语文能力的支撑。
把语文的课程路线重新设定为:从郁文分析回归语文实践(阅读、思考、表达)。而细思之,语文实践的根就是它的工具:字和篇。
正确的语文教学的道路,不是授人以鱼,比授人以渔还要高出一筹,是授人以渔场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