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分类: 金融评论 |
原文: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3230
本周末,市场期盼已久的降准终于姗姗而来,虽然降幅仍然延续以往0.5个百分点的水平,对市场流动性及未来货币宽松的预期都有提振作用,但由于本次降准早已被市场预期,其短期对市场的影响应该已被前期的缓步上升消化许多。但毋庸置疑,在经济下行风险显现,保增长成为未来经济主要目标的前提下,货币的进一步宽松应该是未来政策调控的方向。但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来看,存款准备金这一工具的有效性仍值得反思。
存款准备金制度可追溯至西欧金融发展史上的存款银行:即以一定的硬通货为储备,存款银行可以发行一定数量的银行券。硬通货与发行的银行券之比即为存款准备率最初原型。1694年,英格兰银行获准成立,并获得发钞权,其发钞储备一般被定为1/3。如此,存款银行以及发钞银行的诞生导致了在储备基础上的货币创造功能,这迈出了现代金融体系的第一步。
伴随着当代金融体系发展,存款准备金角色已经淡化,并不被作为主流、通用政策工具。正如韦森日前在FT中文网文章指出,全球出现取消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趋向于零的大趋势,“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以色列等国,就出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零、存款准备金制度弱化的现象。即使在美国、日本、欧盟等一些仍保留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法准金的比例也在下降,法准金作为一个数量工具调节货币供给的功能在逐步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