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话中秋
(2016-11-01 20:11:2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引经据典话中秋
——中秋节作文指导
潜江市周矶办事处初级中学
教学设想:花好月圆,中秋佳节该凝聚着多少深远的寄托与美好情感,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又有多少孩子在购物的闲散中驻足思索佳节本身的意义,他们在继承“吃“文化的形式中,内涵渐渐淹没了。于是传统节日在他们心中似乎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遗骸”。这些不得不让人对传统文化的遗失感到担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家庭不重视,社会对此也宣传不够。中秋节到了,也只有放假还让人兴奋,也只有月饼还让人想到是过节,何况这月饼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在孩子眼里也越来越不显眼。此外活动形式缺乏、新闻报道也不够“养眼”。学生思想认识的空白导致写作材料的贫乏。对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有关佳节的图片、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诗词传说,从多角度思考其意义,在此基础上学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传承传统。在写作中学会古为今用,通过引用诗词、传说增添文章的魅力,丰富文章的内涵,进一步表情达意。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秋节有关知识,传承民俗文化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3、培养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
4、学会引用传说、诗词等,让节日民风民俗成为写作的常备题材,使文章更有民族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本民族非文化遗产的重视。
2、教育学生感恩亲人、珍惜亲情、热爱生活。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搜集资料,交流提炼信息
2、引导感悟民风民俗的文化精髓,领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探究有效表情达意、恰当引经据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引用诗词、传说等丰富内涵。
2、拓宽学生写作思维,学会多角度理解节日文化内涵,从而多角度审题、立意、选材。
3、督促学生积累语言和素材,并学会运用传统文化素材,深化文章内容。
4、学会围绕中心,展开联想与想像,丰富文章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进程:
一、导语:
出示课件: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色?你喜欢中秋节吗?请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请同学们按下列方式说出自己对中秋的感受。
课件1:我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喜欢看春节“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喜庆景象,我喜欢闻端午时节弥漫在五月空中的粽叶清香,我喜欢中秋时节(看、闻、听、唱、吟诵、感受)……
二、回顾中秋节
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每一个传统节日几乎都有一些与之相关的经典古诗、浪漫的传说故事、特殊的民风民俗、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得以不断的延续与发展。古典文化的美,融入现代的气息,更增添了传统节日的美。我们盼望着每一个节日的到来。然而,让我们把节日的美诉诸笔端时,又觉得这美平平淡淡,朦朦胧胧,甚至飘渺的无从说起了。
那么如何让传统文化的美跳荡在字里行间呢?
课余我们搜集了与中秋节的有关知识?你对中秋节有哪些新的了解呢?
3、中秋节文化内涵
[学生1交流:中秋节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主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吃月饼、祭月赏月、猜谜、燃灯、舞火龙等民俗活动一直流传至今,而赏月和吃月饼则是中秋节最重要的内容
学生2补充: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八月十五夜。在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1)渴望团圆 (2)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3)祈求保佑
5、今年,10月3日,中秋与国庆双节共庆,我们是如何度过的呢?
请讲述过节经历。
学生:有的津津有味、有的单调乏味)
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把“酒”常挂嘴边的李太白自然飘逸洒脱,放荡不羁,纵然有时“
(1)补充诗句:下面是孙娅铃同学日记中的一段话,老师稍作修改,请你根据文章要表达的意思,从下面提供的诗句中选择一句恰当的诗句填在横线。
生答: 应选第(3)句
(2)请同学们想像一段情境,运用与中秋有关的诗句,写一段话:
学生练习十分钟,班上交流并评价。
(二)方法二:巧用传说增浪漫
师:每个传统节日除了蕴含丰富的诗词外,还伴随着迷人的传说与典故。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吧。请看两段文字:课件4、课件5展示:
[1、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2、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女足〗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思考:这些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第一段增添了百草园的浪漫色彩,第二段,说明过去对赛会的重视,由此可想见当时赛会的壮观,表达作者对观看赛会的向往之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主题,增添了情趣。
那么如何在节日中适当引用传说与典故呢?比较两段引用有何区别?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课件展示6:巧用传说增浪漫:1、直接引用古书
2、那么如何运用中秋节的神话来为文章增色呢?下面是同学们的一段日记,大家看这样写行不行?
