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英语诗歌的形式:诗行和诗节(一)

(2018-07-07 07:07:21)
标签:

转载

分类: 大家讲坛不如草

 

[博主按:我过去出版和发表过一定数量的著译和文章,出版社和杂志社不收任何费用,如今出版著作和发表文章,不仅没有稿酬,作者自己还要为之支付可观的"版面费"和"出版费"(名之曰“出版赞助费”)。时代变了,当今是"Money can make mare go!"

我退休后已完成了几本著译,有的已出版,有的还未出版,但也有出版社愿意接受,不过要索取一大笔“出版赞助费”。说实话,我不是付不起,而是有点不愿意,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要有点自尊心:我们自己花很大的精力时间从事著译,付出了生命代价,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为之付那么多的钱!难道我们的劳动成果就那么没有价值(无价值就没有必要出版)!我们学者就那么下贱?名和利就那么重要!因此,我暂时决定不出版这些著译,但我愿把著译中的内容上传在我的博客中,无代价与读者分享我的成果,如有读者能从中获得些微启迪或裨益,我就达到了目的!难道这不是一件乐事,一种慰藉吗?我还是忠于我言:做一支蜡烛!]

 

英语诗歌的形式:诗行和诗节(一)

何功杰 

 

    [英语诗歌是一门艺术,我曾经把阅读、欣赏和翻译诗歌比做观看和参与游戏比赛,如果能懂得游戏比赛的规则,欣赏会更有味,参与会更主动,做到少犯规或不犯规。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做一个自觉而认真的诗歌翻译者——我的译诗体验》一文中有所谈论。基于这个认识,我在我的博客中上传了《英语诗歌中的韵律和在翻译中的处理》一文,供读者网友参考。我还在我的博客中上传了《英语四行诗节的韵律》一文,该文其实是《英诗艺术研究与探幽》中题为英语诗歌的形式:诗行和诗节》一文中的一小部分,现分期上传全文,供网友读者参考,也热诚欢迎批评指正]

 

 (一)形式与内容

    音步,韵律,诗行,诗节等——这些都是英语诗歌的形式,每一首诗都有一定的形式。从诗体来讲,自由诗(Free verse),格律诗(Metrical verse),无韵体(Blank verse)等都是诗的不同形式;从诗的结构来讲,组成一首诗最大的形式单位是“诗节”(stanza),次之是诗行(verse line),再小一点就是音步(metrical foot),单词的音节(syllable)是最小的单位。

    诗歌艺术的形式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点,正如音乐、绘画、雕塑一样,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特点,了解一些英语诗歌艺术的形式特点对理解、欣赏都有一定裨益,因为诗人常常会选择最合适的形式(包括诗行的韵律、步律、长短、诗节形式等)去帮助表达诗的主题内容和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了解一首诗的形式特点以后,翻译起来就会更自觉,更有信心,更能体现忠实的翻译。但我们必须提醒读者,不要认为形式本身与诗歌内容或题材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不同的形式只是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之一,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也可用同样的形式表达。如十四行诗最初是用以表达爱情题材的诗歌形式,但后来诗人也用这种形式表达其他的题材,如弥尔顿的《二十三岁感怀》(On His Being Arrived to the Age of Twenty-Three)和《皮特蒙大屠杀感怀》(On the Late Massacre in Piedman)两首十四行诗,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情感:前者表达了诗人对随着青春时光的流逝自己尚无作为的遗憾和他将一如既往听从命运安排的决心;后者表达了诗人对罗马天主教统治者镇压迫害新教教徒的愤慨。而拜伦的《锡庸颂》(Sonnet of Chillon)则表达了对保卫国土的爱国战士的崇高敬意。关于形式和内容问题,有一点可以基本肯定,伟大的诗人采用什么形式去表达其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肯定有其目的,内容和形式之间总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二)诗行

诗行的长短

    无论是自由诗还是格律诗,分行诚然是诗歌一个最明显最突出的特点。自由诗的诗行长短不定,在格律诗中,诗行长短是有限定的:汉语诗歌以字数计算诗行长短,如五言、七言等;英语诗歌则以“音步”数目计算诗行长短,如四音步、五音步等。

    “音步”作为节奏单位,我曾在专门的文章中介绍过了。在格律诗中,音步是度量诗行长短的基本单位,音步越多诗行越长。英语诗行从1至8个音步,各自都有一个专有的名称,其名称术语中表示数字的前缀来自于希腊语:

monometer         单音步  

dimeter           双音步

trimeter          三音步 

tetrameter        四音步

pentameter       五音步 

hexameter         六音步

heptameter        七音步

octameter         八音步

 

