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成果要珍惜》教学反思
(2013-10-22 22:29:59)《劳动成果要珍惜》教学反思
《劳动成果要珍惜》一课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珍惜劳动成果,在课程设置上是循序渐进的。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哪怕是没上学的孩子都能说,但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却往往令人遗憾。于是,我想,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具体地从行动上做好指导,一个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思考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寻找一个可以“以点带面”开展教学的突破口:是教参上提示的牛奶?面包?还是一支铅笔的生产过程?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取材”固然不错,但是与前几课的学习有所重复,几番思考,就从学生打扫教室这一非常直观的现象入手,设计成本课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在紧扣目标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预设了这样三大板块的教学:1、在校,珍惜老师、同学们的劳动成果;2、在家,珍惜父母亲人的劳动成果;3、在社会,珍惜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第一板块中,我着重想通过图片介绍、对老师一天工作量的调查问卷,来感受教师工作的不易,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而产生对老师劳动成果的尊重。然而,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中,我一直感觉到自己说得过多,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够。许多学生的课前调查做得相当出色,但是在课堂上却没有表现出来。细细想来,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前谈话时没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不能敞开心扉,大胆地表达。
此时,再让学生回忆过去自己的行为表现,找找值得改进的地方,就水到渠成了。有学生说以前不珍惜粮食,以后要改正;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给自己准备好饭,收拾好房间,洗好衣服,自己却认为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没有去珍惜。以后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第三个环节,就把话题延伸到社会中去,珍惜劳动成果不仅仅是珍惜老师、同学、父母的劳动成果,还有社会上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为培养社会合格的小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