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017-03-29 09:35:50)
分类: 教学设计2016-——2017(下)

(第二单元 春天到了)  首案编写  卫冬俊

第四课   寻找春天的足迹

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和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2.观察春天的主要特征,探究春天大自然的各种变化。

3.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了解春天的变化,初步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春天的花,进一步了解春暖花开的季节特征;了解春天来临时动物们 的活动变化。

3.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和保护小动物的良好习惯,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春姑娘来了

教学准备: 歌曲:《春天在哪里》

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春天来了,你们找到她了吗?

2.集体交流:学生交流各自在周围生活中找到的“春天”。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话总结为“春天在-------”的句式。

3.小结要点:春天真的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4.唱歌《春天在哪里》

(1)跟着广播或老师,复习歌曲《春天在哪里》。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创编自己的歌:“春天在------

(3)在音乐伴奏下,表演各自的创作。

(4)小结评议各组的创编,鼓励学生的创作。

5.自由创作: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春天印象”。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享春天的快乐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调查并收集有关春天里的花和动物活动变化方面的资料,并准备好彩笔、纸、剪贴工具。

教学过程:

1.经验导入:你们知道哪些花是春天开放的吗?

2.自由表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纸上描绘春天的花,可以写,可以画,可以剪贴。

3.布置展板:一起将学生作品放在展板上,并商量给展板取个合适的名称,如“春天的百花园”之类。

4.小结要点:春暖花开,春天的百花园真美。

5.故事表演:《春天的动物们》。

(1)看图,讲故事。

(2)学生谈论故事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春天到来时动物的一些典型行为。如:燕子迁徙、冬眠的青蛙醒来、产卵------

(3)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故事内容:春天里,你还发现哪些动物有一些行为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呢?

(4)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即兴故事表演。

6.小结要点:春天天气和暖,是动植物们生长、繁殖、活动的好时节,不同动植物以不同方式迎接着这个温暖季节的来临。

7.延伸活动:“动植物们以其特有的方式迎来了春天,那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迎接春天的到来呢?

活动拓展: 进一步观察春天里身边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并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逐步建立一些常见动植物一年四季生长变化的小档案。

第五课     探索春天的奥秘

教学目标:

1.了解春天是个种植的季节,初步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

2.通过亲自种植,观察和记录等活动,感受生命的成长和收获的不易。

3.懂得树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以实际行动爱护绿色生命。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奇妙的种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亲自种植种子,观察、记录小苗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种植活动分享劳动的快乐,感受生命的成长和收获的不易。

教学准备:1.歌曲《春雨滴答》

2.在家长帮助下选择一两颗易成活的种子种下,观察、记录发芽情况。

3.纸、彩笔。

教学过程:

1.作品导入:欣赏儿歌《春雨滴答》

2.集体交流:你知道哪些种子是在春天发芽吗?

3.小结要点:春天气候暖和,雨水充足,是播种的好时节。

4.观赏活动:学生互相观赏各自种的种子。

5.介绍体验:请几位同学代表介绍自己种子的发芽情况,自己是怎样照顾它的。

6.画画:请学生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根据种子发芽的过程绘制种子发芽生长记录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奇妙的大自然

教学准备:1.将学生分成动物、植物、气象小组,分别观察春天到来动物、植物、气候的变化。

教学过程:

1.播放春暖花开、鸟语花香视频,教学导入。

交流: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要说的?

小结: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它与我们朝夕相处,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蕴藏着无限奥秘。

板书课题

2.感受春天的奇妙

请每个观察小组的同学汇报自己发现的自然现象。教师可适当做一些补充。

小小的发现里蕴藏着很多知识。季节变化,动植物也发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呢?,有几个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观察到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但他们解不开其中的奥秘,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学生看24页图。

播放歌曲《小燕子》,教学生认识燕子的外形,知道燕子是候鸟。

观看故事视频《小蝌蚪找妈妈》,展示小蝌蚪生长过程,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一起朗诵儿歌《小雨沙沙》,感受春雨万物复苏,体会“春雨贵如油”。

你们还知道春天里哪些自然现象的奥秘呢?学生说一说。

总结: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同学们去闻一闻春天的味道,感受春天的气息,会发现更多春天的秘密。

3.阳光下的影子

玩过踩影子的游戏吗?怎样才能不被踩到影子?(跑到阴暗或完全黑暗处,就没有影子了)

玩“影子变变变”游戏,教师在投影仪前面做手影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再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手影消失。

教师边动手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有光就有影子。

全班分组做影子游戏。用投影仪、手电筒等光源。

学生汇报在游戏中的发现。

合作完成25页“我发现影子的特点”。

教师小结:

4.我和大自然有个约会

大自然是位神奇的魔术师,一年四季变化无穷、多姿多彩。

图片一:春草从石缝里钻出来

图片二:麻雀战在电线上

图片三:枫叶秋天变红

图片四:鸟儿会飞

讨论这些现象,并完成25页“我的其他发现”。

教师小结: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多想、多问。大自然中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呢,只要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第六课    春天里的节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妈妈的节日

教学目标:

1.知道自身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分担家务。

2.能够以自身的方式表达对家长、长辈的爱,乐意为家长长辈做自身力所能和的事情。

教学重点:同学在体会到家长的爱的基础上,能够以自身的方式表达对家长长辈的爱,并乐意为家长长辈做自身力所能和的事情。

教学难点:能够以自身的方式表达对家长长辈的爱,乐意为家长长辈做力所能和的事。

教学准备:向日葵评比表。

教学过程:

一、了解家人

1.请小朋友回答几个问题:

1)请说出小朋友的生日

2)请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

3)请说出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

4)请说出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水果

5)请说出小朋友最喜欢的玩具

6)请说出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最快乐

2.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因为有了听话、可爱的你们才感到非常快乐、开心。这就是“家人因我而快乐”。

二、家人因我而快乐

1.师: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我们一起为妈妈做了小礼物,你们送给妈妈了吗?

2.师:你想知道你妈妈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吗?

3.师:那我们在平时还能为家人做些什么事使他们开心,为家人添欢乐呢?

三、美丽的向日葵

这有一棵向日葵,我们就把自身在家做的能使自身家人开心的事,写在花瓣上,并涂上漂亮的颜色,使它成为一朵美丽的向日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过个有意义的植树节

教学重点:认识植树造林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能以实际行动爱护绿色生命,认养爱护树苗。

活动准备:学生课前观察植树节期间的植树活动,了解植树的意义。

教学过程:

1.经验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周围人们的植树活动,引出植树节话题。

2.资料介绍:中国的植树节来历:我国 1915年规定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后于1929年把植树节改为每年的312日,这一天是孙中山先生的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一贯倡导植树造林,定312日为植树节,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植树造林十分重视,1979年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3.集体讨论:为什么要提倡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吸尘,防暑降温,减少城市噪音。

4.小结要点:植树造林对人类很重要。

5.儿歌学习:《小树苗》。

6.认养活动:

(1)我们年龄小,不能直接参加植树活动。那么,我们可以为植树造林、绿化校园做点什么呢?激发学生认养小树苗的愿望。

(2)带领学生认养小树苗,设计认养牌,挂在小树上。

(3)讨论:小树是我们班级的一员,我们应怎样关心它?

7.小结要点:让我们和小树苗一起快快成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清明节追思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2.通过对春节、圣诞节的体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节日,领会民族的传统文化,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节日文化。

3.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不同国家所产生的不同节日和独特的传统节日活动,并能理解各个国家的传 统,分享节日的快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过程:

走近清明节

1.清明节的由来

2.清明节的风俗

3.清明节的现实意义

4.清明节怎么过

5.除了清明节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