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概念摘要(1)
语文教学的举一反三
校内阅读(举一)、校外阅读(反三)——乐读
课本文选(举一)、读本文选(反三)——善读
课本文选:教读课文(举一)、自读课文(反三)
试论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把握”和语文教学的组织建设
1992年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整体感知”
1.
程序安排的整体性:非分段式理解、打破段落意识、主题的完整性、一课一得
2.
纵向体系的整体性:语文知识体系的循序渐进的整体性放在内心
3.
横向能力的整体性:读、写、听、说尽量结合,大阅读的整体性
组织建设:备课组、教研组建设
说课和授课
一.相通
1.
都必须精心备课、写好教案
2.
都必须站在讲台上进行
3.
都必须兼顾到教与学的双方(设想中的学生)
4.
都要说出目标、设计中每一个步骤
5.
都必须板书
6.
都要布置作业
二.不同
1.
时间不同
2.
内容重点不同:授课解决怎样教与学,说课解决为什么这样教与学
3.
对象不同
4.
方式不同:授课更多启发式,说课面对想象中的学生、观察听众
5.
评价标准不同:授课看学生接受程度,说课看理论水平
对说课的建议:
1.
有情感(自然、大方)
2.
归纳层次:教育理论、教材个性、学情分析(结论),为此将作如下安排:教案内容(从三个维度设计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媒体、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业板书)
3.
理论联系实际
评课的标准
1.
就“课”而评课是首要标准。(教学常规的规范化:教态、仪表、板书、教学语言、驾驭能力;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课堂有高潮;教师指导方式、手段恰当;学生思维活动积极)
2.
是否姓“语”是重要标准(语文课学科性质、语文的教学原则)
3.
是否抓住教材个性是最高标准(教读、自读;文体区别;重点、难点;突破口的寻找)
作文教学的目标:
1.
真切地认识生活(选材)生活中、书本中了解生活
2.
清晰地整理思路(构思)
3.
完美地锤炼语言(词句)
全面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第三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大众教育;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科学、社会、人文、技术的关系,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大主题:
1.
教学观念的改变
2.
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
3.
教学制度的重建(保障)
1.
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与接受还是创生和开发,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资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2.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共同分享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理念、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展,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
传统的教学剥离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学生的思维和个性。新的教学观重结论更重过程,意味着学生面临问题、困惑、挫折、失败,同时可能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却一无所。但这是生存、生长、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不可量化长效,一种丰厚的回报。
4.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从学生学习的传授者变成促进者;从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变成研究者;从学校制度的贯彻者变成建设者。教师的行为: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帮助引导学生、反思合作
课程的几种典型定义:
1.
课程即教学科目(中国)——缺陷:将课程内容与过程割裂,过于强调内容,把课程视为外在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2.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北美)——课程应直接关注预期的结果或目标,即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把课程看作教学过程之前或教学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
3.
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把课程看作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发获得。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核心把教材转向个人。提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课程发展趋势:
1.
从学科内容变为学习者的经验、体验
2.
从目标计划变为重视课程本身的价值
3.
从强调教材到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
从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并重
5.
从实际课程到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的并重
6.
从学校课程到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文本、课文、作品、教材
文本是原始状态,以话语为表征的语义交往。在阅读教学中的文本主要有:课文文本、原作品文本、与作品文本相关联的其他文本、非线性的交互的跳跃的电子文本。
1.
与课文文本的对话——基础层次
2.
与作品文本的对话——拓展层次
3.
与互文本的对话——实践层次
4.
与超文本的对话——解构层次
课程评价的阶段:
1.
测验、测量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2.
描述时期(结果和目标相一致的程度)20世纪30—50年代
3.
判断时期(评价是判断过程,目标、过程本身需要评价)20世纪50、60年代
4.
建构时期(评价看作评价者、被评者协商进行共同心理建构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至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