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率市场化为何如此之难?

(2011-04-18 20:21:31)
标签:

金融时报

影子银行

监管

市场机制

银行

风险

贷款

金融稳定

利率

市场化

分类: 金融评论

48,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汉妮•桑德尔的文章《中国的“影子银行”》,引起大家关注。该文认为,“影子银行”已是中国监管森严的银行体系之外蓬勃兴起的非官方金融王国。大量灰色市场机构和安排,就是为了绕开管控严格的中国金融市场的正式规定。该文还引述里昂证券(CLSA)驻香港的郑名凯(Francis Cheng)的估计,认为银行仅占中国融资总额的一半,其余部分来自各种信托公司、金融公司、租赁公司和地下银行,它们要么受到的监管不如银行那么严格,要么受到互相冲突的监管机构的监管,要么根本不受监管。尽管中国一些银行业高级官员甚至否认非正规领域的存在,但其存在已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该文指出,刺激影子金融世界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中国对货币价格的严格规定。影子体系得以发展壮大,是因为正规金融领域的利率受到严格管制,并保持在狭窄的区间内。因此,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可以指望其偿还资金的大型国有企业,而几乎没有贷款给私营企业的动机,因为它们无法收取更高的利息,以弥补贷款给通常抵押较少的机构的较大风险。

“影子银行”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其规模的增长将直接影响到金融的稳定甚至社会的稳定。要维护金融稳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将其合法化;二是让现在的正规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让“影子银行”没有生存的土壤。这篇文章指出,中国“影子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就是对正规金融领域利率的严格管制。到底是什么让中国的金融决策者始终无法放弃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为何如此之难?笔者认为,也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决策者的两难境地吧。

一、利率市场化会增加国有企业资金成本,其盈利状况将受到极大影响。目前的状况是,国有企业的融资主渠道仍然是银行体系,商业银行从风险角度考虑也愿意将贷款发放给国有企业,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国有企业对银行体系资金的依赖。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利润率低,受到严格控制的贷款利率为国有企业保持盈利提供了支持。而依目前的资金供求状况看,如果利率管制放松,实施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必然大幅提高,商业银行将会把贷款投向更有盈利能力并愿意支付更高利率的民营企业,这将对国有企业的经营造成打击,其盈利能力将大幅下降甚至亏损。此为决策者迟迟不愿意放松利率管制的第一个原因。

二、利率市场化将会引致对金融不稳定的担忧。利率一旦市场化,在逐利原则的驱动下,商业银行将把贷款从发放给国有企业转而发放给风险较大,但贷款利率更高的民营企业。而目前的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比较薄弱,在利益的驱动下,金融风险将大幅增加。这将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强烈冲击。此为决策者不愿意放松利率管制的第二个原因。

三、利率市场化将会给汇率管制带来巨大压力。很明显,国内利率市场化后,根据目前的供求关系分析,利率会大幅度上升,境外资金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追逐高收益,尽管有很多方法防止热钱流入,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资本的逐利性是无法通过“堵”来解决问题的。在现行的汇率管制状况下,为稳定汇率,外汇储备将大幅增加,要对冲因此而来的流动性的任务将十分艰巨。此为第三个原因。

有这三个原因,可想而知,决策者当然会感觉两难。细较起来,前两个原因,与体制有关。国有企业以及大部分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晰的问题。由于有国家做“后盾”,国有企业的盈利动力不足,以国家或地方财政为主要投资人的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等方面就缺乏约束。第三个原因则涉及利率改革与汇率改革联动的问题。

尽管有这么多两难的原因,但利率市场化却在所难免。既然承认自己的经济是市场经济,而且也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我们就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要用适用于市场经济的方法来维护市场的平稳运行,金融体系的运行概莫能外。对市场的需求视而不见,而一味沿用原来的行政手段或者数量型工具来进行“调控”,对市场资金形式的变化视而不见,而抱着“所有的融资都来自于银行”的固有想法,从而认为管住了银行就管住了一切金融,那结果将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