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顾黄初语文教材论 (王伟)

(2011-06-15 14:15:34)
标签:

杂谈

分类: 语文教育摘录

[ 作者:王伟   时间:2004-2-26    文章录入:admin ]

    顾黄初先生在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率先开拓了一条语文课程教材研究的道路。1980年,他发表了《改革中学语文教材之我见》的论文。1989年,他在自己参与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中执笔撰写了“教材论”一编,填补了我国过去语文教学法教材内容的一项空白。1993年,他与顾振彪合作写成《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一书,在语文教材编制理论的研究领域又跨出了新的一步。2001年,他与顾振彪合著的《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作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21世纪语文教育文库•教师继续教育系列之一已经公开出版。这部专著,根据现代语文课程发展史的研究成果和当代语文教材的编制经验,对我国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的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前提下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具体的阐述。
    顾黄初在该书的“小引”中指出:“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宗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当新的教育宗旨一旦确立,新的教育制度一经形成,反映新的教育内容的课程教材建设就成了至关重要的课题。因为教育宗旨要通过课程教材来体现,教育制度的特点又必须通过课程教材鲜明地反映出来。‘为什么教’的问题,首先必须在‘教什么’中得到落实”。他认为,语文教育的革新,是以语文本身的革新为前提、为先导,同时以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为核心、为灵魂,这二者又以课程教材的革新为载体、为渠道。因此,20世纪初期的语文教育的革新,首先就体现为语文课程教材的新生;21世纪,民族语文教育的改革也必须以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为重要的主攻目标,使之更好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和新的社会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宏观背景之下,顾黄初的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在这个“重要的主攻目标”上,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理论成果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语文教科书的教学目标
                  
    顾黄初认为,传统语文教学的无目标,归根到底是由于语文教科书的无目标,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可以说是编制语文教科书的首要工作。他指出,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教学目标,按纵向从大到小分,依次是总目标、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等。这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系列。探讨语文教科书的教学目标,需要明确下列问题:
    (一)总目标和分解目标
    总目标是全套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整体目标。分解目标则是由整体目标分解成的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局部目标,分解目标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共同指向总目标。
    制定教科书的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上的“教学目的”,一般就是教科书的总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上的“教学要求”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学目标的若干实施细则。因此,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一般可以理解为制定教科书的分解目标的依据。
    确定教学目标,必须注意全面,又突出重点。传统的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往往忽视开发智力,也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常常是重知识轻能力,重读写轻听说。新编的语文教科书的分解目标,应该突出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应该重视智力开发、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知识教育、习惯培养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标要力求具体明确。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往往失之于笼统抽象,其中以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最为笼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种教学大纲对中学语文的能力目标都没有具体规定。直到20世纪90年代,有顾黄初参与的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审查委员会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的试用修订版出版,才把这部分内容表述得比较准确、具体。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更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按照这些规定来编写初中语文教科书,能力训练项目也将随之具体明确了。
    (二)总目标和分年级目标
    把总目标作横向分,可以分为许多分解目标;把总目标作纵向分,可以分解为年级目标。
    制定总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抽象一些;制定分年级教学目标,要对中学各年级的读写听说能力训练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等提出具体目标。总的教学目标靠分年级教学目标实施,分年级教学目标由总的教学目标统摄。总目标和分年级目标应当是互相呼应、互相配合的关系。分年级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是正确的、科学的;还应该是具体明确的;还应该有层次性、连续性,有科学的序列。
    (三)总目标和单元目标、课文学习重点
    顾黄初认为,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系列中,单元目标是个关键,一是它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二是总目标的落实和具体化主要在于单元目标。
    制定单元目标,应注意系统性和独立性的统一。所谓系统性,就是教科书的单元目标,应该形成一个有层次性、连续性的循序渐进的单元目标系列。所谓独立性,就是说任何一个单元目标,都是一个有相对独立性的整体。所谓系统性和独立性的统一,就是说制定单元目标,要形成一个单元目标的系列;制定系列中的任何一单元目标,既要从这个单元实际出发,又要瞻前顾后,考虑到它的承前启后的关系。
    制定单元目标,还应注意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一个单元,一般来说都由读、写、听、说能力训练和相关语文基础知识组成。在制定单元的共性目标时,应尽量带有各部分内容的个性特点,以达到单元目标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课文学习重点也就是课文教学目标,是总目标最具体的体现,是最小的分解目标。课文目标也应该形成一个有层次性、连续性的循序渐进的系列。
    (四)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性和模糊性
     因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所以语文教学目标具有确定性。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性,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应该主要是指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由于语文教学又是一门艺术,语文学科是综合性、意会性、感受性都比较强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学目标又必然带有一定的模糊性。特殊地说,汉语文的特点决定了汉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比西方国家的母语学科带有更多的模糊性。
    (五)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和复现性
    语文教学目标必须是单一的,但语文教学目标的单一性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是矛盾的。为了使二者和谐统一,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就其最主要之点提出教学目标,这样就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语文教学目标又有复现性的特点,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它着眼于技能技巧的培养,而技能技巧的培养有赖于有计划地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其“运动量”必然大大超过其“发展量”,呈螺旋式发展。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训练目标必须具有复现性。
                  
    二、关于语文教科书的功能特点和结构类型
                  
    顾黄初认为,语文教科书应具有双重品格。它在内容上包含了社会所需的各种知识,在形式上体现了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则,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这样的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必将产生它的特殊功能。
    语文教科书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智德启迪功能
    德,在这里主要是指思想品德修养,其中包含对国家、民族、社会、自然、事业、他人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和感情所产生的坚定的、纯正的、高尚的行为。智,在这里主要是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思想品质和思维品质与语文行为之间关系密切。语文教材在智德启迪方面的功能,实在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二)语文历练功能
     叶圣陶指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和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叶氏的话,既说明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又指出了语文教材的特殊作用:历练的凭借。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能力需要经过反复历练才能养成,而历练的凭借就是语文教材。所以,语文课本既是“教本”,更是“学本”和“练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