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泸溪辰河高腔戏曲文化及传承
2011级1班 李丽霞 指导老师:毛燕兰
摘要:辰河高腔,是流传于沅水中上游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产生于湘西泸溪四大名镇之一的浦市镇,形成时期是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代,它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瑰宝”。然而在艺术文化日益丰富多彩的当今世界,具有历史渊源的辰河高腔戏曲文化面临着挑战,受到新文化的不断冲击。本文分析了泸溪辰河高腔戏曲文化现状及传承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辰河高腔;现状;传承;问题;对策
一、泸溪辰河高腔戏剧概述
(一)辰河高腔的渊源
辰河高腔是一个流传地区较广而颇有声誉的地方剧种。初步考证,辰河高腔发源地是泸溪浦市镇,形成时期系在清代道光至咸丰代,是从弋阳而来,属戏曲四大声腔弋阳腔范围。辰河高腔这个剧种形成的初期,是以堂会形式在一些私家演唱,辰溪最早的围鼓堂是"桂和堂"成立于清代咸丰年间,后又成立了"积庆堂"、"协和堂"、"佳和堂"、"少和堂"等等,高腔就是在这种堂会形式下,不断研讨、实践,改造而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的剧种,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山花。
(二)辰河高腔的主要曲牌
各类曲牌近200支,曲牌名称多借用古词牌名,其中主要常用的有:《归朝欢》、《降皇龙》、《汉腔》、《驻云飞》、《江儿水》、《四朝元》、《耍孩儿》、《红袖袄》、《懒花眉》、《香罗贷》、《占绛唇》、《新水令》、《一家书》、《江头巾桂》、《浪陶沙》、《步步姣》、《混江龙》、《来防序》、《榜妆台》、《下山猫》、《泣颜回《五更转》、《淘金令》、《玉芙蓉》、《主马厅》、《桂枝香》、《桂坡羊》、《半枝花《倒扳浆》、《吹破》、《引子》、《扑灯娥》等三十二支曲牌。
(三)辰河高腔的唱腔特点
在演唱中有很大的灵活性,富有地方特色。声音高亢、嘹亮,风格粗犷、豪放,感情朴实、真挚,音域较宽,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粗放时,响彻云霄;柔和时,则细若游丝,婉转别致,幽雅动人。腔调可塑性大,曲牌宫调亚廑,一支曲牌,各种行当的人物都可以用,可塑造各种人物的形象,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一人启口,唢呐帮腔,其未节以鼓,不托管弦。
(四)辰河高腔的表达艺术
曲调优美著称的戏曲,走上高腔是以舞台表演扑实,化妆简单,仍然着重于唱腔的幽雅,缺乏成套的武功。随着高台艺术析不断完善。借鉴创造了一套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的表演程式和技巧。
二、泸溪辰河高腔艺术价值
辰河高腔走向低迷,是新的历史大环境下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能因此而任其自生自灭或者否定其艺术价值。
(一) 独特的表演艺术
辰河高腔因其发展历史原因,注定了其拥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是“高腔”特色。辰河戏包含辰河昆腔、低腔和弹腔,以高腔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的多声腔剧种,演出时“高腔”不断,即使在没有音响条件的环境下,也能保证在场的所有观众听清唱词,演唱抑扬顿挫,跌宕怡人、音调高亢、风格粗犷,旋律婉转悠扬,与山歌、号子相融,极具湘西地方特色;其次是表演手法独特。辰河戏的表演艺术朴实、自然,有浓郁的泥土气息,早期的武打戏中,融汇了湘西民间武术的招式。再次是“场面”(即舞台配乐)特色,辰河戏“场面”简单,演出只需“一面鼓、两副钹、一把唢呐两个锣”,然而整个演出并不因“场面”的简单而逊色,相反,更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唢呐是辰河戏“场面”的核心,表现手法也众多,在剧情欢快情况下,唢呐奏出热闹欢腾的曲牌,营造欢快的气氛;而在剧情转悲时,唢呐配合演员的唱词进行“帮腔”,奏出的曲调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二)多样的舞台形式
辰河高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保持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吸取其他艺术门类和兄弟剧种的养分,不仅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表演风格:以其发源地泸溪县浦市为中心的“下河路子”、以怀化溆浦县为中心的“中河路子”、以怀化洪江为中心的“上河路子”和以湘西永顺县王村为中心“白河路子”的四大流派,还有“打围鼓”、“矮台班”、“高台班”等多种形式,演出舞台形式多样,因地制宜无场所限制,开创了演员与观众互动的舞台表演的先河。
(三)原始的神秘性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辰河戏中充满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象征等构思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可谓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例如辰河高腔的“母戏”——《目连戏》的演出,全剧有 48本,原本在河堤上搭台演唱,在捉茅人请神开台戏时(即导语中描写的剧情),青面獠牙的鬼魅持着真刀真叉,冲入附近阴森的荒郊坟野,抓拿“三魂七魄”;“打叉”一折中,戏场下摆两副棺材,无不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性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三、泸溪辰河高腔戏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被誉为“东方戏曲活化石”的辰河高腔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渊源,不断的为人们所传承。然而在科学技术和传媒信息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当今,辰河高腔和许多地方戏种一样,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逐渐走向低迷。以下是主要存在几个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内容形式陈旧,利用少
辰河高腔是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剧目总称,其戏曲故事情节亘古不变。辰河 高腔现有剧本有的是明清时期艺人手抄下来的传统固定、剧本,有的是解放后根 据老艺人的回忆记录整理下来的整理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沉不变,没有注 入新的源泉,缺乏创新,内容陈旧,不能吸引世人眼光。
(二)辰河高腔戏曲文化后继无人,演员青黄不接
