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2
(2013-07-20 08:48:54)分类: 名师书斋 |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五)B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利川市教学研究室
(二)怎样有效实施诗意语文
1、实施诗意语文的基本原则
(1)诗意的灵魂━━价值引领。诗意语文,其核心、其灵魂是“价值”一词。王崧舟认为,没有高尚价值引领的语文,是庸俗的语文、粗劣的语文,甚至是罪恶的语文。
(2)诗意的血脉━━文化传承。王崧舟说过,诗意语文,应该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美丽姿态,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诗意语文,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走进积淀着五千年民族精魂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无不深深地烙着民族文化的印记,无不流淌着民族精神的热血;诗意语文,就是要让这种传承了数千年历史的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继续发扬;对语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我们应生出一种敬重、一种亲近、一种珍爱、一种惊叹。
(3)诗意的旋律━━精神诉求。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是尊重学生的精神诉求、千方百计地满足学生精神诉求的语文。就文本而言,它是作者的一种精神诉求,因为作者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内心,作者有着太多的梦想、太多的思索、太多的困惑、太多的迷茫、太多的觉悟、太多的感慨、太多的痛苦、太多的喜悦……凡此种种,积蓄日久,所以必有一吐而后快的冲动,于是诉诸笔端、化为文字;就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言,本质上也是一种精神诉求,因为文本作为一种召唤结构,在让学生分享作者有关人生、自然、社会、内心的种种经验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勾起学生原有的关于人生、自然、社会、内心的种种经验,而这勾起的种种经验,足以让学生产生一吐而后快的冲动,这也正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精神诉求。
(4)诗意的光华━━生命唤醒。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应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闪耀生命光华的语文;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知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唤醒。
(5)诗意的情怀━━感性复活。王崧舟说过,诗意语文,不是知识的堆砌体,因为它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诗意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诗意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小学阶段的学生,其精神的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他们大多是形象观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想象再现强于实证推理。这一时期的学生,是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的。说白了,他们是在读书中学会阅读的,是在习作中学会作文的,是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听说的。所以,仅仅靠传授大量抽象的语文知识,是绝对培养不出良好的语文素养的。
(6)诗意的风采━━个性高扬。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语文;语文是“艺术的空壳”,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语文的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7)诗意的神韵━━智慧观照。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呼唤一种高智慧、大智慧的观照和统领。诗意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智慧的结晶。所谓知识,那是看见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欣赏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所谓智慧,它看见的不仅仅是这粒沙子,更是这粒沙子背后的一个个缠绵悱恻的故事,它欣赏的不仅仅是这块石头,更是蕴含在这块石头中的一个个鲜活赤诚的灵魂。
(8)诗意的境界━━心灵对话。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心灵对话的语文。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有之义。
2、实施诗意语文的基本策略
(1)开掘教学目标诗意的策略━━整合与融入。语文教学目标,关涉多种元素,其实现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有些目标,落实一个是一个,相互之间各不搭界,此所谓“点式”的落实;也有些目标,前后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需要一个挨一个地逐次落实,此所谓“线性”的落实;还有些目标,既非点式,也非线性,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的实现都同时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目标的达成,此所谓“网状”的落实。所以,王老师认为,倘以诗性的尺度观照语文教学目标,则“网状”的实现过程最富诗意。因此,尽可能地将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习惯、思想、情感、态度等目标编入一张有机的、整体的网,当是诗意语文的一种自觉追求。
【案例片段】《二泉映月》中的一个目标“读写并懂得以下新词:茫茫月夜、一泓清泉、流水淙淙、如银月光、静影沉璧、月光照水、蜿蜒而来、水波映月。”王老师认为,这个目标可以有以下三种实现方式:
