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3
(2013-07-20 08:51:00)分类: 名师书斋 |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五)C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利川市教学研究室
三、经典课例欣赏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经典课例《长相思》
【课题说明】《长相思》一课安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组“思乡怀乡”这一主题里。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中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其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塞之雄奇风情的描写,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如果说,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表现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在《秋思》中表现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那么,词人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同时,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
课标教材编入这首词(包括同组的《泊船瓜洲》、《秋思》)的主要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二是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学习体会来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学习领悟表达方法);三是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从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王老师用他创立的诗意语文的理念和策略教学这首词,真正做到了让诗意充盈着课堂,实在值得我们深入解读、学习借鉴。
【课堂实录】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生朗读)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生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生齐读)
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好,默读《长相思》。(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师:现在 王 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好,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身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
生: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他的心在家乡。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生: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心总是牵挂家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
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作者的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生齐读)
【点评: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王老师自然深谙此道。第一板块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读懂“词意”上。上课伊始,教师用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概括了王安石《泊船瓜洲》和张籍《秋思》中的乡愁。温故而知新,十分自然地引发学生对纳兰性德乡愁的探寻,探寻词人心迹的路径是什么?那便是反复的朗读。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4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停顿适当。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又由整体上感悟词人“非常思念家乡”,到从字里行间具体叩问其“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读的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此时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身心分离的乡愁。
朗读需要指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教育无痕,这是教学之高境界。诸如“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到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教师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词意,习得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并且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反复朗读,多次与文本对话,看似简单,实难做到。这一步为本课读出“词情”“词心”奠定坚实基础。】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师用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
师:一起来,预备起。(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睛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深情朗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我看到了一个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那一份幸福,这里只有━━(生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啊!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生齐声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生齐读全诗)。
【点评:读中想象、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却看“词情”如何读出来?先由教师配音范读、学生齐读,一起“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朗读声中闭眼想象:“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神思”即心之思,吟咏中放飞想象。学生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到了三四百年前词人在征途上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情形,在想象中舒展所思所想。然后教师话锋一转,在纳兰性德心里,他的家乡又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由此转入“心系故园”另一层面的想象,并要求把想象诉诸文字。学生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写话时,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学生,想象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想象是极其丰富的,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体味到“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韵味。然而“聒碎乡心梦不成”。军旅途中的帐篷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教师板书一个大写的令人心碎的“碎”字,……再次朗读课文,令学生荡气回肠、唏嘘不已。设计两次想象,足见教师教学的艺术匠心━━它既起到情感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又一石多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张力。从提升阅读能力说,它使学生从词句中发现想象的空间,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情的感染说,对比更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使之沉浸于氤氲的情意之中。这情意,是乡情,是亲情,更是诗情!】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得好。谁还想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你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然的话,如果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既然身在征途,你就应该一心干你的事业,为什么还要对故园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想念家人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孩子们,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问“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深情的妻子啊!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好,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来问一问,你把“君”字改成━━
生:父
师: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朗读)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笑声)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你就是他的父亲了。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老父来日不多了,不知还能见儿几面啊!还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
生:(朗读)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我不是轻离别啊!(生默读《长相思》)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笑声)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全文)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掌声)
师:好,下课。
【点评:按理说课上到第二板块,学生已被这首词中的词意、词情感染感动得酣畅淋漓的了。教学可以见好就收,再往下教会有“蛇足”之嫌了。然而不!“互文印证,读透词心”,教学又一次提升到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教师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冒了出来。这时,教师拓展诵读内容,呈现了纳兰性德在征途上写的一首题为《菩萨蛮》中的两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词人这一自问正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的。让人惊叹的是,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用理性思考替词人作出回答(这是通常的教法,诸如戍边是为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等),而是用一句“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再次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等,展开了一场教师参与其中的既饶有趣味又感情沉郁的情景对话。在情景对话中学生把“问君”改为“问夫”“问父”“问儿”“问哥”而反复诵读,情真意切。然后再读《长相思》,在词中让作者自己作出回答。学生从人物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这是教学的又一高明之举。至此,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鲜活的心灵展示在我们面前了。这里,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语文呀,不是解释,不是说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
【欣赏借鉴】
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知识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古诗所蕴涵的感情往往难以感悟理解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求和实际,通过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来帮助学生感悟理解。但如果过多地引进大量课外材料,甚至有的离文本很远,只会削弱和冲谈文本的教学,最后落得两败俱伤。要做到拓展延伸恰到好处、收到实效,教师必须首先拓展自己的视野。王老师教《长相思》,三十六个字的词,他查阅了一万多字评鉴《长相思》的文字,终于从中找到了教学的灵感,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己创立的诗意语文的理念和策略实施教学,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着力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以荡气回肠的朗读、充满对比的想象和拓展转换的追问,向我们展示了他着力构建的充盈着诗意的语文课堂。具体地讲,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
一是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与理解。有专家指出,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也就是要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王老师执教的《长相思》就是在保护“诗”,就是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使其免于被拆解、被蒸发。那么,这种保护的最佳策略是什么呢?就是“读”,因为“诗活在诵读下,诵读保护着诗的存在,诗即诵读。”因此,诗词教学,“读”是它的主旋律。教师究竟怎样对“读”的指导进行细化,让“读”真正成为诗歌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以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呢?王老师在这课教学中给我们做出了示范:王老师用“读”贯穿于整首词的教学,突出了“诵读”为主线,巧妙地引导学生自由地读、反复地读,从而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他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让《长相思》在诵读中流淌,这里的“读”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它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感情”、“有节奏”,解读出了“味道”与“感觉”,这可以说是对诗作为一种完形存在的深刻尊重与理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理解文本之后,王老师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性的诗歌般的声音范读课文,循序渐进地浮载起“长相思”的意境,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美梦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情切、思乡的无奈、思乡的痛楚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特别是这种范读,将静止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使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体现出了精神的力量,启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总之,这样的“读”能把词魂、词情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记忆中,使学生在与词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螺旋式上升的诵读中,将词中的完美形象在心底扎根。
二是善于引导学生在“想”中内化与拓展。中国诗词的丰富意象决定了它深沉的内涵和表达的含蓄,如何把诗歌教学的浑厚内在特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它一起深呼吸?这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想象。在本课教学中,王老师设计了一个“想象词的画面,在吟咏对话中体悟”的环节:在音乐声中和王老师声情并茂范读的感召下,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并通过一次次的诵读直接与作者展开了对话。“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什么样的情景?”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王老师又将话题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们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如果说,曾经听过,也曾明白过语文课堂要创设意境,一种与文本贴近的意境,以引发的想象拓展,可却还是不曾意想过意境的贴近能达到这样一个极致;如果说,曾经听过,也曾经明白语文教师要有一种语文的气质,善于营造学习语文的情境,可不曾意想到这种气质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水乳交融的高度。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在如此地想象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怎么能不深切呢?此时的课堂就是一首动人的诗、丰富的词!一幅清丽的画呀!在《长相思》一课中,王老师前后四次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四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读诗后谈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听诵读看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听音乐写故园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度想象。这里通过一次次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种种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与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地呵护,又是对诗作为一种召唤结构、一种空白张力的主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