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文:浅析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工作机制与路径
标签:
慈善公益张军文志愿哥志愿者 |
张军文:浅析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工作机制与路径
摘要: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治理与服务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作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也提出要发挥群团组织与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丰富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新时代实践与理论成果。因此如何最大限度激活公益能量,提升志愿服务效能;如何搭建平台,推进志愿服务服务社区发展成为亟需直面和解决的问题。而志愿服务也在社区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动员广大群众,激发社会参与,为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渠道,也日渐成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志愿服务 社区治理 机制与路径
(一)贯彻落实指示精神是志愿服务推动社区治理的时代需要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习近平总书记也进一步强调了关于志愿服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的重要指示精神,要求推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在全国示范推广,构建志愿服务项目、组织、队伍、人才于一体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
因此,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嵌入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体系,进而自上而下发挥志愿服务助推国家治理的效能;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融入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的背景中,进而自下而上发挥志愿服务激发社会活力、重建公共性的重要作用是志愿服务推动社区治理的恢弘背景与时代需要。
(二)融入基层群众治理是志愿服务推动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丰富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在志愿服务的领导机制、组织形式和项目运行等方面突显出独特的中国底色。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覆盖广泛,运行顺畅,已经成为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实现美好愿望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引领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化,开展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更同时丰富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研究。
促进社区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服务水平。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以自组织形式集聚群体智慧,极大的弥补了社区工作主体缺失,既能促进社区居民强烈的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意识的形成,又可以发挥公民社会内在的社会黏合作用,推动社区的自组织建设。通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组织资源的整合,社区居民生活状况的摸底和了解,积极探索一条政府主导、社区联动、多元依托、居民支点的多主体协同治理路径,可以协同治理的方式极大促进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社区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
关注社区贤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志愿服务的载体和落脚点,是探索志愿服务“品牌”“特色”的主要依据。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更多的吸引劳动居民群众、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积极参与到评选活动中,有利于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加强社区贤能文化建设。
二、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的发展理念
(一)以人为本是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的理念之基
志愿服务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群众性,将志愿服务融入并下沉至基层社会治理,在城乡社区的多元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发展功能。以人为本要接地气、有温度、润人心,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良性互动各方面调动广大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积极主动性,将志愿服务的效能真正送入千家万户。
(二)贯通覆盖是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的理念之力
调动各级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和力量,构建精细颗粒度的网格组织需要在“横向集成”和“纵向贯通”上下功夫。
“横向集成”就是要打造“中央厨房”的集约化水平。一方面健全志愿服务指导协调机构,发挥志愿服务总队牵头作用,策划好志愿服务各项活动,统筹好各方面、各领域的志愿力量。另一方面在畅通渠道、创新载体、搭建平台上,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构成多元、扎根乡土、富有活力的志愿者队伍。
“纵向贯通”就是要广泛覆盖至下沉地域和社区,推动各级文明委成员单位结合自身职责和优势,建立对口联系、定向帮扶机制,广泛设立有人员、有项目、有管理的服务站点,推进志愿服务便利化、普及化,扩大群众的深度参与和持续参与。
(三)惠民落地是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的理念之本
社区志愿服务应发挥其互助性、公益性、服务性的优势,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奉献精神,形成多主体合作互动的治理形态,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要保证惠民落地,就需要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工作真正实现优化服务策略,精准服务区域、形成服务闭环。通过“日播、周策、旬议、月创、季结、年验”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形式,逐层分解和梳理,将每个项目与活动落到实处。
三、 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的发展路径
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的发展路径在视角多维、创意多元、服务多样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队伍+网络+创新+回馈”的志愿服务新模式。
(一)专业化促进队伍建设
建立组织化运行机制,推动工作规范化。加快推进志愿者阵地建设,建立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确保专职人员从事志愿活动日常工作,推动各乡镇、社区设立志愿服务站。全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站示范点建设;建立志愿者档案,推动组织科学化。实现活动发布有针对性、参与人群有积极性;健全培训制度,推动服务专业化。做好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培训,对培训对象与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同时依托志愿者协会,邀请专业人士介绍经验、分析案例,结合观摩考察等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二)数字化运用网络工具
在数转、融创的大趋势之下,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集掌上会议、活动发布、理论分享、每日公益等功能于一体,打造并迭代升级智慧平台,努力实现工作“一网办”、服务“一码通”、改革成效“一屏现”。在既能实现志愿服务者履职量化管理,又能推动志愿服务积极履职的双重作用和意义上奉献社会,服务群众。
(三)创新化推动志愿品牌
以优势为引领,结合地域特色,精心培育一批辨识度高、生命力强的宣传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品牌。通过特色活动引领带动宣传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蓬勃发展。科技强化项目包装,结合实际地域特色,购买专业服务团队,打造高水平、高质量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的“名片”,在引领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时尚的同时,带动志愿服务不断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在这方面,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走在了前列。自2019年11月在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创汇谷”挂牌成立后,便一直致力于发展多元化的志愿服务组织,在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社会公益、文化传播等方面全力推进志愿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由广东知名专家学者发起成立,由政府、学者、公益人共同参与的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风口,以“集合对的人在一起做对的事”为服务理念,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目前主要开展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咨询服务、学术出版、教育培训、评估服务、文化传播、社会公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业务,在社区治理的多个维度上打造出了极具特色的项目品牌。
四、 结论
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是一个持续性过程。社区志愿者服务在协调社区治理、基层文化建设、基层社区公共事务的有序开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志愿服务的具体实施中,也存在着志愿者参与随意性较强、社区志愿服务分配失衡、社区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针对现有问题,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工作会持续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机制、合理分配志愿者任务、提高群众服务社区意识、提升社区志愿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星.多元共治视角下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新探索:基于环境、意识与行动逻辑[J].新生代,2021(03):32-36.
[2]李东.青年文化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32-133.
[3]田丽春.夯实基层“六大”建设 助力城乡社区治理[N].中国红十字报,2020-11-27(3).
[4]罗新安.珠海市:“三社联动”创新社会治理[N].中国社会报,2014-02-26(2).
[5]陈颖茵.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W街道微治理项目为例[D].华南理工大学,2020.
[6]周兰兰.社会信任对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