①初读检查中的“点式落实”。就是在初读全文之后,出示上述八个新词,或指名读,或流水读,或集体读,解决正音问题。然后,重点请学生说说对“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蜿蜒而来”这些相对陌生的新词的理解,甚至还可以将上述新词重新放回课文的相关语句中读一读,体会它们各自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②随文识词中的“线性落实”。即对上述新词的教学不单列一个环节,而是将它们搁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之中,随文解词、逐次落实。当然,具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因词、因文而异。像“如银月光、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可以一读而过,不作驻留;对“一泓清泉、流水淙淙、蜿蜒而来”不妨略加解释,体会意味;而“茫茫月夜、静影沉璧”则须咬文嚼字、细细品味。
③整体语境中的“网状落实”。就是先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所有描写“二泉映月”景色的词句,从中选定上述八个新词,呈现时将其做如下排列: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蜿蜒而来
流水淙淙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然后,请学生反复诵读这组词语,开始不妨两个词语作为一组读,叫一位读一组,要求读出节奏和味道,最后可以全部连在一起读,读时继续关注读词的节奏和韵味。接着让学生展开想象:“你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感受和心情如何?”交流之后,可以让学生带着各自的感受和心情再读这八个新词。最后,顺着学生对美好景物的感受,设置疑问:“这景这情对瞎子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教学借此转入到精读环节。
试想,哪种目标落实方式富有诗意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开掘教学目标的诗意,就是尽可能地为那些貌似“自闭”的目标寻找内在的、深层的意义联系,使之结为一个有机的网状的目标群落。这样一个结网的过程,是需要一种诗意的敏感和想象的。
(2)彰显教学结构诗意的策略━━陌生与期待。陈钟梁先生曾以一种颇具诗意的方式来描述教学结构的诗意:导言━━未成曲调先有情;提问━━惊风乱飐芙蓉水;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小节━━似曾相识燕归来;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王老师认为,其实,教学结构的诗意,主要体现于它的“独特性”。对学生而言,每一堂课,都应该成为一个不可复制的唯一的存在。唯其独特,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唯其独特,才能不断保持并扩张学生的学习投入;也唯其独特,才能形成各自的教学个性与风格。
【案例片段】王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教学结构的呈现和延展大体上表现为这样一个过程:
①探日━━“理”的寻思。先听写“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四个新词,再探寻“车盖和盘盂”、“沧沧凉凉和探汤”、“车盖和沧沧凉凉”、“盘盂和探汤”这四组词语在辩日语境中的特殊关系,引出辩日这个矛盾的焦点。这个过程,学生不断感受到一种陌生、一种惊讶,他们心中悬疑迭起:干吗要以这种方式听写这四个词语?四个词语以这样一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呈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②辩日━━“趣”的体验。围绕文中两小儿辩斗的语段,以四个递进的层次呈现四种辩斗的方式。第一层次,同桌对读,限于字正腔圆;第二层次,同桌演读,复活文字情味;第三层次,师生范读,还原辩斗场景;第四层次,全班辩读,体验角色情趣。每个层次的转换,都让学生意想不到、意犹未尽:啊?原来还能这么辩啊!
③悟日━━“智”的启迪。通过“小儿”、“孔子”的多重角色置换,感悟各自的内心体验,提升辩斗的思想含量,再以“孔子究竟会不会说”这一悬疑结束教学。 王小庆 先生在解读这一课境时,曾这样认为:课堂内“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莱辛语)被定格,它将课堂文本的不确定性留给了读者,让读者去想象,去完成这件艺术品的终极意义。
(3)传递教学语言诗意的策略━━造型与表现。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自然离不开诗意的教学语言,但诗意的教学语言并非只是一味的华丽、绚烂、文学化,那种大段的、话剧式的、独白意味的教学语言,常常是对“诗意”的一种“去诗意”。诗意的教学语言,关键在于它的表现力和穿透力。王老师认为,语言的表现力,跟语言的造型密不可分。在教学语言中,提问语言、讲述语言和评价语言尤其需要注意造型。充满诗意的语言造型,对学生的影响和感染是潜移默化、伏延深远的。
【案例片段】下面是王老师教学《慈母情深》的片段。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造型与表现”的一些具体操作策略:
①聚焦、强化━━提问语言的造型。比如《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个提问,第一步,直问学生:“鼻子一酸”是种什么感觉;第二步,反问学生:母亲明明已经将钱给了“我”,一元五角,一分没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按理说,“我”应该感到怎样;第三步,追问学生:此刻的“我”不但没有丝毫的高兴、丝毫的快乐,相反,此刻的“我”只有伤心、只有难受、只有鼻子一酸的感受,为什么?(稍顿)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
②体认、激励━━评价语言的造型。如学生朗读了《慈母情深》的重点语段之后,老师的评价语言:“那么长的一段话,你不但没念错一个地方,还读得这样通顺,这样字正腔圆,可见平时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听得出,你在努力,在一点一点的进步。跟第一次朗读相比,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③灵动、机智━━讲述语言的造型。如《慈母情深》中,教师对学生有如下随机的讲述:一是针对文字情感的讲述。当学生读懂了母亲疲惫的神情时,老师说:“母亲的眼睛会说话呀!然而,这一切,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此时此刻,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发现,母亲的背不再坚挺,母亲的脸不再红润,母亲的眼睛不再清澈、不再炯炯有神。母亲啊,我的母亲!你怎么会变得如此憔悴、如此瘦弱、如此疲惫?”(稍顿,全场一片静寂)二是针对言语知识的讲述。当学生体悟到文中一个排比句的表达情味时,老师说:“说得好!这就叫做一语中的啊!第二句呢,尽管意思完全相同,但是,四个表示‘立刻’的词不同了,所以,就无法形成一种排比的语势、排比的节奏,所以,那种急促的、忙碌的感觉就被淡化了。是这个理儿吧?”
