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劳动成果要珍惜》教学反思

(2013-10-22 22:29:59)

《劳动成果要珍惜》教学反思

                                         榆次区锦纶路小学   许薇

《劳动成果要珍惜》一课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珍惜劳动成果,在课程设置上是循序渐进的。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哪怕是没上学的孩子都能说,但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却往往令人遗憾。于是,我想,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具体地从行动上做好指导,一个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思考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寻找一个可以“以点带面”开展教学的突破口:是教参上提示的牛奶?面包?还是一支铅笔的生产过程?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取材”固然不错,但是与前几课的学习有所重复,几番思考,就从学生打扫教室这一非常直观的现象入手,设计成本课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在紧扣目标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预设了这样三大板块的教学:1在校,珍惜老师、同学们的劳动成果;2、在家,珍惜父母亲人的劳动成果;3、在社会,珍惜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第一板块中,我着重想通过图片介绍、对老师一天工作量的调查问卷,来感受教师工作的不易,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而产生对老师劳动成果的尊重。然而,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中,我一直感觉到自己说得过多,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够。许多学生的课前调查做得相当出色,但是在课堂上却没有表现出来。细细想来,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前谈话时没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不能敞开心扉,大胆地表达。    

      第二个环节中,我,主要安排了一个案例的分析:父母做好饭,孩子不想吃。这似乎是学生当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没想到,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设计却“一石激起千层浪”,把整个课堂激活了。学生们的参与度一下子就高了,此后,我再让学生来交流“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为难事,该怎么办,学生们的话匣子一旦打开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系列生活实际问题,都摆上了课堂,提出疑难,交流办法,围绕着“如何实实在在做到‘珍惜劳动成果’”,学生们相互献计献策。

此时,再让学生回忆过去自己的行为表现,找找值得改进的地方,就水到渠成了。有学生说以前不珍惜粮食,以后要改正;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给自己准备好饭,收拾好房间,洗好衣服,自己却认为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没有去珍惜。以后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第三个环节,就把话题延伸到社会中去,珍惜劳动成果不仅仅是珍惜老师、同学、父母的劳动成果,还有社会上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为培养社会合格的小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反思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紧扣目标,努力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再回归生活,重在导行。因此,除了把握好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外,我还特别重视课前准备、调查与课后的生活实际记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如:如何近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更平等、易于交流、沟通的氛围?凸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小组合作更为扎实有效?如何使课堂过渡、衔接更自然,课堂教学更自如,而不至于给人以赶教案的感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努力的改进的。充实理论修养,多作课堂磨砺,是我今后要常做的功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