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
播学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327
  • 关注人气:6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泸溪辰河高腔戏曲文化及传承

(2013-11-02 11:03:37)
标签:

校园

分类: 原创精选

   浅析泸溪辰河高腔戏曲文化及传承 

20111班  李丽霞    指导老师:毛燕兰

 

   摘要:辰河高腔,是流传于沅水中上游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产生于湘西泸溪四大名镇之一的浦市镇,形成时期是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代,它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瑰宝”。然而在艺术文化日益丰富多彩的当今世界,具有历史渊源的辰河高腔戏曲文化面临着挑战,受到新文化的不断冲击。本文分析了泸溪辰河高腔戏曲文化现状及传承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辰河高腔;现状;传承;问题;对策

 

   一、泸溪辰河高腔戏剧概述

   (一)辰河高腔的渊源

   辰河高腔是一个流传地区较广而颇有声誉的地方剧种。初步考证,辰河高腔发源地是泸溪浦市镇,形成时期系在清代道光至咸丰代,是从弋阳而来,属戏曲四大声腔弋阳腔范围。辰河高腔这个剧种形成的初期,是以堂会形式在一些私家演唱,辰溪最早的围鼓堂是"桂和堂"成立于清代咸丰年间,后又成立了"积庆堂""协和堂""佳和堂""少和堂"等等,高腔就是在这种堂会形式下,不断研讨、实践,改造而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的剧种,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山花。 

     (二)辰河高腔的主要曲牌            

   各类曲牌近200支,曲牌名称多借用古词牌名,其中主要常用的有:《归朝欢》、《降皇龙》、《汉腔》、《驻云飞》、《江儿水》、《四朝元》、《耍孩儿》、《红袖袄》、《懒花眉》、《香罗贷》、《占绛唇》、《新水令》、《一家书》、《江头巾桂》、《浪陶沙》、《步步姣》、《混江龙》、《来防序》、《榜妆台》、《下山猫》、《泣颜回《五更转》、《淘金令》、《玉芙蓉》、《主马厅》、《桂枝香》、《桂坡羊》、《半枝花《倒扳浆》、《吹破》、《引子》、《扑灯娥》等三十二支曲牌。                                                                                             

 (三)辰河高腔的唱腔特点   

   在演唱中有很大的灵活性,富有地方特色。声音高亢、嘹亮,风格粗犷、豪放,感情朴实、真挚,音域较宽,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粗放时,响彻云霄;柔和时,则细若游丝,婉转别致,幽雅动人。腔调可塑性大,曲牌宫调亚廑,一支曲牌,各种行当的人物都可以用,可塑造各种人物的形象,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一人启口,唢呐帮腔,其未节以鼓,不托管弦。                          

   (四)辰河高腔的表达艺术

曲调优美著称的戏曲,走上高腔是以舞台表演扑实,化妆简单,仍然着重于唱腔的幽雅,缺乏成套的武功。随着高台艺术析不断完善。借鉴创造了一套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的表演程式和技巧。

 

 二、泸溪辰河高腔艺术价值

    辰河高腔走向低迷,是新的历史大环境下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能因此而任其自生自灭或者否定其艺术价值。

   (一独特的表演艺术

    辰河高腔因其发展历史原因,注定了其拥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是高腔特色。辰河戏包含辰河昆腔、低腔和弹腔,以高腔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的多声腔剧种,演出时高腔不断,即使在没有音响条件的环境下,也能保证在场的所有观众听清唱词,演唱抑扬顿挫,跌宕怡人、音调高亢、风格粗犷,旋律婉转悠扬,与山歌、号子相融,极具湘西地方特色;其次是表演手法独特。辰河戏的表演艺术朴实、自然,有浓郁的泥土气息,早期的武打戏中,融汇了湘西民间武术的招式。再次是场面(即舞台配乐)特色,辰河戏场面简单,演出只需一面鼓、两副钹、一把唢呐两个锣,然而整个演出并不因场面的简单而逊色,相反,更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唢呐是辰河戏场面的核心,表现手法也众多,在剧情欢快情况下,唢呐奏出热闹欢腾的曲牌,营造欢快的气氛;而在剧情转悲时,唢呐配合演员的唱词进行帮腔,奏出的曲调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二)多样的舞台形式

