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降存准勿再迟到

(2012-02-20 11:41:02)
标签:

财经

分类: 金融评论

原文: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3230

 

本周末,市场期盼已久的降准终于姗姗而来,虽然降幅仍然延续以往0.5个百分点的水平,对市场流动性及未来货币宽松的预期都有提振作用,但由于本次降准早已被市场预期,其短期对市场的影响应该已被前期的缓步上升消化许多。但毋庸置疑,在经济下行风险显现,保增长成为未来经济主要目标的前提下,货币的进一步宽松应该是未来政策调控的方向。但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来看,存款准备金这一工具的有效性仍值得反思。

存款准备金制度可追溯至西欧金融发展史上的存款银行:即以一定的硬通货为储备,存款银行可以发行一定数量的银行券。硬通货与发行的银行券之比即为存款准备率最初原型。1694年,英格兰银行获准成立,并获得发钞权,其发钞储备一般被定为1/3。如此,存款银行以及发钞银行的诞生导致了在储备基础上的货币创造功能,这迈出了现代金融体系的第一步。

伴随着当代金融体系发展,存款准备金角色已经淡化,并不被作为主流、通用政策工具。正如韦森日前在FT中文网文章指出,全球出现取消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趋向于零的大趋势,“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以色列等国,就出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零、存款准备金制度弱化的现象。即使在美国、日本、欧盟等一些仍保留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法准金的比例也在下降,法准金作为一个数量工具调节货币供给的功能在逐步弱化。”

    但是,在我国央行的政策选择中,存款准备金一直被用来对冲外汇占款的货币增量,是被认为最简单最频繁使用的货币工具之一,但此种工具的调节效果难免过于粗放。如果能够控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并提升利率到影子利率水平,经济体自身的贷款需求自然会受到控制,货币供需将会适应经济发展速度的需求。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不仅加大了金融抑制程度,造成了利率双轨制,而且加大了国营系统对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客观上扭曲了资源配置。如此一来,货币政策越是依赖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手段,越会推迟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不利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双 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