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书香校园的文字材料

(2011-06-15 12:37:2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言论摘录

 

理想的学校图书馆什么样?   王珺


 
  关于中小学图书馆的地位,早在1980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中小学图书馆宣言》就指出: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一所出色的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然而我们的中小学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多少作用?图书馆里的书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多少精神养分?那些重复且不适合学生、教师阅读的,显然是为凑足册数而摆在书架上的书,那些书上遍布的灰尘,以及多数时间被锁住的图书馆、阅览室大门,这一切,都足以令关注教育、关心未来的人忧虑。

  在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的12份提案中,有一份《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建议》。说起提交这份提案的初衷,朱教授的话颇耐人寻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把读书这一看起来非常个人的行为放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着实切近了它的本质。身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的朱永新曾激情澎湃地写过一本《我的教育理想》,其中,《我理想中的教师》、《我理想中的学生》、《我理想中的家长》……每一篇都是一首充满对教育的赤诚热爱和理性思考的教育诗篇。当我们谈起读书与教师、学生的成长,朱教授实际上已经开始了他对理想中的中小学图书馆的描绘和展望。

  图书馆应随时随地向孩子敞开

  在发达国家,图书馆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利,我去过的美国、澳洲、日本等基本都是这样。比如在美国,你只要有一封当地人写给你的信,便可进图书馆借书了。还书也不用办什么手续,尤其是社区图书馆,门口都有一个还书的箱子,你往里边一扔就行了,有的人白天没时间还书,就在晚上散步的时候把书扔进还书箱里。朱教授的这种体验使他感到,便利使读书变得轻松愉快,不至于受外界因素的过多干扰,有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因此,他觉得中小学辟出专门的教室作为图书馆、阅览室固然不错,但如果在一个开放的空间、放足够多的好书供学生随时阅读,而省却了借阅手续的烦琐、避免了开放时间的限制,这应该是学校图书馆的理想状态。这似乎不太便于管理吧?丢书怎么办?朱教授认为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孩子。退一步说,即使真的有孩子把书拿回家了,说明他喜欢那本书,孩子爱书不是好事情吗?据朱教授介绍,在江苏已经有学校进行这种开放式的图书管理了,如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在教学楼的每一层都设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图书大角,孩子们放了学就可以看,有的孩子回家后写完作业忽然想看书了,也会跑回学校来找书看。我问过他们校长丢书的情况,据说基本上还没发现少什么书,倒是有不少学生把自己家里的书拿到学校来,使图书角的书更丰富了。朱教授的结论是我们不要低估孩子。

  每次出国,他感受最深的就是无论在火车车厢还是飞机场的候机室里,总是能看到许多老外在静静地看书。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不把读书、学习看成是负担,看成是一种为得到某种荣誉的途径和工具,而仅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才算是进入了学习型社会。感慨之后,他把倡导学生、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作为自己主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让爱书懂书的人荐书管书
  目前国家对中小学图书馆的督导仅有量的要求,却没有对图书配备结构和内容的要求,另一方面,从书的采购来看,图书市场有许多猫腻,其中有多少腐败不敢说,但这种导向至少不是配备好书的机制。朱教授认为负责任的教育者应该把人类文化的精华提供给孩子,把对他们最有益的书放到他们最方便的地方。他一方面建议组织权威的专家委员会组成荐书机构,同时也在身体力行地为教师、学生推荐好书,他主持编写的《新世纪教育文库》(400)目前已出版54种,他的理想是让这套书成为帮助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亲自带领苏州市教育局图书装备中心的老师们到杭州选书,以一个教育心理学专家的眼光,以一个与书有着浓浓情愫的读书狂的眼光,以一个以教育为至爱的市长的眼光,他希望用责任和眼光为学校图书馆配备的图书,真正地满足教师、孩子们的需要,真正地给他们以心灵的滋养。

  我国许多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都不是专业出身,有些学校甚至让一些不适合教学工作的老师拾遗补缺,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更是连专职管理人员都没有。朱教授说:国外大学的图书馆馆长都是德高望重的学者,而公共图书馆也是由社会贤达人士负责管理。我觉得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员应该是有学问的人,最懂书、爱书的人才会对书有感情。他举例说,像张家港高级中学等几所学校图书馆搞得不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校长本身比较懂书。

  书香校园是学校图书馆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苏州大学当教务长期间,朱永新发现,许多大学生根本没有很好地读过名著。他一向认为,不和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眼界一定不会开阔。于是,他为大学生开出一批必读书书目。但他更迫切地感到,读书的黄金时间在中小学,在中小学校营造读书氛围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在调研中,他还发现,不少教师读书太少,视野太窄,对一些教育名著、教育家的重要观点几乎一无所知。他呼吁,中小学教师有两类书必须读:一是孩子们读的书,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以及现在孩子们正在着迷的书。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有对话的可能。二是读教育名著。因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活动积累下来的好的理念和经验是不变的,读这样的书可以少走弯路。他心中理想的教师,就是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要读《论语》、要读陶行知、要读杜威、要读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呢?说起学生的阅读,作为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教授更是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在某种意义上说,读课外书的作用不亚于学课内书,应该把读课外书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他认为,现在学校让学生重复练习占用的时间太多,老师讲得太多。老师应该在精讲精练上下工夫,努力把教学任务在课堂内完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阅读时间。从另一个角度看,正在广泛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进行专题研究时必然要查阅大量书籍资料,因此,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学习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学者与官员的角色之间,朱永新穿梭而行。他说,平生最得意的事是自己的教育理想得以在苏州实践,能够坦荡地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术研究。在正在进行的新教育实验项目中,他选取了十余所学校进行实验,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营造书香校园。这些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提出教育实验的切入口是读好书,倡导学生、教师读书,并把读书看作为学与从教的基础。简单说,就是用读书带动教育改革,建立一个充满智慧和生机的校园。