   辰河高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保持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吸取其他艺术门类和兄弟剧种的养分,不仅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表演风格:以其发源地泸溪县浦市为中心的下河路子、以怀化溆浦县为中心的中河路子、以怀化洪江为中心的上河路子和以湘西永顺县王村为中心白河路子的四大流派,还有打围鼓矮台班高台班等多种形式,演出舞台形式多样,因地制宜无场所限制,开创了演员与观众互动的舞台表演的先河。

   (三)原始的神秘性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辰河戏中充满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象征等构思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可谓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例如辰河高腔的母戏”——《目连戏》的演出,全剧有 48本,原本在河堤上搭台演唱,在捉茅人请神开台戏时(即导语中描写的剧情),青面獠牙的鬼魅持着真刀真叉,冲入附近阴森的荒郊坟野,抓拿三魂七魄打叉一折中,戏场下摆两副棺材,无不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性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三、泸溪辰河高腔戏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被誉为“东方戏曲活化石”的辰河高腔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渊源,不断的为人们所传承。然而在科学技术和传媒信息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当今辰河高腔和许多地方戏种一样,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逐渐走向低迷。以下是主要存在几个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内容形式陈旧,利用少

        辰河高腔是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剧目总称,其戏曲故事情节亘古不变。辰河    高腔现有剧本有的是明清时期艺人手抄下来的传统固定、剧本,有的是解放后根    据老艺人的回忆记录整理下来的整理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沉不变,没有注    入新的源泉,缺乏创新,内容陈旧,不能吸引世人眼光。

   (二)辰河高腔戏曲文化后继无人,演员青黄不接

    当前泸溪大多辰河剧团都处于低迷状态,并面临受众局域化、观众老龄化的境地剧团演员青黄不接只有少数剧团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坚持演出该剧团自1984年至今,竟没进一位新人。该剧团在吉首市老年宫演出15天,据售票同志介绍,每天售票总收入300元左右,观众几乎全是退休老人。走过了400多年风雨的辰河高腔,在新的历史大环境下如何薪水传承,是值得深思的了。

(三)缺乏系统整理与研究

纵观辰河高腔的发展历程,由于受到当地其他剧种的影响,再加上错杂而居的民族文化互渗,辰河高腔发展成为沅水流域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的精品。但辰河高腔戏曲文化形成后长期流传于民间,其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借助一些民俗活动,后来尽管一些专业戏班也从事少部分的演出,但始终未走上专业化与规模化的道路,缺乏专业的整理与研究,这样,使辰河高腔戏曲文化的发展相当缓慢。

       (四)传承渠道单一

        辰河高腔戏曲文化主要通过一些老艺人手抄下来,有的是通过他们的回忆     录整理下来的整理本,然后经过演出的团队表演不断的传承下来。因为这种传播    途径辰河高腔戏曲文化也因此丢失了许多精华,传承渠道过于单一。

   (五)信息时代对人们欣赏角度的冲击

    主要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影、MTV音乐电视等多媒体、多感官、层次的艺术文化深入千家万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千姿百态的戏剧作品;另一方面人们的戏剧欣赏角度发生转变,他们不满足于唱腔、动作陈式化,演出舞台固定化的表演,而更倾向于情节跌宕、氛围渲染、层次多样的电影、电视,从而使辰河高腔失去了大部分观众市场,导致辰河高腔走逐渐向边缘化。