无韵体(blank verse

    在英语诗歌中,最有名的传统无韵诗行称之为无韵体诗行(blank verse):每行五音步,抑扬格,行与行之间不押韵。莎翁的大部分诗剧,弥尔顿的《失落园》(Paradise Lost),华兹华斯的《序言》(Prelude),丁尼生的《国王的田园诗》(Idylls of the King)和《尤利西斯》(Ulysses),布朗宁的《我的前公爵夫人》(My Las Duchess)等等,这些著名诗篇都是采用无韵体诗行写成的。这10个音节的五步抑扬格诗行最能代表英语诗歌的特点,在英语诗歌中应用广泛,常被用来表达高雅、庄重、严肃的主题,有时也用于表现讽刺、幽默的戏剧性效果。下面这首诗是济慈在生命晚期写给他的未婚妻Fanny Brawne的,全诗都是采用五步抑扬格的无韵体诗行写的,但最后一行却只有短短六个音节,打破了无韵体的固定格律,给人一种惊奇感:

 

This Living Hand, Now Warm and Capable

John Keats (1795-1821)

This living hand, now warm and capable

Of earnest grasping, would, if it were cold

And in the icy silence of the tomb,

So haunt thy days and chill thy dreaming nights

That thou wouldst wish thine own heart dry of blood

So in my veins red life might stream again,

And thou be conscience-calmed — see here it is —

I hold it towards you.

 

参考译诗:   这只活生生的手

 

这只活生生的手,现在还温热

还能紧握,假如一旦变冷,

在冷寂的坟墓里,它还会经常出没

在你的岁月里,使你夜梦寒颤,

以至你也希望自己心里血液流干

让生命在我红色血管里重新流动,

你也会感到心安——瞧这双手——

我向你伸出。

 

    五音步和四音步的诗行在英诗中运用最多,在一般情况下,六音步以上的诗行比较少,有两个原因:一是诗行太长,听者不太容易识别它的节奏;二是听者容易把这样的长诗行听成为两个节奏单位的诗行,如七音步的诗行容易被误听为一个四音步和一个三音步的诗行,而一个八音步诗行则容易被误听为两个四音步诗行。例如,当我们大声朗读下面这个七音步(heptameter line)的诗行:

"O, rest ye, brother mariners, we will not wander more,"

听者容易把它误听为:

O, rest ye, brother mariners,

We will not wander more.

有一种含有12个音节、六音步的诗行,叫做“亚历山大诗行”(alexandrine, 这种诗行在法语诗歌中是一种比较自然的诗行,但在英语诗歌中就显得有些冗长,正如下面诗行所描述的那样:“用冗长的亚历山大诗行结束诗篇,/ 就像一条受伤的蛇拖着长长的身躯缓慢爬行。”

A needless Alexandrine ends the song,

Thăt líke / ă wóun / -dĕd snáke / drágs ĭts / slów lĕngth / ălóng.

(上面诗行中的第二行就是抑扬格的六音步)

 

跨行现象(run-on lines

    英诗中一行末尾如果也是句子意思的结束,而且有标点符号表明,这样的诗行称为end-stopped line

These arms of mine shall be thy winding-sheet;

My heart, sweet boy, shall be thy sepulcher,

For from my heart thine image ne’er shall go;

My sighing breast shall be thy funeral bell;

And so obsequious will thy father be,

E’en for the loss of thee, having no more,

As Priam was for all his valiant sons.

(Shakespeare:3 Henry VI II.v)

 

    但英诗中的诗行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句子或一个意思的结束,一个句子或一个意思常常延续到下一行,甚至延续到下一节,这种现象称之为“跨行”(run-on lines,或enjambment。英诗中这种跨行现象很普遍,而且常被诗人作为一种帮助表达或加强诗意的技巧来运用。如雪莱在《西风颂》一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跨行诗句,再加上采用了三行诗节(terza rima和连锁韵aba bcb cdc ded ee,非常巧妙而成功地描述和烘托出了西风阵阵、连续不断的猛烈气势。   

    又如,霍普金斯(Gerard Manly Hopkins)在他的《上帝的灵光》(God’s Grandeur)一诗有这么两行:

Because the Holy Ghost over the bent

World brooks with warm breast and with ah! bright wings.

其中的“the bent / World”应该是在一行之内,但诗人有意将他们分开,一方面暗示这地球世界是椭圆形的,在地平线之外就bent不见了;另一方面,这里的“the bent World”在诗人眼里也含有“这个扭曲的世界”(也即“堕落的世界”)的意思,当作如此理解时,bent放在行末也起到了突出和强调的作用,与这首诗的主旨一致。

下面是从布朗宁(Robert Browning)的My Last Duchess 一诗中选取的诗行,但都是跨行的:

…Sir, ’twas not

Her husband’s presence only, called that spot

Of joy into the Duchess’s cheek: perhaps

Frà Pandolf chanced to say “Her mantle laps

Over my lady’s wrist too much,” or “Paint

Must never hope to reproduce the faint

Half-flush that dies along her throat.” Such stuff

Was courtesy, she thought…

布朗宁用跨诗行的手法暗示主人那夸夸其谈、不容插话、不容分辩的凌人气势,加强了本诗的主题,烘托出了主人那种专横和傲慢的性格。

    在哈代(Thomas Hardy)的He Kills the Man,在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 Success Is Sweet,以及还有其他很多的诗中,跨行现象屡见不鲜,我们在阅读时必须注意这种跨行现象,因为有时这种跨行是诗人有意为之,其目的就是帮助体现诗意。

 

(三)诗 节 (Stanza forms)

(待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