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片丹心育桃李  三尺讲台写春秋

(2016-11-02 08:44:14)
标签:

教育

分类: 生活随笔

一片丹心育桃李  三尺讲台写春秋

任桂华,生于1972年,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19907月毕业于潜江师范,分配到周矶办事处光明中学任教,一年后,调到周矶逸夫小学中学部任教,1996年调到周矶中学。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至今已有22年多了。

25年的教学科研工作经历中,任老师曾担任过班主任、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中学语文备课组长、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

出生农村的她,出乎父母的意料从田野走向了三尺讲坛,实现了从小当教师的梦想。她一直心存感激,幸运地遇到好教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她就告诫自己:做学生的幸运之师。从此她决心把自己的知识、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神圣的教育事业。

教师的事业是平凡的,然而在她看来却是壮丽的。用渊博的知识培育孩子,用高尚的心灵修剪人生,有什么比塑造一个人的职业更神圣呢?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想让学生感到幸运,就要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选择,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这成了她的教学理想。这在她的教学工作中得以实践。

一、让每一堂课都精彩。记得江南大学田良臣教授曾说过;“民族的未来,奠基于课堂,静悄悄的课堂革命远胜于战场上血与火的洗礼……”自参加工作以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就没有停止过。任老师一路追随,紧跟课改的步伐。对于启发示、情景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与洋思式、杜廊口式教学模式她都有过探索与思考。其实没有哪一种方法与模式能适用于任何教育内容与每一个学生。早在1996年,对于不同内容的课,她就研究总结出《阅读教学六法》:导言激趣法、“注重引读”法、巧用“蒙太奇”手法、“心灵参与”法、“各抒已见”法、“红线串珠”法,这篇文章被选入由潜江市教研室主编的第一本《潜江市中小学教学经验集》里。

九十年代,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先进的教学手段,就是利用小黑板、挂图、幻灯片、录音机辅助教学。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她曾利用双休日亲手制作挂图,常在夜深人寂时配音制作磁带,制作课件。1992年,她在全处教学比武中获一等奖,这一年,年仅二十岁的她被周矶学区选送到各村小上示范课。1993年在全市青年教师比武中,她荣获一等奖。教案被刊登在《潜江教育》上。当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以运用时,她又将这项技术经常适当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1996年被评为市骨干教师,自此每年都要上示范课、公开课不少于两节,直至现在。 2003年,承担全市语文观摩课,优质课获二等奖。在市选拔教师参加省教学比武中,她被多次邀请听课并提出课堂修改建议。2012年,学校比访活动蓬勃开展,承担示范引领的任务,她义不容辞。

让“每一堂课都精彩”的课堂观使她的课堂真正达到了低耗高效。她所带班级历年来都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2005200620092010年四年本校毕业班语文成绩均排在全市前列,本人所带班级在本校中居首位。2011年本人在初中语文复习备考会上作经验交流。2006年辅导学生在全市中小学生影视教育主题放映活动中获一等奖,2007年辅导学生在“我读书,我快乐”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市三等奖;2008年辅导学生作文获省一等奖,两人获市三等奖;2009年辅导学生吴迪娟在“祖国在我心中”作文竞赛中获市二等奖;2011辅导学生作文获国家级一等奖2008年辅导学生李冰洋作文《不要等刘备》发表在《潜江文艺》(2008春季刊);2009年辅导学生张志芳写的日记发表在《走进学生心灵》一书。

二、向科研型教师发展。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任老师通过课题研究,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

1996年调到中学后,她立足课堂,潜心课题教研。先后参加过的课题有“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写作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沟通”、“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等。2008当我校承担的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子课题“写作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沟通”陷入困境,举步维艰时,她主动承担起的课题组组长。重新拟定课题实施方案,划分子课题,召开课题研讨会,使17位实验教师研有目的,各负其责。在具体实施中,她事事身先士卒。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她清明时节带领学生到传统德育基祭悼革命先烈,到武汉大学参观,暑期还带领学生到李塘村访问了解家乡的变化,让学生双休日进行“农村中学生年均消费“统计和“农村家庭年平均收支情况”调查……她用实际行动带领课题组成员从茫然无为到积极从事研究。她在实践基础上,她积极为教师们上研讨课,如《感悟生活“节”拍——清明节作文指导》《引经据典话中秋》《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祖国,我爱你——现代诗写作指导》等,赢得了本校教师的高度评价。

2009年,我校有17篇论文在中央教科所总课题组获奖,我校被评为“优秀实验学校”。 2010年再次荣获此殊荣。2011年,该课题在全市率先结题,经评审委员会专家的评估鉴定,成绩为“优秀”。 本校课题研究情况有三次在《潜江日报》上报道,课题成果丰硕,有《优秀教案集》、《优秀论文集》、《优秀作文集》、《发表论文及获奖证书集》。2010年我校编成校本教材《传统文化伴我成长》被课题组评为校本教材类二等奖,组织全校学生参加的“照耀在圣贤的光芒下”作文大赛,有十多篇作文获得国家级大奖,被收入总课题组秘书长何莲老师的博客(http://blog.163.com/helian_blog)里,提升了潜江课题组在全国的影响。