展示学生作文[课件7:月亮是如此的皎洁,是那样的美丽,好像一只玉盘挂在天上,清澈透明的盘中朦胧中似乎有什么,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我靠在妈妈的怀中,听她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姐姐真的在月亮上住吗?她是不是很孤独呢?儿时的我总爱这样问妈妈。]
(1)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生:这段只是提到传说,并没有写出来,如果读者没听说过这段传说就会看不明白。要把故事内容概说出来,要让读者知道大概,从而增添浪漫色彩,也起到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如果一篇文章里引用几个传说,那么有的就可以只说个故事题目,使读者知道传说故事多,不胜杖举。
师补充:概括到何种程度,依需要而定。可是一段话,也可是一句话,如:民间的传说,大体是嫦娥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
3、分析传说,拓展延伸,为我所用,即为中心服务。
同一个故事,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可作不同的思考延伸。请看下列文字:
[课件6
(1)思考:后文应该写什么呢?并说说这样设想的意图。
生答:写人间中秋热闹景象,家人团聚的温馨亲情。用传说反衬了现实的热闹,突出了亲情可贵。引导人们思考:爱与长生不老之间,现实的人应该选择什么?像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摧残。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地执着更有意义。)]
(2)这个故事引发你怎样的情绪与思考呢?
生:至今,母亲的话(讲述嫦娥奔月)一直记在我心里,当我再次仰望寂静的圆月时,我多么渴望再次得到父亲的月饼,渴望再次聆听母亲温馨的讲述。唉,我望着明月,明月似双眸望着我,只想着:“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3)师生交流、评价,总结传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课件7:(1)嫦娥貌美如花、升天的翩翩舞姿让人无限向往,拜月祈求美貌。(2)珍惜亲情(3)思念亲人
(三)方法三:大胆想像贯古今、跨异域
有的同学过节除了对假期的向往外,节日就没有别的意义了,写起文章来无话可说。请看:出示学生日记
[课件8:中秋节,也称团圆节。这圆圆的月亮该勾起多少他乡游子对故乡和亲人思念的惆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然而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我的家乡的人们却满不在乎,我也过得枯燥乏味极了。
但是,在古代,我们的先人似乎过得很热闹,很快乐。史书记载,在宋朝,八月十五这天,满城人,不论贫富老幼,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在南宋,民间舞草龙、砌宝塔;在明清,烧斗香、树中秋、走月亮、舞火龙……]
这段文字通过叙述古人过节的场面,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淡化及小作者内心的遗憾,如何把这段对古人过节的向往写生动呢?
联想看过的电视如《穿越千年的爱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新思维?
讨论并总结:[课件:大胆想像贯古今、跨异域
(1)穿越时空的隧道,跨越千年的沟壑,进入古代,以古人的身份写中秋之景
[课件引导:遥望明月,那皎洁清冷的光辉洒向大地,形成时空的隧道,我在这隧道里徘徊,遇见的你们:(东坡……]
(四)同学们,并非你们的经历苍白乏味,仔细回忆与亲朋好友想处的美好瞬间,用细节描写展显真情,再灵活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引用诗词添文彩,巧用传说增浪漫、大胆想像贯古今、跨异域,让传统文化的美在笔下跳荡,相信你的文章将焕然一新,蕴味深长。
五、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赋予了传统节日浓重的民族特色与魅力,也许,同学们或者说当今有许多年轻人对西方节日的了解,远胜过对本土节日的了解,以至于向往洋节。如你或许在节日来临前就在精心准备,也可能在节日这天因收到亲朋好友的礼物而激动难忘,而传统节日对于你来说早已淡化成仅为放假理由了。其实我们对传统节日了解的越深,才发觉,我们的节日是那么的富有内涵,那么的美好。传统节日,是每个中国孩子应继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慎重地面对这份财产,怀着激动、美好的心情期待着每一个节日的到来,在诗词的吟咏中,在神话故事的想往中,在浸润亲情的传统民俗中,欢快过节。
六、热身训练:请以“中秋节”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作。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与写作我尝试了两次,第一次是让学生写关于中秋见闻与感受的日记。结果三天假后,学生日记中大多数同学感受不到与平时放假的区别,感受不到节日的气氛,更不用说赏月了。他们无心欣赏月色的美景,也没有探究节日文化内涵的意识,也很少有人会想到对亲情的牵挂与珍惜。有的甚至连嫦娥奔月的传说也不清楚。电视、电脑的热闹让他们沉迷。外来节日的浪漫、新潮让他们向往。他们对于传统节日写起作文,顿觉无话可说。
这节作文指导课是第二次,是在引导学生搜集并交流有关中秋节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意识,教育学生懂得珍惜亲情;二是指导学生学会引用诗词、传说表情达意。教学设想是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对亲人的感恩、怀念、珍惜。由此启发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都有一些共同点,如有相关的诗词、传说、美好的情感,把这些作为文章的素材,融入生活里。通过这次作文指导,学生进步很大,由以前的无话可说变得滔滔不绝,字里行间流露浓浓的亲情,他们终于在看似平常的节日中感受到不平凡的意义。