当前泸溪大多辰河剧团都处于低迷状态,并面临受众局域化、观众老龄化的境地,剧团演员青黄不接。只有少数剧团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坚持演出,该剧团自1984年至今,竟没进一位新人。该剧团在吉首市老年宫演出15天,据售票同志介绍,每天售票总收入300元左右,观众几乎全是退休老人。走过了400多年风雨的辰河高腔,在新的历史大环境下如何薪水传承,是值得深思的了。
(三)缺乏系统整理与研究
纵观辰河高腔的发展历程,由于受到当地其他剧种的影响,再加上错杂而居的民族文化互渗,辰河高腔发展成为沅水流域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的精品。但辰河高腔戏曲文化形成后长期流传于民间,其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借助一些民俗活动,后来尽管一些专业戏班也从事少部分的演出,但始终未走上专业化与规模化的道路,缺乏专业的整理与研究,这样,使辰河高腔戏曲文化的发展相当缓慢。
(四)传承渠道单一
辰河高腔戏曲文化主要通过一些老艺人手抄下来,有的是通过他们的回忆 录整理下来的整理本,然后经过演出的团队表演不断的传承下来。因为这种传播 途径辰河高腔戏曲文化也因此丢失了许多精华,传承渠道过于单一。
(五)信息时代对人们欣赏角度的冲击
主要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影、MTV音乐电视等多媒体、多感官、多层次的艺术文化深入千家万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千姿百态的戏剧作品;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戏剧欣赏角度发生转变,他们不满足于唱腔、动作陈式化,演出舞台固定化的表演,而更倾向于情节跌宕、氛围渲染、层次多样的电影、电视,从而使辰河高腔失去了大部分观众市场,导致辰河高腔走逐渐向边缘化。
(六)资金运转困难
以泸溪高腔剧团为例,该团虽是沅水下游一带较有名气的高腔剧团,1997年曾被省文化厅授予“好剧团”称号。但因为经费紧张,剧团不仅没有自己的演出场地,甚至连演员每月200多元的工资都无法保障,剧团只能经常走乡串寨,一方面是积极营造辰河高腔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以演出收入来维持剧团正常运转,但因资金运转困难,吸引不了新人。
四、泸溪辰河高腔戏曲文化发展传承对策
(一)走出低谷,求生存,求发展
泸溪辰河高腔戏曲文化想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必然要先求“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找到平台。纵观目前泸溪辰河高腔戏曲文化发展状况,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完善与之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加强我们对戏曲文化的科学认识,在实践中可行的化解矛盾。
(二)重点保护传承人,政府部门大力扶持
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人,文化部门制定了《辰河高腔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辰河高腔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建了泸溪县辰河高腔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格局,辰河高腔继承人保护工作以地方性法规体系得到进一步落实。文化主管部门及所属研究单位还要全面、细致收集民间的各种与辰河高腔戏曲相关的乐谱、音像资料及撰写的戏曲著述、服饰、道具等实物,以及图像资料为保存对象。其陈列品不仅具有研究价值,还具有历史文物的收藏价值。
(三)组织专家学者深入高腔戏曲文化理论整理及研究
不仅抓好辰河高腔戏曲文化的研究,探索辰河高腔文化价值,而且要研究其音乐本体,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集成册,予以出版,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前些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刘侦,黎建明,石潮生等先生对辰河高腔全局进行了研究,他们的优秀成果对后来的研究者有很大的启迪。
(四)辰河高腔进学校、进课堂,拓展继承渠道
编辑包括辰河高腔目连戏在内的乡土音乐教材,开辟学校教育传承渠道,采用讲座、课外活动的方式,在高校亦可试开辰河高腔目连戏声乐课,培养目连戏表演人才。使我们的后代熟悉民间戏曲音乐语言和音乐思维方式,使辰河高腔目连戏得到传承和发扬。
(五)举办辰河高腔文化节、艺术节
举办辰河高腔目连戏文化节、艺术节邀请四川、福建、贵州、江西和本省的的自治州、邵阳等地的艺人参加,交流演出,使外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辰河高腔目连戏,增加他们对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兴趣,这将有利于辰河高腔目连戏的传播与发展。现在农村经济条件改善,人们群众物质生活逐步走向小康,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可以对农村红白喜事、节庆活动多开展辰河高腔戏曲文化表演,应势利导、加强运作,通过此形式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六)政府增加投资力度
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措施,在于政府有关部门,从继承文化遗产,使之弘扬光 大这一目的出发,有效的投入资金。政府可以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 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的工作原则,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辰河高腔抢救 性 保护机制。例如,实施政府买单“送戏下乡、下企业、下社区”与日常演出相 结合的保护活动开展机制,打造辰河高腔文化品牌,政府送戏(辰河高腔)下乡经 费列入年度预算,认真解决辰河高腔剧团在演出传承中的困难和问题,诸如服装、 道具、设备、人员工资待遇等。
湘西辰河高腔在新的历史大环境下,已露出了发展的契机,如何将这种湘西独特、全国有影响、世界有声誉的古老民族戏剧发扬光大,只要运作得当,工作及时,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本文通过采集、吸收浅析民间戏曲艺术文化及专家对其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分析,针对辰河高腔戏曲文化发展及传承提出实践性的建议与对策,希望次建议对辰河高腔戏曲文化的传承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黎建明.戏曲研究(第二十六辑)[M].巴蜀: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2]李怀荪.目连戏论文集[M].怀化:湖南省怀化市地区艺术馆,1989.
[3]庹修明.台湾学者张秋桂教授与贵州傩戏傩文化[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的传统戏剧研究.
[4]熊晓辉.辰河高腔生成环境与流源考证[J].安康学院学报,2010(01).
[5]黄芝冈.中国民间目连文化[M].《湘西广播电视报》[N].2004-5-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