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2014-11-11 19:41:17)
标签:

育儿

分类: 观课议课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牛月英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69---70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及实物投影。

学具:每人一张学习卡。

教学设计

一、直接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汇报(预设,什么是比?学比的意义?比的知识与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有什么作用?等。)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好吗?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把我们的小伙伴淘气的照片带来了,大家请看,(出示图片A),(非常帅气吧),可还有几张大家想不想看?(想)后面的几张和第一张比,你觉得那几张更像第一张呢?那几张不像?

生汇报:(D、B和A比较像或D和A比,照片大了许多,B和A比,缩小了等)

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这到底和什么有关?你们先猜猜看。

生猜测。(可能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系)

那大家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让数据来说话。现在我把这些照片放到方格纸上,(把图片逐渐隐去)。请大家看。

三、小组探究,初步感知

1. 验证:(点击课件,隐去照片,出示长方形的长与宽数据)。研究像或不像的图片与图A的长与宽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组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

(1)请大家翻到111页,看图2,把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写在学习卡上,自己先思考图B的长、宽与A的长、宽有什么关系,然后逐个突破。

(2)有想法后小组交流。

(3)组长把你们组的发现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归纳小结,拓展延伸

现在你能归纳一下怎样的照片像,怎样的照片不像吗?如果让你再画一个与A像的长方形,你能画出来吗?

( 师:A,B,D这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或者说宽是长的2/3,具备这样特点的长方形都比较像。)

四、建立模型,理解意义

1.自学课本,自己感知

那究竟什么是比?请大家翻开69页,仔细阅读“认一认”并完成以下任务。

学习卡的2题

(1)两个数_____  ,也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6÷4=6︰4=1.5 , 6︰4读作_____,6是比的_____,4是比的_____,   1.5是6︰4的_______。

(3)  4÷6=______ =2/3, 4︰6读作_______,  4是比的______,6是比的________, 2 /3是4︰6的______。

可以看出:6︰4_____4︰6(填=或≠)

2.补充内容:

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现在的比号。

3.  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对照刚才的图形举例说说几比几,比如6比4,长方形的长是6,宽是4,长与宽的比就是6比4,它表示6÷4;谁知道4比6表示什么?

4. 用比的知识解释刚才比较像的理由。

刚才我们说的都是同类量的比,(同类量,要是长度都是长度,要是质量都是质量),其实我们以前还学过速度和单价,你们记得吗?速度等于什么?单价等于什么?

5.填一填,说一说

请把70页的表格补充完整。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对速度,单价的认识。学了比以后,我们知道速度实际也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反过来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速度。像这样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

五、前后知识的联系

想一想,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先与同桌交流,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讨论:1.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说明理由。

   2.比值可以是哪些数?

   3.今天我们学习的比与体育比赛中的比分一样吗?

六、假如你是“比”,你想说些什么?

 

 

附:学生学习卡

学生学习卡

一、利用附页111页的图2研究,图片“像”与“不像”究竟与长方形的长、宽有怎样的关系?(写在右下面)

            

A

B

C

D

E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学 69页的“认一认”,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两个数_____  ,也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6÷4=6︰4=1.5 , 6︰4读作_____,6是比的_____,4是比的_____,   1.5是6︰4的_______。

(3)  4÷6=______ =2/3, 4︰6读作_______,  4是比的______,6是比的________, 2 /3是4︰6的______。

可以看出:6︰4_____4︰6(填=或≠)

三、想一想,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先与同桌交流,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分数

              

除法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讨论:1.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说明理由。

   2.比值可以是哪些数?

   3.今天我们学习的比与体育比赛中的比分一样吗?

 

备注:

本节公开课于2013年10月5号在六(3)班教室进行,听课的老师有李小军、李巧梅、卫喜翠、杨秀清、张培云、邢玉婷、赵素芳、石军、闫丽娜、李巧珍、李芳芳、程爱梅、桑涛涛。

 

《生活中的比》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牛月英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及实物投影。

学具:每人一张学习卡。

教学流程:

一、直接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汇报:

1:什么是比?

2:学习比的意义?

3:比的知识与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

4:比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好吗?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把淘气的照片带来了,大家请看,(出示图片A,(非常帅气吧),可淘气看了以下一张照片他不高兴了,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齐答:想。

师出示余下的照片并提问。

师:后面的几张和第一张比,你觉得那几张更像第一张呢?那几张不像?

生观察后回答。

生:比较像,图C和图E一个太胖了,一个太瘦了。你们说的就是淘气生气的原因。

师:图B、图D和图A像,为什么?其他两张为什么不像?这到底和什么有关?你们先猜猜看。

生猜测。

1:可能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系。

2:与长方形的形状有关。

师:那大家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让数据来说话。现在我把这些照片放到方格纸上,(把图片逐渐隐去)。请大家看。

三、小组探究,初步感知

1. 验证:(点击课件,隐去照片,出示长方形的长与宽数据)。研究像或不像的图片与图A的长与宽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组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

(1) 请大家翻到111页,看图2,把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写在学习卡上,自己先思考图B的长、宽与A的长、宽有什么关系,然后逐个研究。(一般把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边叫长方形的宽。)

(2) 有想法后小组交流。

(3) 组长把你们组的发现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发现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所以他们比较像。

小组2:我们发现A的长是B的长的1/2,宽也是1/2D的长是A的长的2倍,宽也是2倍。

小组3:我们发现ABD的宽都是长的2/3,所以他们比较像。

小组4:不像的两张照片,它们的长和宽都具有这样的关系,所以不像。

3.归纳小结,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来归纳一下怎样的照片像,怎样的照片不像?

师:ABD这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或者说宽是长的2/3,具备这样特点的长方形都比较像。)

师:如果让你再画一个与A像的长方形,你能画出来吗?

