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精选 |
茅盾的创业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姓名:张颖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过:“成为一个伟大的仆人,这肯定不会对诗人有任何损害。因为他的职责便是要为人民发出呼声。在必要的时候,他内心里会充满人类的呜咽,而这又不妨碍一切神秘奥妙的声音在他心灵里歌唱。他具有双重责任,个人的职责和公众的职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需要有两个灵魂。”所谓“两个灵魂”正是说诗人既是个体的又是最公众的,既有个人的追求又负有社会的责任。这实际上涉及作家的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问题。
一个人进行文学文学创作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更要反映当时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思潮,只有将这两者结合的创作才能称得上是很成功的创作。茅盾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学创作者。
茅盾,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是《子夜》。张光年曾这样评价茅盾,他说: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这也充分的说明了茅盾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茅盾也恰好出生在一个开明并且父母亲都很有社会责任感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医,同时也是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他的母亲是一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也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所以在他父母的熏陶的影响下,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也为他后来创作不朽之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创作个体而言,创作自由是他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前提条件。茅盾从小就热爱看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平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所以他后期所写的文学作品中都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自由创作的前提下完成的,他喜欢反映时事,更善于用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此这些优秀的作品也深刻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对于社会而言,一个作家应该对国家、人民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最重要的表现,是他们的作品应该促进国家变革创新和社会开放包容,鼓舞人们刚健自强、艰苦奋斗,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和享受;应该反映社会的现实、人民的愿望,歌颂先进事务,鞭挞丑恶现象,鼓励人们团结向上,建设美好家园。茅盾在创作过程中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些社会责任感。茅盾所处的那个年代是革命纷争不断的年代,共产党与国名党指正、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之争、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争等等,虽然时代是动荡不安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茅盾创作,反而很好的为茅盾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现实主义文学观是茅盾的文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文学创作源泉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的风貌,必须反映每一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重大斗争。他的小说展现了从辛亥革命时期到建国前夕的中国现当代的重要历史面貌。例如:《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提供的是在帝国主义侵凌下民族工业的败落与农村经济的破产的形象资料。
匈牙利诗人裴多芬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对于作家而言,创作自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而言,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结合也是非常重要的。茅盾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