(4)营造教学氛围的策略━━渲染与烘托。王崧舟认为,教学氛围的诗意,主要在于它深含着的情感价值。氛围是一种“场”,氛围的诗意是一种场的效应。在一个诗意的“场”里,教师与学生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其间,或设身处地、或身临其境、或感同身受、或心驰神往,共同进入一种“审美”的精神状态。
【案例片段】下面是王老师教学《鱼游到了纸上》的一个片断:
①“在场”氛围的营造。
师:(课件呈现: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突然听到这么一声喊叫,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我觉得非常奇怪,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来了呢?鱼不是生活在水里吗?我就想过去看个明白。
生:我的脑子里有千万个问号,鱼一离开水就会死的,它为什么还会在纸上游来游去?我也想过去看看。
师:还有谁也想迫不及待地挤过去看个究竟?(生纷纷举手)
师:好的,哪位来演这个小女孩?(指名一学生起立)我请她喊这一声,你们注意,作出你们的第一反应。(手指着教室)这是在茶室的后院,这里有好几口金鱼缸,青年就在这儿画画。一开始你们都没注意,东张西望,走马观花。突然,你们的耳边传来这样一声惊奇的喊叫━━
生:(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其余学生纷纷围到读句子的同学身边,气氛热烈)
师:(走到学生身边)请问,是什么把你吸引过来的?
生:是小女孩惊奇的喊叫。
生:是小女孩惊奇的叫叫
生:是小女孩对青年画画的惊叹。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都说是小女孩的叫声把你吸引过来的,真的如此吗?(稍顿)我们听,假如小女孩的喊声是这样:哟,金鱼画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课件呈现:哟,金鱼画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还是惊奇地喊,还是惊讶地叫,请问,你还会作出刚才那样的反应吗?
生:(齐答)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喊没有那么惊奇。
生:我想画就画呗,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自己也会画的。
生:金鱼每个人都会画的,我们何必挤过去看呢?每个人都会画。
师:说得是呀!所以,真正吸引你过去的,真正让你迫不及待想看个究竟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游”。
师:这个“游”字,是对青年画鱼的惊叹!读着这个“游”字,我们仿佛听到了这样的赞叹━━
生:画得太棒了!
生:真是画得栩栩如生啊!
生:他把金鱼画得跟活的一样!
生:画得太像了,跟真的一样!
生:他画画的水平简直是超一流的!