1:长方形的长18,宽12

2:长方形的长15,宽10

3:长方形的长1.5,宽1

……

四、建立模型,理解意义

1.自学课本,自己感知

那究竟什么是比?请大家翻开69页,仔细阅读认一认并完成以下任务。

学习卡的2

1)两个数_____  ,也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6÷4=64=1.564读作_____6是比的_____4是比的_____,   1.564_______

(3)  4÷6=______ =2/346读作_______,  4是比的______6是比的________2 /346______

可以看出:64_____46(填=或

2.补充内容:

师: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现在的比号。

边说边板书:

6÷4=6/4=                     1.5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3.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对照刚才的图形举例说说几比几,比如6比4,长方形的长是6,宽是4,长与宽的比就是6比4,它表示6÷4;谁知道46表示什么?

生:46表示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是46

师:所以我们要记得4664是不同的。

4. 用比的知识解释刚才比较像的理由。

师:刚才的一组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都是32,宽与长的比都是23

5. 引入不同类量的比

师:刚才我们说的都是同类量的比,(什么是同类量?就是两个量要是长度都是长度,要是质量都是质量),其实还有不同类量的比。我们以前还学过速度和单价,你们记得吗?

生:记得。

速度等于什么?单价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单价等于总价除以数量。

师:今天我们也可以用比的知识来解释。请大家翻开数学书的70页。

6. 填一填,说一说

请把70页的表格补充完整。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对速度,单价的认识。学了比以后,我们知道速度实际也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反过来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速度。像这样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

五、前后知识的联系

想一想,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先与同桌交流,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讨论:

.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说明理由。

.比值可以是哪些数?

.今天我们学习的比与体育比赛中的比分一样吗?

(小组拿着学习卡一一汇报,统一答案)。

小组1:比的后项不能为0,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不能为0

小组2:因为分母不能为0,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小组3:我们汇报比值,比值可以是分数,小数,还可以是整数。

小组4:我们组觉得今天学得比和体育比赛中的比不一样,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两个队之间的分差,今天我们学的比是两个数的比,是除法。

小组5:我们有补充,体育比赛中比如60,比分可以为0,而我们今天学的比的后项不能为0

小组6:我们觉得比分是算的两个数的差,比是两个数的相除。

六、假如你是,你想说些什么?或者说你学到了些什么?

1:我知道了什么是比,两个数相除,也叫做两个数的比。

2:我知道了比有前项、后项、比号,比值

3:我还知道了比是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4:我还知道了除法、分数和比是有密切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比号相当于除法的除号,分数的分数线;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分数的分数值。

师: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比,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比的知识等着大家去学习,我们下节课继续,下课。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晋城市实验小学     牛月英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的效果是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开始备课时,便对这一节课呈现的情境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产生困惑。在这么多情境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知识联系?为什么从照片入手?对比的认识起的作用是什么?怎样让学生过渡到比呢?该不该按照教参说的那样教学呢?我很困惑。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留下的空间很大,教师必须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用数学眼光,甚至是数学教师应有的敏感灵性才能正确地把握教材。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使用教材,并让教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建立起比的概念?

   对此,我在脑海里不知过了多少遍,一遍遍的梳理,一遍遍的否定,一次次的灵感出现,一遍遍的修改,才有了最后的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学生初步接触的知识,我主要是通过三个环节来教学的:

   首先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比,在这个环节,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一组照片,看哪些照片比较哪些不像 并猜猜为什么有的,有的不像,学生猜测后让学生验证,看看究竟与长方形的长、宽会有怎样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把长方形的有关数据写下来,观察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先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有了初步想法后然后小组交流,大家汇报的非常好,找出了像与不像的道理,的一组他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不像的一组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再画一个和A比较像的长方形你能画出来吗?把这一知识拓展,让学生体会这一图形的共性。

   其二,在认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的名称、读写法时,我让学生自学,自学完了完成学习卡上的第2题,这样他们自学有针对性,同时运用于题目中,并且在运用时渗透了6446是不一样的,然后再运用刚学到的比的知识解决刚才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就是64,而46表示宽与长的比,二者是不能交换位置的。我觉得这是一个亮点。但在这个环节里,我觉得学生通过自学习得的知识是牢固的,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其三,在自学了比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对分数、除法作比较,而是让学生对照刚才的长方形,来再次说一说,A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64B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32C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38A长方形的长与B长方形的长比是63等等,让学生体会比与我们创设的情境有这样的关系,也体会到比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比产生的必要性。这里由于本人的紧张,也由于课件晃眼,只顾看课件,学生说的不完整我都没听出来,太不应该了。

   其四、当运用比的知识解决了长方形的问题后顺理成章的总结,这都是长度单位间的比,我们把这样的比称为同类量的比,其实还有不同类量的比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速度和单价,你们还记得速度怎样求?单价怎样求?进而让学生计算谁的速度快?哪个单价高?通过计算,学生理解了速度实际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单价是总价与数量的比,将比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紧扣了主题生活中的比

   其五,我以假如你是’”,你想说些什么?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学生有点不知所措,当我再次启发,也就是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才恍然大悟。看来没有用过的方法学生还需要适应。

   其六,就是预设的让学生比较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因为我觉得如果让学生真正理解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个难点突破了,下节课学习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未尝不可。如果只让学生学习69页和70页的练一练,会显得对比的认识不够全面,因为仅仅是同类量的比,所以决定将不同类量的比也放在这节课中,这样先让学生建立起比的比较完整的概念,把分数、除法与比的比较放在下节课中。这就是我临时调整的原因。

   教学反馈说明这样处理教材并安排教学,突出了重、难点,使学生精力集中,有充分的练习消化时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