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对课堂有效提问的反思
(2011-06-10 09:17:00)
标签:
专题研究 |
分类: 我的专题研究资料 |
一 有效提问的含义
简单地说,有效提问应能够使学生做出相关的、完整地答复,并且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相反,如果提问造成学生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学生只能做出十分简短的或不恰当的回答,那么,提问就一定存在问题。
而我认为,由于课型的不同,课堂教学各个阶段的不同,都在影响提问的技巧和策略。有时,提问是为了引出话题;有时,提问是为了检查;还有的时候,提问是为了使学生融于课堂学习活动之中,通过问答的交互练习,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二 影响有效提问的因素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影响提问有效进行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三方面,即:问题的准备;提问过程的控制;对回答的反馈
(一)问题的准备
英语课堂上提问的目的有:开始上课时用以复习上节课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引出话题、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知、环节之间过渡转换,以及对新授知识的巩固等。不同的问题对回答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不同。展示性问题一般为信息的再现,比较简单;分析性问题则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因此,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将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问题太难,会使回答者畏难而退;问题太易,学生不屑作答。二者都会使学生对提问失去兴趣,课堂提问就会变得低效甚至无效。活动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活动也不例外。因此,提问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喜恶,即学生比较喜欢什么样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比较喜欢分析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与自己的切身经历有关的问题,而不太喜欢猜测性问题、事实性问题、选择性问题或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问题。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喜恶,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到问答的交互活动中来。然而,我们不能设计为了配合知识点学习或操练的需要,而创设生硬的情境或“明知故问”的现象。
如在教授“Would you like to do sth…?”句型时,教师要求用“Yes, I’d like to.”来做肯定回答。操练时教师问:“Would you like to go swimming ?”暗示学生用“Yes, I’d like to.”回答。学生在长期训练下比较了解教师意图,大都会配合教师用“Yes, I’d like to.”作答。但总有一些学生不想去游泳,也只能事与愿违地被迫不会游泳也要游泳了。长此以往,这样的生硬提问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学生渐渐地对这些机械式的“假交际”厌烦,学习参与欲望会减低,而一旦回到真实的交际环境中时,因其缺乏参考而不知所措,还是不会答题。为了避免出现“假交际”的尴尬场面,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日常生活贴近的语境,并且设计的问题要灵活多变。
(二)提问过程的控制
1 提问的顺序:提问最好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层到深层,由是非问题到“what”问题再到“why”问题。
2 提问也要“因材施教”: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交流中各取所需。问题难度层层加大,可面向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学生。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坡度,让每一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最大程度上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3 注意提问时间:提问的等待时间指发问和答复之间的间隔。等待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学生对问题的态度。研究表明,当等待时间只有一秒钟时,学生将没有思考的余地,回答的质量则难以保证;而将时间提至三到五秒时,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并且回答的准确率提高,学生自信心也会得到增强。
(三)对回答的反馈
成就感是每位学生的心理需求。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能对自己的回答给予明确的评价。合理的赞扬可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问答活动。批评则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扼杀其学习动机。事实表明,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成就远远低于其他同学。对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应尽可能鼓励,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回答。但应注意,对于正确的回答也不能一味陈赞。如问题比较简单,最好不要直面表扬,学生会认为是对其能力的低估。另外,学生对教师反馈的看法也因年龄、性别而异,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时应特别注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