师:是的,这一声声的赞叹,都汇成了这样一句话━━(课件呈现: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采用“拟境”的手段,引领学生还原了女孩赞画的那个生活场景,使学生更真切、更传神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的语言情味。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教学氛围中,教师的渲染和烘托,学生的角色体验和文字品味,都和他们自身的生命情态紧密相连,可谓“情趣盎然、理趣通达”。诚如张弛所言:“对成功的语文教学来说,诗意是它的本色,是它的活力,是它的灵魂,是它的生命,是它的最高境界。”我们追求语文教学的诗意,旨在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发现诗意、感受诗意,在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学氛围中,探求人生的意义和家园。
(5)唤醒主体诗意的策略━━感悟与陶冶
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从教师的角度看,就是要教出语文的诗意;从学生的角度看,就是要学出语文的诗意。其实,诗意的教和诗意的学是交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但最终,诗意语文的价值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诗意唤醒和陶冶来实现的。王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种引导学生感悟与陶冶的具体策略:
①举象━━还原语言的生命图景。就是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意象,从而实现语言视域和生命视域的融合,乃是诗意语文的基本策略。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王老师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借此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车夫的脸,并引导学生透过车夫这一脸的特征去把握他的生活境遇和社会地位,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假如自己在现场会怎么做,最后引出鲁迅先生对待车夫的细节描写。孙老师认为,基于审美解读的诗意语文,应力求透过文本描绘的感性形式(即物象形态),着力揭示它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本质。
②造境━━创生语言的生命境域。王老师认为,引导学生感悟和陶冶,要在举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创造出某种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在这里,情境指向课堂、意境指向文本、心境指向学生,它们统一于“不朽的文字”。“境”意指一种“象”的连续体,是各种“象”的剪辑、叠加和组合的产物,是一种氛围,一种场。比如《长相思》中“身在征途”的象的还原,“心系故园”的象的创生,将这两种连续呈现的“象”加以剪辑和重组,就形成了一种孤独、寂寥的课堂情境和文本意境。造境,是审美解读的完形法则在诗意语文实践上的某种自觉回应,它有效避免了肢解化知性解读的偏颇和局限。
③入情━━体验语言的生命温度。就是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引导学生体验其所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在这里,“情”既是一种教学的动力和引力,它驱使学生沉入文本,心甘情愿地与文本做多层面的、深入的对话,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目标,是语文课程本体意义上的存在。显然,“情”在诗意语文眼中是手段和目的的同一体。比如王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通过对总理办公室中“宫殿式”的想象和“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的还原,在“豪华之象”与“简朴之象”的多重对比中,创生出一个“惊讶、难以置信、不可思议”的情境,进而激发学生对总理高尚人格的感动和景仰的心情。
④会意━━感悟语言的生命哲思。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并理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趣和意蕴。从根本上说,诗和思是相通的、殊途同归的。拒绝哲思的诗是肤浅的,消解诗意的思是苍白的。诗意的背后总是承载着对生命、对自然的一种当下的洞悉和了悟。比如王老师教学《草船借箭》中引导学生对诸葛亮“笑”的品读,通过他多重引导使学生体认到,笑鲁肃是因为他的忠厚,含有“嬉笑”的意味;笑曹操是因为他的多疑,含有“嘲笑”的情绪;笑周瑜是因为他的狭隘,含有“耻笑”的成分;笑自己是因为他的智慧,含有“欢笑”的情趣;笑大雾是因为他的妙算,含有“颔笑”的韵致。
⑤求气━━触摸语言的生命律动。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诵读品评,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以声求气”是“桐城派”文论和创作的一个核心范畴,“气”是语言承载的生命的律动和张力,“气”存身于语言的“声”,或者说“气”与“声”具有生命的同构性。而文字本身是不出声的,就像断了气的生命。因此,曾有人把书面语言比成将美酒变成白开水的“罪恶的漏斗”,本来依附于语言声音的极为丰富、微妙的意蕴全都从这漏斗中流失了。而诵读把无声文字还原为有声语言,在这还原过程中就有可能比看更容易、更快捷、更全面地把握语言的思想内涵,特别是进入语言的情感状态和精神世界。
⑥寻根━━摄取语言的生命传承。就是在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活动的产物和精神活动的结晶,从一开始就与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化论视域下的诗意语文,对文字的文化意味自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追寻。比如《江雪》中的“钓”,从表面上看,钓是钓鱼,一个物化的现世意象。但从文化的角度品味,则“钓”是“不钓之钓”,渔翁之意岂在“鱼”?在这里,“钓”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宣告,一种静观其变的智慧,一种东山再起的抱负,一种无所畏惧的气度。一个“钓”字,承载着多少中华文化的基因。王老师曾说过,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个梦的诞生,是对生命超越的祈祷。尼采向我吐露了这一秘密:“我就是那必须永远超越的东西。”因为,我是人!人必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