作为潜江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组成员,她经过两年的实践,撰写出论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获市一等奖。 2007年她在孝感参加省“语文综合实践研讨会”,该文章作为经验论文被湖北省教研室编辑在《湖北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讨会论文集》,同时刊登在《潜江教研》上。

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让她意识到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不是少数精英的成功,而是“问题学生”的转变,即短板理论应运用于教育实践。如何 “提供最合适的教育选择,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2012年在众多的湖北省教育学会课题课题中,她选择了“问题学生的表现、成因与转变策略”,获得批准并担任课题组长。

三、乐于承担“传、帮、带”义务。2008年,二十出头的新教师燕莉刚走上讲台,任老师主动 “带”她上岗。为她上示范课,听她讲课,为她修改教案,还鼓励她撰写论文。2010年,她撰写的论文《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获市三等奖。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中,年轻老师梁莉莉感觉无从下手,我根据她有着良好的古诗文修养的特点,建议她从这个角度入手,为她寻找先进的教学录像供她学习,鼓励她大胆创新。与她共同制定研讨课教案《古诗新唱》,组织课题组成员听课。后来,这篇教案获国家级三等奖。2010年,梁老师要参加市教学比武,任老师对她的教案与课堂教学提出修改意见,该教师最终获得市一等奖。如今,梁老师亦成为能独挡一面的市骨干教师。近三年来,不少选派到省参加教学比武的年轻选手,如熊口中学的方薇老师、曹禺中学的张冬梅老师、杨市中学张莉萍老师等在“磨”课期间,任老师都被市教研员邀请听课,提出建议。2010年、2012年在全市初中语文教学比武中,任老师被邀请为评委之一。

四、勇于挑起多角色重担。2008年,她既是教研组长,也是教科室主任;是毕业班语文老师,也是学校历史老师。市教研室开学视导,听历史课,由她讲公开课,受到好评;2009年,刚送走毕业班,她又多了班主任这个角色,这年市教研室到学校进行常规工作检查,检查的就是她的,她被评为“优秀”,2010年暑期,她被派往园林高中参加为期半个月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回到学校,她成为主讲者2011年,她主动要求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在工作中,她又成了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自2006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以来,她经常有声有色地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遇到有谁不能按时讲课,她就顶替,绝不让计划落空。作为教科室主任,在每年科技月活动中,她组织学校开展活动,自已也同样承担着“七巧科技”辅导员、科技调查小组辅导员的职责。她组织教师开展读理论专著、学名师事迹、练“三笔字”和“一口话”等基本功活动,有条不紊。学校年年被评为“继续教育先进单位”。

辛勤工作之余,把教育中的得失感悟记载下来成了她工作的乐趣。2012年比访证文《谁能弥补你缺失的爱》获市二等奖;2011年论文《让传统文化的美在字里行间跳荡》同时刊登于《潜江教育》与国家级刊物《寻根》;有多篇新闻在《潜江日报》上刊登。2011年论文《解读中国情“节”,让文化回归》获国家级一等奖,《详略巧安排 文章靓起来》《作文专题复习方案设计》均获市一等奖;2010年案例《引经据典话中秋——中秋节作文指导》获国家级一等奖  《如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刻画人物》获市一等奖;2009年《让叹息走出作文课堂》刊登于国家级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并参与省教研室语文《课堂作业》九上第五单元编写、案例《感悟生活节拍,传承民俗文化》《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均获国家级一等奖、论文《让传统文化的美在字里行间跳荡》获国家级一等奖 ;案例《祖国在我心中》获国家级二等奖。2009年论文《作文专题复习方案——分工合作,专题复习六步走》、《纵说纷纭话金钱》均获市一等奖;2008年论文《2008——2009学年度九年级作文教学计划》《写作与生活实践的沟通》被评为市一等奖、《情与法,让学生不再为写叹息》获国家级二等奖;2007年论文《点面结合  写真生活》获国家级二等奖;2007年论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刊载于《湖北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讨会论文集》与《潜江教研》(53期);2006年论文《新课标下语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困惑》获国家级一等奖 ;2006年参与编写以史绍典等为主编的《新课程金牌教案》(配人教版教科书)并被正式出版。有多篇论文在潜江教研网上刊登,为全市语文老师提供借鉴。

从教二十多年,她乐为人师,恪尽职守,将一片丹心尽献桃李,耕耘三尺讲台,享受着人生的幸福。近五年来,她获得了一些荣誉。1996年至今为潜江市骨干教师。200920102012被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评为“优秀课题组长”、“全国优秀实验教师”。她是“潜江市教育学会先进会员”、“ 周矶办事处‘十佳教师’”、市 “先进个人”、市“继续教育先进个人”。2011年,她被评为 “潜江市2011---2014年学科带头人”,“湖北省首届基础教育之星”,2013年获得“首届潜江名师”称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