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友人山民文涛为在下合作的画儿

(2011-05-05 19:44:52)
标签:

杂谈

分类: 沧海拾贝
http://s11/middle/7cccb0d3ha285ea20a6fa&690

有幸获友人乐林和文涛为曲径和小米粥合作的云松仙鹤图。

樂林印象

(2007-12-13 00:23:47)
   
                                                                 玉吅 

 

    蜀中青年一辈书画家中,乐林的作品是极有特色的。我与乐林定交十余年自己虽性近艺事,而眼高手低,始终无成。久有心思为乐君作一篇歌功颂德的大传,又惭于没有太史公的手笔,只能将一些零星印象,拉杂写来,供读者印可。

                   一

  乐林是真聪明。

 

  乐林大学里念的是农学,专业似乎和家禽饲养有关。因此谈笑起来,他总是自称“养鸡专业户”。鸡固然没有养成,书画专业户却是真实不虚的。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多次全国书法篆刻展,为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有书画作品展览欧美日韩,颇为彼邦人士称赏。

  书法以外,乐君兴趣极广。精绘事,通易理,耽禅悦,能手谈。如果再加上青城后山栽种绞股蓝的经历,比较古人说的“唯不能担粪与著棋”,乐君似乎更胜一筹。

  书画艺术,固然需要巧思,需要才情,但纵有千般思绪,若技法不济,也不免手眼神鬼之叹(康有为语:“吾眼有神,吾手有鬼”)。技法练习,毕竟是一件苦事。印象中,聪明人总是喜欢走捷径,当代书坛,也确有一批荒于传统技法的“聪明”书法家,他们用种种弄巧的手段,掩饰其基本功的疏浅。这样的作品,虽传世也不久。乐林的真聪明,正是在于肯下死笨功夫。他自幼从师蜀中书画名手刘既明、吴一峰、白允叔、丁季和诸先生,经过长时期的读碑临帖,既将古人法度娴熟于胸,下笔自运莫不称心如意。

  其实聪明无所谓真假,多所学固然是乐君聪明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他善于把握自我。书画艺术历来有和平与猛利两途,近代名手,勇猛精进如吴缶老、齐山翁,平淡冲和则有谢啬厂、弘一上人,阳刚与阴柔皆可臻艺术最高境界,二者实无轩轾,但在艺术家而言,聪明人总能根据自己性之所近,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乐君性格恬静,故书画皆从淡处着手,绝无剑拔弩张之势。如果说缺点的话,径尺大字,泼墨写意,乐君是不能也,非不为也。是其不为,乃是真聪明。

                     二

  乐林是一位雅士。

  雅是中国士大夫追求的最高境界。雅与俗,似乎无法给出一个书面化的定义,雅虽然有时也可以等同于所谓的“书卷气”,但读书万卷,依然荒伧鄙俗者大有人在。所幸者作为艺术作品,尚存在一定的雅俗标准。

  前面提到的技法与表现,从理论上讲,作为书法家,技法通过训练,都可以臻于完美,但吾手写吾心,书法家笔下具象的作品,却有高下、雅俗的差别,这是作者思想境界、审美观念所决定的。只有思想的潇散,才有作品的淡逸。一般写家,刻意于境界的追求,钦慕六朝人雅逸情调,遂故作矜持,矫情弄姿,作缘木之求,转使人生厌。

  清逸简淡应该是乐林书法的最大特点。乐林生于青城山中,青城山古称江林山,为道家胜地,有天下第五洞天之称。山在四川灌县城西二十里。山不高,而林幽美。极富泉石之胜,徜徉其间,颇消世虑。乐林自幼即从山中易心莹、傅圆天诸炼师游,虽未必悟得金丹黄白、飞升羽化之旨,而性灵之陶冶,气质之培养,已在潜移默化之中,以幼渺之思,流露毫端,自然形成冲虚雅逸的书画风格。如此际遇,恐怕也不是一般俗子所能梦见的。如果套用吴昌硕“读潘天寿山水障子”的成句“龙湫飞瀑雁荡云,石粱气脉通氤氲,久入气与木石斗,无挂碍处生阿寿”,也可以说是“无挂碍处生植甫”了。

  君子与竹有缘。乐君爱竹,亦擅写竹。信笔剪取劲节修篁,或吟风,或醉雨,各具风致。近年出版《云巢写竹》一册,颇能于近代蒲作英、竹襌上人外争得一席。其题竹诗尤隽雅多味,如云:“砚中有墨欣栽竹,纸上无泥懒种花,下笔只求清逸气,高格原不要人夸。”“不傍清溪不靠岩,暂随水墨画中栽,幽枝未许凡禽占,忍耐千秋待凤来。”观其字,读其画,悉如其人。雅士之评,乐君受之无愧

                 三

  乐林的书画成就,已有《蜀派书法名家精品-乐林分册》、《云巢写竹》诸出版物表暴在先,阅者自有定论,实不劳喋喋妄赞。而乐林颇不以书画自矜,恒言,不过以笔墨作佛事耳。

  就个人而言,我不喜欢所谓现代派书法,总觉得有些野狐襌的味道。但乐君对此却能作平等观,并有若干创作尝试。他认为,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实无所谓传统与现代,而且,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现代书法”,王羲之的新体不是也曾一度有“野骛”之讥。要之,只要不脱离书法线条的特质,百年以后,今天的“现代书法”,也可能被后人视作传统艺术。《兰亭序》谓“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正是这个道理。善哉,斯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