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秋之韵
秋之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83
  • 关注人气: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设计

(2015-06-07 18:10:5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2014-2015第二学期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投球游戏、南北两地区最高气温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与同伴交流。

4.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法建议

为了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五年级的学生的实际,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究、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第一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首案编写    程爱梅

教材分析

“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过,并且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特点。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课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而统计观念的形成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

学生分析

这节课教学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前知识调查,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投球游戏这一体育活动项目很感兴趣。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 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但间隔时间较长,且我校学生来源复杂。因此,关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审美、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的思想,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统计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五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分析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练习卡、方格纸、彩笔

课前活动:

师:在体育课上你们做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投球时单手投的远,还是双手投的远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究竟谁的想法合理呢?请同学们试一试,并收集小组单手、双手投球的数据。制统计表(学生开始投球游戏,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课外,同学们做了投球游戏,那么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想说说自己实践的结果兴趣高涨。)

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式统计的?(学生可能有用统计表的,有用统计图的,因为四年级学过统计图。)

1:统计表。

2:用统计图。

3......

教师:用哪个方式好呢?

1:统计表。

2:条形统计图。

3...

二、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来展示小组的统计方式。同学们来看看哪种方式更好。

(先展示统计表再展示统计图)

1:统计表方便操作。(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表)

2:统计表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能更直观的看出单手和双手的差别。

教师: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的数据呢?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学生设计出的统计图各式各样,整理后共有五种情形:第一种将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两幅条形统计图;第二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小组所有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全都挨在一起制成条形统计图;第三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人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一起,用颜色区分;第四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个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挨在一起;第五种在同一张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条形分别表示两种情形:有纵向的,还有横向的。)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哪幅统计图既美观又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谈谈你对这几幅图的看法。

第五种比较起来最方便,形象直观。

(其他同学也赞同第五种最好。)

教师:我们把像第五种这样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竖着的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着的叫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优化统计图:

教师:请各小组修改统计图。 (学生很认真、仔细,有的开始讨论应该怎样修改自己小组的统计图。在讨论修改中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谈谈从你们组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一边展示自己组的统计图一边说)我们组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的远。

四、巩固练习:

1995-1999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城乡居民平均每年旅游消费迅速增长,下表是1995-1999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情况。

1、把作业纸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遇到困难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和老师。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互相提问,互相回答。)

五、回顾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收集一些报纸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看看能获得那些信息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首案编写           程爱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统计知识在生活的应用,提高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一、情境引入。
1.
中国最南端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课件出示,给出了两地20114710日的最高气温,你看懂了吗?
2.
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二、新授。
1.
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走势。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这个叫图例。
2.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地的最高气温情况,从图中就可以找出来。让学生找并说一说。
3.
对比:两条折线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气温都高于漠河的最高气温。
4.
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的气温走向,你能预测一下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会怎样变化吗?
5.
从图中找出以下问题?
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三、深入拓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
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
2.
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
3.
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
4.
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
5.
设计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_______,用虚线图例表示_______
6.
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
四、习题巩固。
1
85页试一试,独立完成。
2
85页练一练,独立完成,同伴之间相互交流。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显示数量的多少和进行数量的对比。

折线统计图特点:可以显示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数量的增减变化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第三课时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首案编写     程爱梅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法:情境引导法
 法: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
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
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
1.2
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
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三、作业布置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