  在朱教授的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图书馆最终形态应该是书香校园,那时,书的香气就像花香一样弥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读书对老师、学生来说是最自然的事情,他们从书中汲取阳光和水……

  官员与学者的双重角色在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的身上被一种本真所调和,所以,听他讲带领苏州市教育局图书装备中心的老师乘大卡车去杭州为学校购书这样的事,一点也不觉得突兀;听他畅谈理想中的中小学图书馆,不难感受这位政协委员心中洋溢着的理想主义激情和人文情怀。

   朱永新,1958年生,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

 

 

营造书香校园研讨会

朱永新市长报告提纲

()营造书香校园与个体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旨在促进人格的发展和人性的健全,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个人的发展潜能,并为其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人的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实践,二是阅读,二者都很重要,而对于以在校学习为主,尚未踏入社会的孩子来说,后者显得尤为重要。

书籍是历史的浓缩,是人类文明的精华,阅读对于个人的发展水平和终身成都市就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营造书香校园与民族进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邱吉尔: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更重要?印度当时是大英帝国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人口最多,土地最广,邱吉尔首相回答: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林语堂先生说:我们几乎认为,假如没有诗歌,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大唐盛世似乎也从正面印证了他的说法,的确,有些国家,民族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能够征服世界,主帝世界;而是因为它能够拥有文化,拥有精神。

 

新教育实验体系中的书香校园

营造书香校园是教育实践的六大行动之一,说它是之一还不足以表明其重要性,说它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也许更为准确,因为它贯穿于其他五大行动,和其他五大行动互为平台,相得益彰。

(1)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

(2)营造书香校园聆听窗外声音

(3)营造书香校园双语口才训练(如:课前3分钟,口才大交流)

(4)营造书香校园构筑理想课堂

(5)营造书香校园建设数码社区

从新教育实验的实践来看,网络社区建设已经被一些学校纳入了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提高师生阅读,交流的质量,而通过营造书香校园,校园网络也变得充实起来,真正成为师生发展的平台。

 

(一)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

新教育实验发展至今,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来,我们的书香校园建设是没有既定的模式可寻的。

1  着眼于整体环境建设,打造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

2  创造书香班级(宁波万里的书香班级的评价标准)

3  建设高质量的图书馆

4  开拓多渠道的图书来源

(二)书香校园实施的具体形式:

1  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2  开设阅读课,设立阅读节

3  组建社区,出版刊物

(三)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

书香校园的核心是阅读,在实验过程中,各学校结合各种活动和阅读课在采用传统阅读形式的基础上,又摸索出许多新颖的,深为孩子喜爱的阅读形式。

存在的问题:

首先:还不够深入。

其次,范围有待拓宽。

再次,缺少读书指导,读书方式单一。

最后,合作和沟通不够。

我们的建议:

(1)   往深处挖掘,深入观念层面

(2)   拓展广度,从影响孩子、教师到影响父母社会

(3)   往课程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4)   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往特色化方向发展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是2002年开始,我和我的一批同志们努力去推动的一项草根性的教育改革。我们这个实验有一些基本的核心理念,有一些基本的价值追求,但是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帮助教师层的,我们通过六大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和构筑理想课堂,这六大行动,包括加上新父母学校,61的这样的行动,去推动整个的数字教育推进,去推动教师的成长。

  我们是把教师的成长放在整个的新教育实验的核心地位和逻辑机理,我们一直认为没有教师的成长永远也不可能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永远也不可能有孩子的快乐。所以我们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不太一样,传统的教育观往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这个当然是对的,但是是很难操作的,教师没有积极性,教师不快乐,教师不能享受教育这个职业带给他的幸福,实际上学生是得不到发展的。

  新教育实验恰恰我们六大行动都是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所以一大批优秀教师在实验中成长起来。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全国已经有23个省市自治区,有200多所学校,将近300所学校,有9个实验区,在推动我们的新教育实验,一大批农村的教师在实验中成长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与书香校园建设

      作者:朱永新    文章来源:新教育在线    点击数:2554    更新时间:2004-11-30

      引言

      一项以"营造书香校园"为基础的"新教育实验"正在中国的21个省市的205所学校展开。

      这个实验被许多媒体称为是中国的"新希望工程"

      很多年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看到这样一段话,它使我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新教育实验"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

      一、苏霍姆林斯基论读书

1 "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2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3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4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

 

 

 5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啊在读过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20001月版第10

 

 6)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

 

      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20001月版第11

7 对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培养起对科学书籍的感受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

 

      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20001月版第49

8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20001月版第51

9 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20001月版第59

10 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

      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月版《给教师的建议》第167

11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月版《给教师的建议》第168 

12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20001月版第2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