  (六)资金运转困难

 溪高腔剧团为例,该团虽是沅水下游一带较有名气的高腔剧团,1997年曾被省文化厅授予好剧团称号但因为经费紧张,剧团不仅没有自己的演出场地甚至连演员每月200多元的工资都无法保障,剧团只能经常走乡串寨,一方面是积极营造辰河高腔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以演出收入来维持剧团正常运转,但因资金运转困难,吸引不了新人

 

   泸溪辰河高腔戏曲文化发展传承对策

     (一)走出低谷,求生存求发展

   泸溪辰河高腔戏曲文化想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必然要先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找到平台。纵观目前泸溪辰河高腔戏曲文化发展状况,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完善与之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加强我们对戏曲文化的科学认识,在实践中可行的化解矛盾。

  (二)重点保护传承人,政府部门大力扶持

   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人,文化部门制定了《辰河高腔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辰河高腔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建了泸溪县辰河高腔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格局,辰河高腔继承人保护工作以地方性法规体系得到进一步落实。文化主管部门及所属研究单位还要全面、细致收集民间的各种与辰河高腔戏曲相关的乐谱、音像资料及撰写的戏曲著述、服饰、道具等实物,以及图像资料为保存对象。其陈列品不仅具有研究价值,还具有历史文物的收藏价值。

      (三)组织专家学者深入高腔戏曲文化理论整理及研究

    不仅抓好辰河高腔戏曲文化的研究,探索辰河高腔文化价值,而且要研究其音乐本体,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集成册,予以出版,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前些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刘侦,黎建明,石潮生等先生对辰河高腔全局进行了研究,他们的优秀成果对后来的研究者有很大的启迪。

  (四)辰河高腔进学校、进课堂,拓展继承渠道

    编辑包括辰河高腔目连戏在内的乡土音乐教材,开辟学校教育传承渠道,采用讲座、课外活动的方式,在高校亦可试开辰河高腔目连戏声乐课,培养目连戏表演人才。使我们的后代熟悉民间戏曲音乐语言和音乐思维方式,使辰河高腔目连戏得到传承和发扬。

  (五)举办辰河高腔文化节、艺术节

   举办辰河高腔目连戏文化节、艺术节邀请四川、福建、贵州、江西和本省的的自治州、邵阳等地的艺人参加,交流演出,使外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辰河高腔目连戏,增加他们对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兴趣,这将有利于辰河高腔目连戏的传播与发展。现在农村经济条件改善,人们群众物质生活逐步走向小康,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可以对农村红白喜事、节庆活动多开展辰河高腔戏曲文化表演,应势利导、加强运作,通过此形式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六)政府增加投资力度

   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措施,在于政府有关部门,从继承文化遗产,使之弘扬光    大这一目的出发,有效的投入资金。政府可以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    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的工作原则,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辰河高腔抢救    性  保护机制。例如,实施政府买单“送戏下乡、下企业、下社区”与日常演出相    结合的保护活动开展机制,打造辰河高腔文化品牌,政府送戏(辰河高腔)下乡经    费列入年度预算,认真解决辰河高腔剧团在演出传承中的困难和问题,诸如服装、    道具、设备、人员工资待遇等。

  湘西辰河高腔在新的历史大环境下,已露出了发展的契机,如何将这种湘西独特、全国有影响、世界有声誉的古老民族戏剧发扬光大,只要运作得当,工作及时,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本文通过采集、吸收浅析民间戏曲艺术文化及专家对其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分析,针对辰河高腔戏曲文化发展及传承提出实践性的建议与对策,希望次建议对辰河高腔戏曲文化的传承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黎建明.戏曲研究(第二十六辑)[M].巴蜀: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2]李怀荪.目连戏论文集[M].怀化:湖南省怀化市地区艺术馆,1989.

[3]庹修明.台湾学者张秋桂教授与贵州傩戏傩文化[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的传统戏剧研究.

[4]熊晓辉.辰河高腔生成环境与流源考证[J].安康学院学报,2010(01).

     [5]黄芝冈.中国民间目连文化[M].《湘西广播电视报》[N].2004-5-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