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文: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宣传教育模式探究
标签:
慈善公益张军文志愿哥志愿者 |
张军文: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宣传教育模式探究
摘要: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志愿服务工作通过深入乡镇、走进社区,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同样是真正实现与群众沟通、交流“零距离”,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的有力形式。但是,志愿服务建设需要面向新时代、紧跟新趋势、打造新模式,因此在宣传教育活动的项目形式、组织制度和生态模式上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更好地突出思想引领、价值引领,传播文明理念、弘扬时代新风成为社区志愿服务宣传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宣传教育;路径模式
一、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宣传教育的意义
(一)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载体
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指示,要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而这其中,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合力,精准对接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实效中,需要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这些都离不开志愿服务的理论宣讲工作。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社区志愿服务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毛泽东的实践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党和国家一路沉淀的科学理论、方针政策、主流价值、文明观念都需要通过“宣讲”来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这需要在志愿服务的领导机制、组织形式和项目运行等方面突显出独特的中国底色。在引领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化,开展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的志愿服务过程中,丰富新时代志愿服务研究。
(二)活跃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形式
关注社区贤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落脚点,更是探索志愿服务“品牌”和“特色”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服务活动中,在推进志愿服务便利化、普及化的基础上,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和宣传教育,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加强社区贤能文化建设成为了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形式。
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工作要互联互融。建设数量充足、构成多元、扎根乡土、富有活力的志愿者队伍,在畅通渠道、创新载体、搭建平台的基础上,广泛设立有人员、有项目、有管理的服务站点,让更多群众深度参与和持续参与,不断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推进落实各项政策及事项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工作需要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嵌入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体系,进而自上而下发挥志愿服务助推国家治理的效能。这也是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融入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背景,激发社会活力、重建公共性的现实需要。
各种主题的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在社区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动员广大群众,激发社会参与,为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渠道,也日渐成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宣传教育的模式
(一)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思想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志愿服务体系的全面布局和融合确定了政治定位和文明本位,这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创新的航向灯塔和指路明灯。同样,在志愿服务宣传教育中也是首要本位。
新时代中国志愿服务宣传教育的整体性发展,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互照应、协同联动和有序衔接。在锚定政治定位的基础上持续推进。
(二)下沉覆盖+志愿服务惠民落地
志愿服务宣传教育要能够“沉下去”。一方面是架构体系的下沉覆盖,推动各级文明委成员单位结合自身职责和优势,建立对口联系、定向帮扶机制,组建志愿服务队,就是要把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市拥有的志愿服务优质资源进一步下切和细化至社区机构和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另一方面是惠民落地的下沉覆盖。真正用好理论、文艺、技术三条思路,在“定位、定标、定法”三个维度上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三)品牌打造+志愿服务多维体系
暑假安全预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反诈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疫情防控应急知识科普宣教活动;党史宣传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四色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可以在这些结合地域特色,辨识度高、生命力强的宣传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上打造品牌,以高质量的社区治理的“名片”,带动志愿服务不断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四)数字融合+志愿服务创新形式
在数转、融创的大趋势之下,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在使命和任务、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志愿服务调查研究、志愿服务跨界资源链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各方面都需要紧跟风向趋势,积极拥抱在线云模式,探索志愿服务培训的新生态。
尤其在志愿服务宣传教育方面,更是需要结合新媒体、新媒介、直播等新兴的传播方式,在讲授式、体验式、互动式培训相结合的基础上,有效增强志愿服务积极履职的双重作用和意义。
三、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宣传教育的路径
(一)树好一面旗帜
社区志愿服务宣传教育的旗帜是理念创新的“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志愿服务体系的全面布局和融合确定了政治定位和文明本位,明确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对社会治理创新格局的基础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志愿者服务的方向和途径。这便是树好一面旗帜的本源,为志愿服务发展理念创新提供了重要指示批示和根本遵循。
大湾区融合发展下志愿服务工作便在宣传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突破。志愿服务工作以“慈善之城”、“志愿之城”、“幸福社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从社区服务、移风易俗、文明宣讲等各方面推进工作,成为了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好一个平台
社区志愿服务宣传教育的平台一方面是集各种资源和力量的集合,另一方面又是新生态和新模式的数据分析系统。自2019年11月在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创汇谷”挂牌成立的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在用新科技引领志愿服务工作上走在了前列。
在横向整合资源与纵向贯通上,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由广东知名专家学者发起成立,由政府、学者、公益人共同参与,以“集合对的人在一起做对的事”为服务理念,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目前主要开展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咨询服务、学术出版、教育培训、评估服务、文化传播、社会公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业务。
在新技术新方式的应用上,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V1.0、志愿者行为大数据分析平台V1.0、志愿网络学院管理平台V1.0三项计算机软件获得著作权登记证书,集掌上会议、活动发布、理论分享、每日公益等功能于一体,既能实现志愿服务者履职量化管理,又能推动志愿服务者去奉献社会,服务群众。
(三)打好一个阵地
建立组织化运行机制,推动工作规范化。加快推进志愿者阵地建设。对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战略分解、重点梳理。通过“日播、周策、旬议、月创、季结、年验”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形式,确保视角多维、创意多元、服务多样。建立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确保专职人员从事志愿活动日常工作,推动各乡镇、社区设立志愿服务站。全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站示范点建设;定期组织资讯需求报送、线上问卷和调研座谈。开展“最喜欢的志愿服务项目”评选,优化服务策略,精准服务区域、形成服务闭环。
组建一个团队,持续吸纳志愿服务队伍中的各类人才,通过短期跟班轮训、全程实践培训、阶段以赛促训,为团队带来一线视角和跨界思维。建立志愿者档案,推动组织科学化。实现活动发布有针对性、参与人群有积极性;健全培训制度,推动服务专业化。做好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培训,邀请专业人士介绍经验、分析案例,结合观摩考察等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丁丹.开展志愿服务促进公共安全宣教[J].新现代职业安全,2019(04):93-95.
[2]张剑.新媒体时代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载体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09):200-201.
[3]黄世烽.天涯区“党建+志愿服务”推动“创文”工作常态化[N].三亚日报,2021-08-12(3).
[4]许倩琪.以民为本 用心服务 答好文明创建的“惠民考卷”[N].池州日报,2021-07-17(2).
[5]赵子轩.优势视角下转制社区志愿者组织培育研究 ——以萧山区Z社区为例[D].杭州师范大学,2020.
[6]钱乾.社会治理视角下激发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活力的路径分析 ——以T市A志愿者协会为例[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